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里的“活力零工圈”:一周城市生活
面对一个复杂多元的城中村社区,如何在优化原生生活空间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去关注潜在的社会问题,如邻里关系的重塑、多元群体的沟通、社区议题的参与和地方文化的构建?这些,不仅是深圳城中村在改造更新大背景之下的挑战,也是作为其中新兴实验点的深圳南头古城,正在尝试进行探索与回应的命题。
2022年,专门做社区营造的团队“未来奇遇”入驻南头古城,创始人林大海参与过国内多个更新项目,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系统性、开放式的方法论,将沉淀了七年的社区营造实践经验带到这里。驻地三年的时间里,未来奇遇支持南头古城孵化出名为“奇庙”的社区营造品牌,并与在地多元角色成立了“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立足于社区可持续发展,整合社会资本,支持在地的街坊、行动伙伴、商家企业等不同的角色开展活动。
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的南头古城,2024年成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大案例之一。
8月中旬,未来奇遇开展“活力零工圈”行动,提供平台将南头古城片区做零工的以及自由职业者群体聚集在一起,促进交流,帮助大家相互连接,寻找更多机会,为民生共谋生计。本期回顾,我们邀请未来奇遇的创始人林大海,分享对于活动的思考。
(本期主持:陈鑫培)
近期回顾
地方更新开始于硬件空间,但持续生长的重点依旧在于人与此地的关系——人与人如何在有限的发展资源下相互帮扶,共益共生;在于去理解地方本身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如果本身条件还不错,需要去保护及继续激发,如果本身基础比较差,则需要创造连接和成长的土壤。
今年是未来奇遇驻地南头古城开展社区营造的第三年,重点着眼于如何支持社区居民、商家们以及年轻行动个体实现共益发展,包括如何从机制层面有效地促进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成为整合社区资源、社会资本的行动载体,推动社区生态更健康地成长。
社区共创设计实验
社区放映会
奇庙入伙工作坊
蝶变更新后的南头古城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复合多元的社区感,成为吸引新兴零工群体聚集的热点区域,文化创意群体、维修搬运群体、餐饮服务群体以及手工艺群体等,以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为古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了古城经济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繁荣景象的背后,零工人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便是行业资讯获取渠道的缺失。南头古城内虽然不乏各类信息发布渠道,但针对零工人群的专业化、定制化信息服务却相对匮乏,使得他们在寻找工作机会、了解市场需求时面临诸多不便。
于是,我们与当地政府联合发起了南头古城“活力零工圈”共建计划,为打造平台支持零工群体之间的交流,提高社会各界对零工人群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共同营造共益的零工环境,以回应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咖啡零工圈交流
行动小组收到了上百份零工工作者的报名申请表,其中有全职妈妈因为发现白领的健康午餐需求,于是居家做起营养搭配的家庭便当;有喜欢做收纳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活做整理的同时,系统学习这门手艺,为不擅长整理家居摆放的人,提供细致而温馨的服务。报名者会从不同的维度聆听某个领域或者职业的分享者,再探寻自己的爱好,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锚定自己的位置。
第二期咖啡零工圈主题分享,大家提及一个朴素但有力的观点,“从生活日常所需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宏大叙事,我们需要个体具体而富有能量的故事。9月25日晚,社区里的维修师傅代表用他们的故事和经历,给参与的伙伴打开了这个群体背后的温情与力量。
华都大哥,本名周金平,是华都菜鸟驿站老板、好运来服务队队长,更是社区内搬运、维修技术师傅们的“红娘”。原先,他在繁华的南头古城西街开华都文具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社区内有许多房东会把出租信息贴在门口,于是他萌生想法,创建了一个微信群。
在古城生活十余年,华都建了13个500人的满员微信群,成为街坊、外来租客、房东、搬运、维修技术师傅们的链接者,古城内租房、修补、货运等事情只要找到他都能及时处理,被称为古城“万事通”。他还在自己的货运站开腾出一块区域专门做快递小哥的服务和运力项目的展示,利用自己的所长为南头居民提供生活便民服务和维修用具的免费共享。
2022年,我们接触到华都大哥,认识了许多生活在这里的老街坊,我们发现老居民在面对更新后的南头古城依旧会出现信息割裂的挑战,他们熟悉这几年的更新变化,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但与更新后的古城存待破冰。
90%的流动人口,让“搬家拉货”成为古城里的日常场景和高频需求,商家住户的需求旺盛,却面临着搬运工具找不到、不熟识内巷路线与本地搬运师傅的困难,而平台运力师傅也对古城内部复杂的交通与时空管控少有了解。在运力供需双方各有痛点的情况下,不仅货运过程体验不佳,还对社区公共秩序的管理造成一定压力。
针对上述难点,2023年5月,在奇庙社区议题主理人的培育过程中,在古城工作的钟涛发起了“古城货运”这一社区议题。住在古城10几年的华都大哥,在街坊们的推荐下,成为了“古城货运”的先行力量,并在2023年11月担任南头古城“好运来”服务队队长。
另一位维修师傅李工,是南头古城内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以幽默风趣的个性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大家的喜爱。面对活动现场主持人“怎么理解维修零工圈以及这个领域的发展”的提问,李工说了一个词,“人情圈”,他说维修这个领域,因为进入的门槛比较低,还会有许多人从事。新手时期,维修圈的网络会成为“小白们”的智囊团,技术大牛会很乐于一起讨论解决技术问题,遇到复杂的问题也会亲自出马。
华都(左)与李工(右)
