中国科学家推出新健康评估体系:重点关注“离健康还有多远”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健康的?是连续爬完三层楼不大喘气?还是所有疾病的标志物等指标都检测无异常?
有专家表示,目前沿用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来定义“健康”,可能会错过疾病的最佳逆转和干预窗口。
近日,中国科学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推出更为全面的健康评估体系——“健康状况图谱”(Health State Map, HSM)。这是一种全新的二维代谢健康评估框架。该评估框架配合后续不同类型的营养干预措施,有望转变当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健康评估模式。
二维“健康状况图谱(Health State Map,HSM)”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数的相关性关系。其中,HSM包括“健康表型状态评分”(Health Phenotype Score,HPS)(Y轴)和“弹性稳态评分”(Homeostatic Resilience Score,HRS)(X轴)。Z轴:个体(研究参与者)符合代谢综合征筛选标准的项数。
11月26日,上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已有研究表明,即便个体的血糖、甘油三酯等水平在空腹时处于正常范围,其餐后代谢异常仍会独立地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健康的关键特征是机体在应对进食和应激等外界压力后,重获内稳态平衡的能力,即“稳态弹性”。然而,目前常规的健康评估主要基于空腹数据,忽略了人体餐后代谢应答和重获稳态的能力。
HSM模型由空腹和餐后两部分数据组成。其中,基于空腹数据的是“健康表型状态评分”(Health Phenotype Score,HPS),基于餐后动态变化数据的是“弹性稳态评分”(Homeostatic Resilience Score,HRS)。
相比于基于相同数据集但不区分空腹和餐后数据而建立的一维模型,HSM作为二维模型,能提供更丰富的代谢健康信息。
最新发表的研究发现,在二维模型HSM中,“弹性稳态评分”能分辨更细节的代谢性状,比如不同个体在餐后糖、脂和氨基酸代谢应答方面的差异。
此外,前述最新发表的研究还发现,体力活动水平、夜晚睡眠时长,以及特定的肠道菌群结构亦与个体的内稳态弹性显著相关。
运用新思维和新策略建立的“以健康为中心”的HSM评估体系,比常规以空腹数据为主的评估方法,能更为系统和精准地反映个体的代谢健康和营养适应能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曾嵘、研究员陈洛南,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原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旭光是前述最新发表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点评该研究时,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吴家睿表示,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内稳态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特征。然而由于缺少相应标准和方法,如何定义“健康”,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HSM为重新定义代谢健康,即回答从传统的“离疾病有多远”转变为“离健康有多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前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教授顾正龙在点评该研究时表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是,同一位参加者的HRS与HPS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代谢特性。而且,即使参加者摄入含有等量的宏量营养素混合物,虽然他们整体HRS相似,但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应答方面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深入解析个体的器官功能和对特定宏量营养素代谢适应能力。
欧洲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纽菲尔德人口健康系首任理查德·佩托流行病学讲席教授,“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英方首席科学家陈铮鸣在点评该研究时表示,林旭等人创新性地建立了一项二维代谢健康量化模型。如果将来能经过外部数据的验证,该HSM将会是通过强调人们代谢适应性或弹性,重新定义代谢健康的标志性转折点。该工作不仅为将来干预中增进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的早期发现,更为靶向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