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王学谦:从0到1,科研“发烧友”领跑空间机器人

2024-11-20 15:58
广东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深圳,我们见证了“高精尖缺”人才的涌现,他们或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或在文化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抑或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才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我们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深圳人才故事,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圳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特别推出了《优才面对面》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深入访谈和报道,展现深圳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党支部协调小组组长兼副院长,深圳市空间机器人与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王学谦,讲述他的科研故事。

从深圳开启空间机器人科研之路

2003年,王学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师从国家空间智能机器人专家组组长梁斌,从此打开了空间机器人领域的科研大门。

2014年,王学谦来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开始从事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研究工作。“航天、机器人是我从小的最爱,能投身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是很幸运的。”谈及20多年的科研感受时,“幸运”是他反复提及的高频词,“爱人常说我在单位和家里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工作生活不分家,从来不累不烦也是很难得。”

虽然谈及自己的科研路时,王学谦总是乐在其中,但这一路走来并非坦途。他回忆起十年前初到清华时,全新的科研征程也曾面临着“没完整团队、场地、设备”等诸多掣肘,但他总用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眼前的困难。“那时我们有项目的积累,有其他老师支援的实验室空间,也很快争取到了科研启动经费。”王学谦表示,从零到一的新征程虽然不易,所幸在学校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团队很快组建起来,看着团队一步步成长、突破,自己也深感欣慰。

图源清华大学

如今,王学谦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智能控制与测试研究所的所长、深圳市空间机器人与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带领团队承担着我国空间机器人领域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还在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证明了我国在空间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他已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20多年来,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空间机器人领域里,王学谦从未有过倦怠,他和团队始终为我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埋头深耕,不知疲倦。

从想象到现实,从跟跑到领跑,是代代科研人的坚持

“从导师到我,每一代空间机器人研究者,都经历过把想象中的概念变成现实中的型号的漫长岁月。”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小白”时光,王学谦总想起前辈们的坚守。

但相比起早期的技术领先国家,中国进入空间机器人领域并不算早。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研人实现了在国际上从跟跑到领跑的地位转变。

图源清华大学

1997年日本研发了全球第一个空间机器人,2007年,美国做出了第二个,201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机器人面世。20余年里,包括王学谦在内的中国科研人,创造的奇迹不仅是跟跑的“全球第三”,更是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内,从跟跑到并列跑再到领跑的重大突破。“2021年,我国在全球最早实现在太空狭小空间里作业,这在国际上并无成熟方案可参考,完全是自主研发的突破。”言及近期团队的科研成果,王学谦坦言很是自豪。

闪耀的科研成果,背后往往是无数人科研人的持之以恒的付出。事实上,时间紧、任务重是科研人面对的常态。2023年的春节,为了推快一个新型号空间机器人的进度,王学谦和团队直接睡在了实验室。“除夕时,万家灯火都在团圆,但知道产品设备送达后,我们团队很多学生、工程师却自发来到学校装载。大年初一,大家就开始测试空间机器人项目的设备,整个过程根本没人动员。”王学谦笑说,这是他度过的最特别的春节,“一帮科研人自备行军床,直接去到实验场地去做实验,累了就睡在实验室,醒来就继续做试验。”对于王学谦和团队成员来说,这是科研人珍贵的集体记忆。

科研需要“发烧友”代代传承

“搞科研需要无限热情,我常跟学生说得做科研‘发烧友’。”做学生时,王学谦师从空间机器人领域享有盛誉的导师梁斌,从此打开了一扇为从事空天科技研究大门。为人师表后,他也把自己受益的教导传承下去,继续培养新一代空间机器人科研者。

图源清华大学

对于有志于投身科研的学生,王学谦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热情永远是第一位。”他认为科研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一旦明确自己长远的科研目标,便能锚定前进的灯塔,不会迷茫于眼前的短期论文和课题。“只有长期沉下心做研究的人,才能成为最顶尖的科研人。”王学谦表示,这也是他从学生时代的坚持。

其次,交叉学科的科研视野对科研人同样重要。他以自己为例,从本科学习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到研究生时选择机械电子工程,再到博士时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背景下,王学谦更好地兼顾知识面的宽度和专业领域的深度。

在学生时代,他对于机械、电控、软件、算法等等都有所了解,也能够在自己专业上扎得深,这为他在往后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阔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王学谦不忘强调,搞科研必须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永远是做事的基石,人品第一,能力第二。”这是王学谦对自己要求,也是他对学生的期望。

深圳关键词:创新、青春、活力

在谈及扎根深圳20年的感受时,他言语中透露出欢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氛围在全国绝无仅有。”

2004年,王学谦第一次来到深圳。此前,他在北方生活了20多年,因此他曾担心自己会因为语言不通、气候差异等难以融入这座南方城市。但“落地”后,他很快发现,在深圳所有人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非方言,“语言的熟悉,帮助了我迅速适应这儿的生活。”

图源清华大学

从求学到科研、教书育人,20多年的深圳生活总是让他充满希望与惊喜。“创新、青春、活力,这就是我心中深圳的关键词。”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深切感受到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中,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不断激活城市的活力。他对深圳在科研领域不断优化的政策也颇有感触,尤其是近年来,深圳科研的配套经费的优化,对于自己好些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地实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深圳,你只要努力,只要奋斗,就能看到希望,就能有收获。”王学谦感慨道,在深圳做科研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提起对于未来的空间机器人发展,他干劲满满,“接下来,我们会在机械臂等项目中,精细地分拆出商业化的部分,积极去和企业、高校研究所等更多力量对接合作,在现有的科研基础上作出对全人类的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