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和他的“上海城市考古”

钱成熙
2024-11-22 11:02
来源:澎湃新闻

当你正在洛克外滩源闲逛,拿起手机扫一扫建筑外立面上的二维码,想要了解一下这些百年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时,此时你听到的讲解声便来自徐明,也就是“上海城市考古”团队的创始人。

徐明在位于圆明园路上的“城市考古图书馆”内

十年前,在日本担任多年文化记者的徐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上海。在日本时,他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城市考古经验,但在当时的上海,大众层面上的城市考古依然是空白。于是,2018年,从开展城市考古主题的City Walk开始,徐明和他的合伙人试图将纸面上的历史研究以一种更有温度的方式交给大众。与许多常见的城市行走不同,徐明强调,“我们的城市行走的底层逻辑支撑,是生产知识性的内容。”  

他们的线路会关注历史的细节,甚至那些已经被遗失和遗忘的部分,比如已经消失的上海第一座救火钟,或者已经成为商铺的张爱玲和她父亲最爱的咖啡馆。而现在,他们的脚步已经延伸到了上海的郊区,在“乡村行走”中,寻找古桥、禅院、风火墙的遗踪。

现在,团队在洛克外滩源还拥有了一座二层的“城市考古图书馆”,就坐落在圆明园路上的百年历史建筑群中间,在这里,徐明和他的同事们展示城考相关书籍,举办展览、讲座,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更多方式传播给公众,让公众多了一扇生动了解上海历史的窗口。“对这座城市来说,城市考古的意义还在于在时代不断的变迁中,尽力去保持城市的记忆与人之间的温度,让更多人记住每一个时间里上海‘你的样子’。”

城市考古图书馆 

  

IPSHANGHAI: 来做上海的城市考古,是否因为你是上海人,在上海出生长大呢?

徐明:是这样的。在日本的时候,我就感受到,无论我是多么熟悉、喜爱当地文化,它始终是他人的文化,和我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是有比较大偏差的。所以不只是我自己,我们的核心团队,也都由上海人组成。我们想要留下更多记忆里上海的样子,为此也倾注了很多个人的价值和情感。

上海的街头巷尾都留着团队成员的记忆

 

IPSHANGHAI: 你最难忘的上海城市记忆是什么?

徐明:我小时候在虹口区生活,在横浜桥、虬江路、虹镇老街都住过,后来上大学,又去了杨浦,你看这几个地方,就是特别特别市井,所谓的上海江湖气很重的地方。我觉得至今我自己的身上,还带着那样的气质,是有一点江湖气的。

我也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场景,搬个藤椅在弄堂里喝茶,露天睡觉,妇女穿着睡衣出门。我们不认为弄堂是室外,弄堂也是我们的家。可惜,随着城市更新的进展,这些区域也在逐步地士绅化,失去了它原本的气质。

IPSHANGHAI:可以简单说一下上海城市考古团队的理念吗?

徐明:我们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去把这座城市切开,每一个城区,甚至说每一个街区,它其实都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它都应该被当作一个IP。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用生产知识性内容的方式,持续地挖掘文化,输出故事,去找那些新的、冷门的、还不怎么为大众熟知和认同的上海的区域和故事。

徐明想要为上海打造许多个IP

IPSHANGHAI:还记得刚开始是怎么组织活动的吗?那时候走了哪些线路?

徐明:比较早的时候我们做了延庆路,当时的延庆路还不像今天这样网红。那时候我们的调性就定下了,就是去做那些尚不太为人所知的地点。我们还做了犹太人在虹口的踪迹、四行仓库前后的苏州河中段。以及因为我个人很喜欢鲁迅,我专门设计了一条考古鲁迅生平的线路,内容大多基于我个人对他的研究,结合他活动过的地点,讲鲁迅的故事。

IPSHANGHAI:前几年,顺昌路成了许多城市考古爱好者喜爱探访的街道,听说也是你挖掘了顺昌路的故事?

徐明:对,我应该是最早关注这个区域的。在那里我发现了很多宝藏,比如建筑的结构,还有它特殊的地理区位,正好处在当时法租界和华界的交界上,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当时没什么人关注它,我就做了一些深入研究,做了一些输出,采访了在那条路上生活的有趣的人,像后来成了网红的理发店、小广东、旗袍阿姨……很市井,但也体现了历史的切面。他们都是我最早挖掘出来的。这也说明,如果内容足够有趣、丰富,要把一个地方弄得有话题性也没这么难呀。但一定要找准第一步。要让正确的人来讲正确的故事。

徐明在顺昌路上拍下的一些照片 

 

徐明在顺昌路上拍下的一些照片 

IPSHANGHAI:现在你们的线路有了哪些拓展?

徐明:这两年,我们不只做city walk,还做了country walk,也就是“乡村行走”。上海的乡村和上海的古代史也息息相关,是非常珍贵的上海历史的一部分。这些年,上海郊区的变化很大,而且不太受到关注。

团队带领的金泽行走

 

上海郊区的遗迹能有多古呢?比如浦东的沈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了。直到今天,沈庄依然拥有明代的古桥,它的格局也大致维持着明代的样貌。虽然今天它的大部分建筑已经不是明朝遗留下来的了,但它也是经过自然演化流传到今天的状态,也有当年建筑形态的一些影子。有的石板、水井,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同样珍贵的还有老年人的回忆。这些都会很快随着时间消逝,所以,我很希望能带大家去看一眼。

    责任编辑:张婧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