在现场,李工感激华都对自己技术问题的热情回应,以及帮助自己找到了第一间租住的房子,两人的相互欣赏和支持成为了温馨一幕,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社区精神。
南头古城之于深圳,宛如这座城市一个最鲜活的缩影:这里承载着近1700年的城市历史,是近3万人的居所,更是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人眼中的南头古城也许不一样:是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创产业园区,也是多元业态聚集区,但更核心的还是,它作为城中村的身份。当我们试图理解深圳,很难绕开南头古城,因为这里是装满故事的容器,也是理解深圳的钥匙。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升级,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构和升级。在南头古城做营造的三年时间里,走在大街小巷与街坊打的每一个招呼,在一次次互动中,可以看到不同群体的专业精神和社区情怀,看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也看到了大家共同努力下的南头更新项目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收获的成果。
城市更新项目始于硬件的更新,但持续的生命力一定在于人们长期在此的互动和生活。理解人与一个地方的连接的重要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的网络,这才是更新项目的重中之重。
(文/林大海,未来奇遇FATURE创始人、南头古城奇庙社区营造项目主理人;图/未来奇遇)
本周主题推荐
书|《千年古郡:南头古城》
本书系“深圳地标”丛书之一,本书叙述南头于秦汉时的建制及沿革、移民潮、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融,进而书写南头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抗击倭寇、海盗、西方殖民者和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中的历史地位。
书|《深圳中轴线——中心区变形记》
本书是关于深圳城市发展的非虚构图文书,通过联合写作的方式对中心区的空间进行解读、评论和创作,将藏匿的历史故事一层层剥开,用文字促成对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意义理解。同时用插画的形式再现历史,呈现了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城市读本,编写深圳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书|《未来的社区》
这是一本有关未来的书——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商业、组织和社会的质量——以及进入混沌的未知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本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社区演进的潮流”;从第5章起为第二部分“社会价值”,探讨各种社会的伦理尺度;第三部分“新的通讯技术对未来社区的影响”主要涉及技术革新;第四部分讲述了“创建组织社区”;第五部分“全球化的社区”从全球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
书|《零工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引擎》
国内第一本讲述“零工经济”概念的图书。零工经济在人类工作史上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兼职工作,以及合同工、顾问零工由来已久。新鲜的是,零工经济已经扩展到中产阶级、白领的工作中,并逐渐融入到了高价值、高度透明的科技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里。人人都希望有一份丰厚的收入,但是对于今天的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工作中重要的是灵活性、自主权、契合度,以及工作的意义等。在零工经济中,我们可以不用再找好工作了,只要专注于找到好的工作内容就行。
活动推荐
上海·行走活动|体验城市游戏,共创苏河两湾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沪上西画传入的故事——从潘思同说起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社区建筑,何以可能
详情请关注 离村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更多的天空”艺术群展
详情请关注 养云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陈维:系统之梦
详情请关注 Fotografisk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迁徙中的书写——潘微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宝龙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吴锦辰:放松入睡
详情请关注 无像Imageless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范特西 Shanghai Fantasy
详情请关注 LEVANTART阆风艺术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允许不完美——强迫症科普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会|城中村的生活和文学史——袁凌著《我的皮村兄妹》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小众雅集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高雨初:她海,她国
详情请关注 某某空间MOUMOU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阿克塞尔·卡塞勃姆个展:歧旅
详情请关注 万一空间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易雅静 & 覃钰玲:徒劳而返
详情请关注 Imaginary Z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飞翔与跬步: 皮埃尔·贝尔纳纪念特展
详情请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