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新来的年轻人⑬|黄毓:“笛二代”的返乡生活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竹笛乡村”浙江省紫荆村实践项目(2024暑期)金含蕾 张艺轩 闫岩 吕佳悦
2024-12-31 17:2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时代的车轮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推动并构成,个体的创新、探索和奋斗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望穿山水,见到产业;记住乡愁,看到奔头。”成为越来越多到农村发展的年轻人的共识。澎湃新闻系列报道《百村安居图·第4季:村里新来的年轻人》,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5所高校共同开展2024澎湃中国乡村振兴调研行,聚焦青年在返乡创业路上的苦与甜。

2024年7月3日-9月6日,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竹笛乡村”浙江省紫荆村实践团队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深入调研紫荆村,了解到竹笛对紫荆村的发展影响。在通过与“笛二代”黄毓及其父亲的采访中,了解到返乡“笛二代”的使命所在。

短片《黄毓:“笛二代”的返乡生活》(02:28)

紫荆村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西部,南临富阳,西接临安,东距杭州市中心约25公里,地处三市、区交界处。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2210亩,其中竹林面积约8000亩,人均达3亩,森林覆盖率达91.7%。

紫荆村,素有“中国苦竹之乡”的美誉。该村坐落在狭长的天目山余脉里,位于浙北平原和浙西中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中的高丘陵地。

紫荆村全貌

与其他新农村不同的是,这里的公交站牌被设计成竹笛和琴谱的模样,甚至连竹笛的音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环顾四周,仔细观察,道路两侧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竖着“竹笛厂”“竹笛有限公司”的厂牌。

紫荆村之所以能呈现出如今的风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发现苦竹资源到推广制笛技艺,再到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中泰竹笛产业的振兴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紫荆村万亩苦竹园

紫荆村苦竹林

昔日,紫荆村虽然坐拥丰富的苦竹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制笛技艺,苦竹只能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外销。后来,随着技艺的逐渐成熟,紫荆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制笛工艺,吸引了众多目光。但真正让中泰竹笛产业焕发勃勃生机的,是其后不断推动的产业化进程。紫荆村大队党支部坚持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当地的苦竹资源,并带头推广制笛技艺,发展制笛产业。

2019年8月18日,紫荆村举行传统手工制笛大赛,该街道30多名制笛匠人齐聚一堂争夺“笛王”称号。图片来源:浙报传媒-IC photo

为提升品质,紫荆制笛人孜孜不倦,从提升生产环境、规范制作流程,到与全国多所音乐院校长期合作,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大师成立工作室。与此同时,村里还构建起“村党委—行业协会党支部—工坊党小组”三级联动组织架构,打造“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后期的计划经济定点采购,到九十年代末期,乡镇企业大发展,再到品牌化,最后到网络化国际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后,紫荆村成就了一大批竹笛企业。

紫荆村

2023年,紫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其制作的竹笛占据了全球竹笛市场超过85%的份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竹笛之都”。

中泰竹笛展示馆外观

中泰竹笛展示馆内景

紫荆村所在的中泰街道,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学开设了竹笛演奏的校本课程。一、二年级学习竖笛,三年级开始学习竹笛。学校里有百笛队、千笛队,村里还开设竹笛的补习班,辅导孩子们学习竹笛,吹奏竹笛。如今,从音乐学院毕业回乡的年轻人有30多位。2009年,紫荆村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族艺术之乡;2016年成功申报“竹艺小镇”。竹笛不仅仅是一个工艺品,更是紫荆村的文化符号。

“竹笛之乡”产业的蓬勃发展并迈向升级创新,这一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年轻人的加入。自幼与竹笛相伴的“笛二代”们,大多都将音乐视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并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到创业浪潮之中。

