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一赏析 | 莫迪里阿尼: 我的“完满”一生

2024-11-01 11:41
上海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

《手持衬衫的坐姿裸女》

1917 布面油画

© Nicolas Dewitte/LaM

真迹在“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

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展出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意大利著名画家,二十世纪初法国“巴黎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仅比毕加索晚三年。生于意大利利沃诺,父亲出自富有的银行家族,母亲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后裔。莫迪里阿尼从小多病,1902至1905年,他曾先后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21岁到巴黎,传说他在巴黎风流韵事不断,过着艺术家特有的豪放不羁的生活。35岁时,死于肺结核。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

1917年的一个冬日,在艺术商人、同时也是莫迪里阿尼的挚友Leopold Zborovski的苦苦说服下,巴黎艺术商人贝尔特·韦尔(Berthe Weill)决定为莫迪里阿尼举办个展。1917年12月3日,受邀嘉宾齐聚在贝尔特·韦尔画廊,参加莫迪里阿尼的这场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个展,艺术家时年33岁,展出了约30幅素描和油画作品。

画廊的玻璃橱窗显露出一幅裸体女子作品,画中女子曲线妩媚、神色妖娆,引来了不少围观群众。而画廊旁便是当地警局,面对如此大尺度的作品,警方勒令画廊关闭展览。

莫迪里阿尼生前唯一一场个展的海报

莫迪里阿尼生前并没有追随者,但死后不久,连他用过的调色板都卖出了大价钱。在他去世40年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宣称:“莫迪里阿尼的素描直接来自最伟大的线条艺术大师达·芬奇”。

2015年11月9日,在佳士得纽约“画家与缪斯”拍卖专场中,莫迪里阿尼的《侧卧的裸女》以1.52亿美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1.7亿美元,约合10.84亿人民币,这个价格打破了莫迪里阿尼的个人拍卖纪录。

莫迪里阿尼雕塑作品

他曾在巴黎街头流浪,与毕加索为友,给诗人阿赫玛托娃画过16幅裸体素描,还有一个女人,为他殉情。但他最爱的,一直是:画出她们的灵魂。

莫迪里阿尼说:“我要的是短暂却完整的生命。”

他做到了。

坐在画室里的莫迪里阿尼

如果莫迪里阿尼能活过35岁,他也许就能见到自己的作品真正出名的一天。但在1920年1月24日他去世的那天,他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躺在巴黎街头的诊所,临死前用母语意大利语喊起家乡的诗歌。

莫迪里阿尼(左)与毕加索(中)

传记电影《莫迪里阿尼》剧照

莫迪里阿尼在20岁时,满怀才华和抱负,从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国巴黎。也许第一个影响莫迪里阿尼的人是诗人王尔德,在他动身去巴黎前,母亲送给他了一本王尔德的《瑞丁监狱之歌》——“所有的男人皆弑己所爱”,这一思想暗示了在他生命最后,与他息息相关的女人悲剧的命运。“经由艺术,也唯有经由艺术,我们才能免于玷污真实存在的污秽。”这一艺术信条深刻地影响了莫迪里阿尼的生活态度,甚至于无视自己的健康。巴黎蓬勃发展的艺术激情激发了他的创作,但他的余生也埋没在诸多天才中,变成了艺术的愤青、依附于酒精而活。

莫迪里阿尼作品

尽管身高只有1.65米左右,但莫迪里阿尼相貌堂堂,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穿着灯芯绒的衣裤,一件格子衬衫,系着红色的围巾和腰带。刚到巴黎时,他优雅的谈吐、良好的家教,为他吸引来很多的朋友。然而没过多久,他的个性、穿着、举止和习惯就彻底改变。起先,莫迪里阿尼的“粗暴”只是抱着尝试的姿态在入乡随俗,但不久他感到必须抛开中产阶级的安逸和传统的价值观,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我以前可是个布尔乔亚”,他对萨尔蒙说。

莫迪里阿尼《自画像》 1919

赞助人保罗·亚历山大

1907年,莫迪里阿尼遇见了他的第一位艺术赞助人保罗·亚历山大(Paul Alexander),他比莫迪大三岁,是个医生的儿子。他收藏了莫迪里阿尼的25幅画,400多幅素描。

