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再非同一条河流:摄影,变化中无形
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的主题为“我们的城市”,在几个探讨城市主题的展览之外,由傅尔得策划的展览“再非同一条河流”呈现的一系列作品,展现了当下的虚拟技术、传统文化以及自身是如何影响摄影和影像创作的。展览呈现了藤原聪志(Satoshi Fujiwara)、艾伦·巴特勒(Alan Butler)、弗朗索瓦·贝巴拉斯(François Bellabas)、梅心怡、尹航、李威辰、曹靖愉、乔纳森·刘、李雪蒙、余少龑、杨佳馨等人的作品。
“我们的媒介在改变,我们所有的创作者其实也身处一个科技改变的大浪潮之下,人工智能、ChatGPT,从线性到非线性,所以当科技在发展的时候,我们观看世界的眼光也在改变,我们身处的世界也在改变,我们集体从现实环境迁移到了虚拟环境中去。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审美已经拓展了。”策展人傅尔得说。
展览现场“再非同一条河流”。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藤原聪志的作品《动物材料》拍摄聚焦了许多动物的局部,它们被制作在了纸板上,皮肤的纹理细节被精细地展示在观众眼前,且观众可以踩在板上。据傅尔得介绍,得知展场曾是一座纺织厂,艺术家特意创作了这组作品让观众与之对视,审视动物的身体、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
藤原聪志《动物材料》系列之一
藤原聪志《动物材料》系列之一
藤原聪志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艾伦·巴特勒从出生就开始接触电脑,他的世界中,虚拟和现实一开始便交织在了一起。其中,《数据集双联作》(Dataset Diptych #3)由一对图像组成,其中包括来自艾伦·巴特勒在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V》中拍摄的数字街景照片,以及其在拍摄过程中从计算机硬件中所提取的二维纹理图像矩阵。《洛圣都的沉沦》是一系列艾伦·巴特勒在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V》中的数字化身,他用游戏里的智能手机的相机功能所创作的街景照片。旨在以一种社会现实主义的视角,记录软件时代的贫困和无家可归者的生活,揭示视电子游戏环境中的社会经济霸权。在另一件录像作品《你可以看懂它,即使不知道它是什么》中,屏幕上不断跳出一些关键词,如“人”“自行车”“玩具熊”等。这件作品是巴特勒为此次摄影节创作的。巴特勒用一套视觉对象检测软件“COCO”对游戏里的场景进行算法分析,该软件可以识别81种对象,这其中有识别正确的,也有误判,巴特勒在中文语境中展示了这些,展示了美国机器学习数据集的有限词汇所带来的误判之间的交集。
艾伦·巴特勒《你可以观看并理解它,但无需知道其本质》录像截图之一
艾伦·巴特勒《你可以观看并理解它,但无需知道其本质》录像截图之一
艾伦·巴特勒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在《数字灾难》中,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贝拉巴斯在互联网上收集图像,然后用这些图像虚构出照片。通过计算机编辑,贝拉巴斯将这些图像操控、拼接和放大,使其成为构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境的原材料。
弗朗索瓦·贝拉巴斯《数字灾难》系列之一
弗朗索瓦·贝拉巴斯《数字灾难》录像截图
弗朗索瓦·贝拉巴斯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梅心怡展示了录像作品《行前的准备》,日本CBC电视台曾于2015-2017年间,跟踪拍摄了只有7秒记忆的短期记忆障碍者水田顺子的纪录片《渐渐消失的当下~与7秒的记忆一同生活》。《行前的准备》是对水田顺子的行动和会话的学习,影片想象了她进入出租车,无法记起目的地之后的行程。
梅心怡《行前的准备》截图之一,数码转录高清有声影像
梅心怡《行前的准备》截图之一,数码转录高清有声影像
梅心怡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尹航组合了一些物体,并拍下照片。系列《黄金和替罪羊》中,软与硬、力量与柔弱等等二元对立的象征被放置并存在一张图像中,尹航把这些内心中的矛盾表现了出来,除了输出的图像,它们的肌理也在一些现成物中得到展示。二元对立的事物互相交织。艺术家通过潜在交织的差异意象,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模糊。在他看来,差异既是可触的,也流动于象征的表面,对立关系并不意味绝对的排斥,而是隐喻层面上二元互渗的异质融合。
