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探访古建筑 | 走进土家古寨 感受吊脚楼奇特韵致
在时光的长河中漫步,不经意间邂逅了永定区王家坪镇伞家湾村。这里,仿佛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古老而神秘,安静而闲适,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走进伞家湾村,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角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其中,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粗壮的木柱如同岁月的脊梁,稳稳地撑起一方天地;木板拼接的墙壁带着岁月摩挲的痕迹,记录着过往的点滴;层层叠叠的飞檐如历史的笔触,勾勒出古老的轮廓。雕花的窗户精致而细腻,仿佛是历史的眼睛,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阳光透过缝隙洒下,为古楼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温暖而神秘。
有200多年建筑历史的欧家老宅是王家坪镇唯一有叠叠枋的老土家吊脚楼。据永定区王家坪镇文化站站长李炎雄介绍,当时欧家老宅的宅主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当地获得进士的第一人,所以按照土家人的习俗,在他家堂屋的建筑上就叠了叠叠枋,因为考取了进士功名,叠叠枋就叠了八匹,成为土家人堂屋建筑叠叠枋的最高级别。
此外,欧家老宅的建筑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板壁是鼓皮,内外都是一个平面,中间没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可以牢牢地支撑整个房架,使房架不容易倾斜。吊脚楼的一椽,都有非常精美的雕刻,而且都是镂空工艺,让这栋老吊脚楼古老且精致,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如今,虽已经过百年的风雨沧桑,但这栋吊脚楼仍然保护完好。
据了解,伞家湾村的土家吊脚楼群大多建于明、清年代,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现存吊脚楼依山傍水,随山就势,随势赋形,利用山地落差的有限空间,楼上悬柱,楼下落柱,形成独特骨架。格局多样,或左右对称,或错落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有双手推车吊脚、钥匙头、转阁楼、跛子赶羊等。全村现有98栋造型各异、散落分布的土家吊脚楼,其中德修溪老屋场占地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土家居户28户,是张家界市连体最大的土家吊脚楼。
“从整体格局来讲,它是一个‘山’字型,我们土家人的建筑格局是多种多样,另外还有‘一’字型、‘7’字型等样式,主要是根据地形建吊脚楼,这个老宅还有槽门、旱碾房、磨坊、仓库、柴屋等,它是一个功能最完善的土家建筑格局。当时是我们张家界市土家部落最原始的居住地,还是红色革命旧址,目前已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张家界市伞家湾土家吊脚楼重点保护老宅。”李炎雄介绍道。
伞家湾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土家族古村落,四周高山环抱,围成狭长带状小盆地,德修溪自北向南纵贯盆地中央。土家居民沿山脚及溪沟沿线修建吊脚楼,在每一处相对闭合的山湾处形成吊脚楼群落,全村这样的吊脚楼群落共5处,犹如五颗明珠点缀在长达4公里的德修溪沿线,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为保护好土家吊脚楼,该村制定了《土家吊脚楼保护细则》等村规民约,对历史古建筑群进行挂牌保护,如今这里已成为永定区王家坪镇的吊脚楼核心保护区。
伞家湾村不仅有古老的吊脚楼,还拥有丰富的古枫古柳群落。3棵千年古枫、7棵千年古柳,4 棵古樟树和近百年的古树群落,为这个古村落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棵古枫树是我们伞家湾村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有600多年的生长历史,它见证了德修溪这个古村落的百年沧桑历程,在这个地方还有一座风雨桥和一个古油坊,这里曾经是湘西北‘盐帮古道’的一个必经之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李炎雄说道。
由于地处偏僻,这里的土家居民仍然保持着农耕文化习俗。土家风雨桥、水碾坊、木榨油坊等民俗建筑设施保护完好。与此同时,伞家湾村民俗风情浓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薅草锣鼓、山歌对唱、哭嫁歌、放排歌、渔棒、三棒鼓、糊仓等土家民族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特别是“扬叉舞”“糊仓”,已成为土家山寨每年约定俗成的盛会。
岁月流转,时光更迭。古吊脚楼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变迁,它是故乡的守望者,也是心灵的归处。
记者 | 符 慧 朱建文
一审丨王 妍
二审丨高钱华
三审丨卓志华
出品丨掌上张家界
本平台为张家界日报社所有。任何单位、个人使用、转载或者传播张家界日报社旗下媒体版权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书面授权。除法定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传播其享有版权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于文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掌上张家界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 · 探访古建筑 | 走进土家古寨 感受吊脚楼奇特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