莫迪里阿尼为保罗作的肖像画中,保罗高大时尚、脸色苍白、脸颊红润、蓄须,两撇优雅的小胡子在脸庞两侧向上翘着,身着高领、剪裁合体的蓝色西装。

保罗·亚历山大

莫迪里阿尼的很多朋友都加入到了巴黎现代艺术运动中——未来派、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但他却拒绝加入任何一派。莫迪里阿尼早期的作品受到的是源自古希腊罗马及古埃及文明、文艺复兴艺术、拉斐尔前派的新艺术运动、塞尚的充实、高更异国情调的裸体画、野兽派的感性与色彩、立体派破碎的平面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心理痛苦。他有一种敏锐的能力,能从每场艺术运动中取其所需,化为己用。

毕加索的牺牲品

巴黎的艺术家们有一个公认的领袖——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与莫迪里阿尼几乎同岁,两人也有一种祖辈源自地中海的共鸣。

毕加索也是素描的爱好者,他还告诉莫迪里阿尼要坚持画下去,“素描画的再多也还是不够”。有时毕加索也把莫迪里阿尼当对手,画室里莫迪里阿尼的一张画作会因为他恼怒而被撕掉,但他后来又买了另一幅莫迪里阿尼的画作《双手放在膝盖上的年轻女人》,如今收藏在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

莫迪里阿尼《双手放在膝盖上的年轻女人》

毕加索对莫迪里阿尼的影响清晰可见,后者1908年的画作《年轻女人的头像》与毕加索1902年的画作《忧郁的女人》一样,同样的大帽子、低额头、偏紫色的肤色、厚厚的嘴唇、坚毅的下巴。

莫迪里阿尼 《年轻女人的头像》 1908

毕加索《戴帽子的女人》

1942 布面油画

©Philip Bernard

真迹在“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

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展出

这两位画家是不公平的对手,同样是小个子,同样满腹才华、精力充沛,但更有野心的毕加索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追随者,而莫迪里阿尼也无法和他那千变万化、压倒一切的天赋相抗衡,“我是又一个被毕加索所害的人。”在立体主义风靡一时的时候,他的画虽然比毕加索的更富有感情,但莫迪里阿尼觉得自己成了毕加索的牺牲品。

从非洲雕塑中获得美感

在巴黎的三年让莫迪里阿尼创作了最重要的作品,也让他在人际之中筋疲力尽、沮丧万分,他回到意大利沃诺的家乡,回归了平静。1909至1914年,他发现了非洲雕像中的美感,“原始中有一股简化的美,和新古典主义们从古希腊、罗马中提炼出的线条最为接近。”这些异国的雕像让他有章可循,又忠于自我。在日后他的无数绘画中,都能够看出非洲雕塑的影子。

但一回到巴黎,莫迪里阿尼的生活又回到了不羁的灾难,他的绘画仍在混乱中进步,而他的赞助者们发现了这一弱点,纷纷鼓励他用酒精麻痹自己。

狂放的柴姆·苏丁

那些年中,莫迪里阿尼却收获了一份特别的友谊——柴姆·苏丁成为了他新的挚友和知己。苏丁完全是莫迪里阿尼的反面,他生性粗鲁、狂放不羁,衣服总是又脏又破,就像一个会走路的调色盘。

柴姆·苏丁

童年的痛苦让苏丁的画总是充满暴躁的元素,但莫迪里阿尼却看到了他的才华。他为苏丁画了10张素描、4幅肖像。苏丁浓密的头发梳向两边,遮住耳朵;不对称的棕色眼睛带着白色的点;鼻子宽,像把铲子——莫迪里阿尼画出了苏丁天真无邪的特质。

莫迪里阿尼 《柴姆·苏丁》 1916

就在莫迪里阿尼奄奄一息,即将离世的时候,他还不忘自己这位疯子般的朋友,对自己的画商说:“我已经完了,但我给你留下了苏丁。”

精明的纪尧姆

1914年,一战的炮火打到了巴黎,流亡的艺术家们变成了社会边缘的人士,他的生活更加艰难。艺术品交易商保罗·纪尧姆 (Paul Guillaume) 成为了莫迪里阿尼的经纪人,在1918年的一张照片中,精明时髦的纪尧姆带着寒酸邋遢的莫迪里阿尼走在尼斯的大道上。