尹航《黄金和替罪羊》系列之一
尹航《黄金和替罪羊》系列之一
尹航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李威辰在《模糊边界》中借助AI将拍摄的自然景观转化为“虚拟自然”,重新审视技术对自然感知的影响。AI技术将传统景观图像置于“看似真实”与“不完全合理”之间的过渡地带,使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模糊边界”得以呈现。本次创作探讨了虚拟与现实、技术与自然、真实与抽象、物质与精神等多重边界,旨在引发观者思考科技如何重塑我们对自然、真实性与自我的理解。这件作品也是为此次展览探讨“技术”和“媒介”的主题所创作的。
李威辰《模糊边界》系列之一
李威辰《模糊边界》系列之一
李威辰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摄影常被认为是光的艺术,但曹靖愉在系列《光非照境境亦非存》中,用影像呈现了光作为“物体”在当下那存在于自然与虚拟,现实与幻觉之间与世界相交的模样。人工光源暗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愿望,自然的太阳又如显现与毁灭的象征。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命与机器,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艺术家提出了这个问题。
曹靖愉《光非照境境亦非存》系列之一
曹靖愉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在《每一个瞬间的死亡》中,乔纳森·刘试图用影像探讨了记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一部分类似金属的图像,它们是用显影液显影的结果,另一些铂金印刷的作品则带着似有可无的状态。人类的记忆会随着记忆淡化,那机器和算法是否是可靠的?在展览中,一些直接拍摄的和算法生成的图像被混在了一起,艺术家以此探究生成输出是否也具有记忆体验中那种模糊体验的内在脆弱性。
乔纳森·刘《每一个瞬间的死亡》系列之一
乔纳森·刘《每一个瞬间的死亡》系列之一
乔纳森·刘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李雪蒙与余少龑的作品里带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子。“许多时候,我在回忆一段记忆时,难以判断它是源自梦境还是现实。”在《照梦》项目中,艺术家李雪蒙试图重构这种似梦非梦的现实,通过分解和拼贴图像,运用古典摄影工艺整合成完整的作品,仿佛在重现记忆的过程。
李雪蒙《照梦》系列之一
李雪蒙《照梦》系列之一
李雪蒙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余少龑一直围绕“时间的河流”这一母题进行创作,《时间的河流—在岸边》通过黑白胶片的诗意白描,以水墨的语言雾化生活在长江边和海边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投射出他在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中对家乡的深切热爱与诗意栖居的想象,以及对自我与记忆的确认与追寻。在这一过程中,余少龑依然在漂泊与寻找之中,探索着时间与空间的交汇。
余少龑《时间的河流—在岸边》系列之一
余少龑《时间的河流—在岸边》系列之一
余少龑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混沌地域》系列是艺术家杨佳馨自2022年车祸事件后,手机摄像头摔坏拍出的影像。其中状态多为损毁、模糊、晃动。影像触及车祸当下到康复期间的身心状态,借由捕捉、拼接与串联手机相册中的影像,思考生命的四个维度——生、活、死、亡,以及面对病痛经验的过程。
杨佳馨《混沌地域》系列之一
杨佳馨《混沌地域》系列之一
杨佳馨作品展览现场。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再非同一条河流”就像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主题之外的一处“飞地”,在讨论展示关于城市主题的一些摄影作品的视野外,这个板块串联起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作品形成了另一个维度的叙述。无论是这两年流行的人工智能成像手段,还是早已深入身心的电脑屏幕中的创作,甚至是回望的文化传统。影像在视觉上以一种陌生的方式与观众邂逅,它们邀请观众扩展对摄影的固有理解,正如展览名所能联想到的哲学意味,它们在一个个与不同领域相连的地方,在一些不被常常描绘的主题中,在不断变化的媒介中,去发现人性中的共鸣,以及对情感和体验细微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