村里新来的年轻人:黄毓

——出生于紫荆村的竹笛世家,毕业返乡的“笛二代”之一

黄毓父亲黄卫东是余杭区竹笛非遗传承人,从事竹笛制作行业30余年。黄毓从小在竹笛的熏陶中长大,这为她未来的竹笛之路埋下了种子。

黄毓和她的父亲黄卫东

 2015年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黄毓没有留在大都市,而是选择返回家乡,随父亲一起打理家中的竹笛厂。在谈到为什么不留杭时,黄毓说:“村里面的生活就很好。空气、风景、美食都让我感到留恋,有人可能向往大都市的繁华和灯红酒绿,但是我更向往乡村慢节奏的生活。这与我的专业老师杜如松先生有关,在我很小跟他学笛子时,他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生活理念。对我来说,乡村的一个小院就足以让我心安。”

黄毓在吹笛

本世纪初,黄毓的父亲黄卫东成立了杭州竹韵有限公司,据黄卫东所说,“以前采取的都是线下销售的模式,坐绿皮火车到处跑市场,之后才有了稳定的客户源”。

现在有了年轻人的加入,带来了崭新的互联网思维,拓宽了线上销售渠道。对此,黄毓也是侃侃而谈,作为90后,黄毓对互联网的一切事物都抱有开放的心态。开网店、做直播,让竹笛销售搭上时代的列车。同时,黄毓谈到现在的古装仙侠剧对竹笛带来了很大的销量,让很多年轻人爱上竹笛。

黄毓在她的直播间

随着直播经济的兴起,许多传统的实体经济也渐渐涌入了这个赛道。中泰街道针对紫荆村的竹笛产业开设了直播课,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采取直播的方式来推广竹笛。目前,紫荆村不仅有着一百六十多家竹笛企业,同时还有一百多家网上销售店。

除此之外,黄毓还开办了竹笛培训工作室,教孩子吹奏竹笛,为竹笛文化传承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毓说,“好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跟我学,现在有的已经上初中了,甚至有几个今年中考了,我带着他们八到九年了。这种师徒之间的感情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就像当时我的老师教我学笛子一样。”

黄毓教孩子们吹竹笛

 年轻一代的到来,不仅为传统竹笛技艺带来了创新的思维与先进的技术,更将青春的激情与梦想播撒在这片天地。在紫荆村,像黄毓这样返乡创业的“笛二代”并不少,他们大多从专业的音乐学院毕业,回到自家的竹笛厂中,从事竹笛调音等工作。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笛二代”乐团,闲暇时期还承担着竹笛演奏的工作,为村民们带来动人的音乐。

青春力量的注入,使得这幅原本就洋溢着诗意与宁静的村落安居图景,添上了更加鲜明而跃动的色彩。

乡村与文化共舞,历史在村庄落脚。竹笛文化的振兴既是对过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是新时代下对乡村文明新风貌的回应。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既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更推动了乡村文旅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

实践手记

年轻人的回归与投入为乡村带来无限可能

团队到达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的紫荆村时,看到这里群山相依,山上的竹海高耸密集,山下的稻田在坡地上整齐蜿蜒。

一下车,团队就被这里的公交车站特别的设计吸引住,站台上嵌着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别具一格。向远方望去,一眼就看见了好几家不同的乐器厂;走近一看,里面有不少工人正对着一根根竹笛忙碌着。

与黄毓初次见面是在她的竹笛培训工作室,她正在给小朋友上课吹奏竹笛。

在与黄卫东和黄毓的采访中了解到,黄卫东老师支持黄毓的返乡创业,对黄毓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竹笛行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表示自豪。他还表示,看着紫荆村一步步从相对贫困的小乡村到如今在年轻人手里越来越好,感到由衷的幸福,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于竹笛行业。

随着紫荆村调研行的圆满结束,深切感受到年轻人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们的回归与投入为乡村带来了无限可能。黄毓的故事只是众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乡村的热爱与责任,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金含蕾

海报设计 郁斐

调研团队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竹笛乡村”浙江省紫荆村实践项目(2024暑期)金含蕾 张艺轩 闫岩 吕佳悦

文字 闫岩 金含蕾

图片 由本团队提供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 范高培 李靓 张正翼

特别鸣谢 项加华 俞洲洋 邵勇明 黄卫东 肖彤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村委会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中心 杭州市中泰竹笛展示馆 杭州竹韵乐器厂 杭州迦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杭州正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

    责任编辑:施佳慧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姚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