纪尧姆在他身上赌了一把,并且赚得满盆。日后想起莫迪里阿尼独特的感染力,纪尧姆写道:“太迷人了,感情如此昂扬。他高傲的灵魂,在其瑰丽却残缺的美中,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莫迪里阿尼 《保罗·纪尧姆》 1915

莫迪里阿尼为纪尧姆画了4幅画像,最好的那幅里,纪尧姆圆柱形的脖子支撑着他那又大又方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和他优雅的八字胡,还有嘴巴形成的三角形相互呼应。尽管莫迪里阿尼画作所卖的钱全被纪尧姆赚取,他仍然在这之中逐渐变得画风成熟、并创作出了最杰出的肖像和裸体画作。

疯狂的缪斯

1914年,比莫迪里阿尼年长5岁的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Beatrice Hastings)走进了莫迪里阿尼的生活,她有着复杂的过去和智慧的头脑,能懂得真正的才华,活跃而直言不讳、读书之广也让人惊讶——她是莫迪里阿尼创作灵感的催化剂。两人酒后的争吵十分激烈,凶狠的厮打也让她乐在其中,她既是他的魔鬼,也是他的缪斯。

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

1914到1916年之间,莫迪里阿尼为比阿特丽斯画了15幅肖像和无数素描——“他每天都从我身上获得灵感”。比阿特丽斯真心钦佩莫迪里阿尼的才华,希望能把他从每况愈下的消遣中拯救出来,但她发现想要维持他们梦幻般的生活越来越难。共同生活两年后,她投入了另一个意大利雕塑家的怀抱,并且把伤痛永远留给了莫迪里阿尼。

1915年莫迪里阿尼所绘的《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

莫迪里阿尼 《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

最后的情人

虽然莫迪里阿尼一心要自我毁灭,但还是在拼命作画,绘画是他生命中唯一稳定的元素。他把精力只用在为男人、女人和孩子画出生动、感情饱满的作品。画布上孤独的主角或优雅,或粗疏,或神采奕奕——都似乎与世隔绝。

不管画什么,他都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模特站在面前。1917年,莫迪里阿尼遇到了最后的爱人,让娜·艾布特纳(Jeanne Hebuterne)。她比莫迪里阿尼小十四岁,是个天才小提琴手,也是莫迪里阿尼会喜欢的那种形象——她有着宽嘴、长鼻子,黑发和白皮肤强烈对比,杏仁蓝眼睛就像一尊哥特肖像——尽管她只有19岁。

让娜·艾布特纳

让娜是莫迪里阿尼最好的情人,为他摆姿势、做模特、崇拜莫迪里阿尼,莫迪里阿尼喝醉了,她还把他背回家。为了得到莫迪里阿尼的欢心不得不放弃脆弱的自我,但她的敏感和多疑却让莫迪里阿尼十分痛苦。年轻的让娜不断希望莫迪里阿尼能够最终稳定下来,却忘记了他最需要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

在莫迪里阿尼的笔下,让娜的肖像逐渐变得扭曲,头更加椭圆,脖子更长,四肢更伸展,隆起的小腹表明她正怀着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莫迪里阿尼多次反悔与让娜结婚的约定,对家庭的约束逐渐感到厌倦也让他的画中带着悲观的情绪。

就在莫迪里阿尼死去的第31个小时,让娜伤痛欲绝地从5楼的窗中跳下,颅骨碎在了街石上,带着怀中的婴儿离开了人世。

莫迪里阿尼《母亲》

1919 布面油画

真迹在“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展出

死后的荣耀

莫迪里阿尼生前并没有得到认可,然而他去世的10年后,他悲剧性的传奇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吸引了热心的收藏者,他的画飙升到了50万法郎的天文数字。

2010年,一幅莫迪里阿尼的“让娜肖像”在佳士得拍出了900万美元

他的名声却激励了许多平庸的杜撰作品:9部小说、1部剧本、5首诗歌、1部纪录片和3部故事片。只活了35岁的莫迪里阿尼像同龄的一批画家一样,以动人的魅力、耀眼的才华、狂热的工作风格,变成了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故事。

同名传记电影《莫里迪阿尼》海报

如同保罗·高更在南太平洋时的那个预言一样:“会有那么一天,他们把我们当成神话人物,或是报纸上杜撰的传奇”。

文章转载自艺术中国

原标题:《东一赏析 | 莫迪里阿尼: 我的“完满”一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