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从泥河湾遗址群、学堂梁子遗址看“百万年人类史”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4-09-16 14:09
来源:澎湃新闻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根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最早的石器距今约200万年。

泥河湾盆地和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秦岭—汉水地区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历史的两个核心区域,两个区域的旧石器文化序列、人类化石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演化进程和特点。9月14日,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同时,“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正式开展。

展览现场

从700万年前人猿在非洲相揖别,到330万年前人类最早制作的石器;从200万年前直立人带着简单的石器走出非洲到30万—2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极其复杂行为能力的出现;从现代人扩散至全球并生产出精美的工具和艺术品,再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迁徙移动的狩猎—采集经济向定居的农业转变人类早期演化的历史艰辛、纷繁而漫长。 

展览现场

 “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以泥河湾遗址群和学堂梁子遗址为主题,以此提供打开幽古、神秘的东方人类故乡大门的两把关键钥匙。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主要分布于泥河湾盆地中的阳原盆地,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区域。自1965年以来,发现距今约176万年至1万年的遗址300余处。已发掘马圈沟、马梁—后沟、许家窑—侯家窑、板井子、于家沟、籍箕滩等数百处重要遗址,记录着东亚人类176 万余年的过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马圈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已经确认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端的马圈沟,文化遗存丰富。依据磁性地层学研究,第Ⅶ文化层(最老层位)年代超过176万年。该遗址是中国及东亚地区已发现的地层关系可靠、文化遗存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最早阶段的遗址,是东亚人类最早阶段的生存证据之一。

马跖骨(距今约176万年—150万年)

马圈沟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种类丰富,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狩猎对象,也为研究早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动物化石(距今约176万年—150万年)

中更新世(距今约78万—13万年)是早期人类演化和扩散、直立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的重要阶段。在我国,此阶段人类化石和遗物数量显著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在泥河湾盆地的马梁—后沟遗址群,年代从距今约90万年延续至约18 万年,为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连续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后沟遗址石器原料就地取材,多为附近基岩常见的燧石白云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等。工具以刮削器为主,使用硬锤修整,欠规整,精制品数量较少。

石核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或中期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的迁徙、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出土的“许家窑人”化石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点,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球等器类和以马为主的动物化石,反映了当时古人类的狩猎能力和生存方式,为研究早期智人的狩猎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羚羊角

石球形器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西南约500米处的于家沟西侧,属于虎头梁遗址群。于家沟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遗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一1万年。该遗址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历次发掘出土大量文化遗物,包括各类打制和磨制石器、陶片、骨角器、装饰品、赤铁矿团块、烧骨及动物骨骼化石等数万件。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石片石核、细石核、石片、细石叶、打制工具、磨制石器等。

于家沟遗址出土陶片

籍箕滩遗址(距今约1.6 万—1万年)位于河北省阳原县马圈堡乡籍箕滩村西北,与虎头梁遗址群隔桑干河相望,该遗址细石器工业遗存以高度发达的楔形石核为代表。工具有边刮器、端刮器、尖状器、锛状器、凹缺器等。凹刮器比例较高、较多锛状器的发现是籍箕滩遗址的独特现象。

籍箕滩遗址出土的锛状器

学堂梁子遗址,又称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于1989年。1989年发现第1具头骨化石,1990年发掘出土第2具头骨化石。1990年至2003年历经6次发掘,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遗物。郧县人化石发现后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在人类化石出土两年后就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并对当时的人类起源理论提出了挑战,对人类演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2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面世,后于同年12月3日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室内清理和研究环节。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出土图像

该遗址还发现了石制品300多件,主要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同时,发现了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

鹿上颌(距今约100万年)

 

鹿头盖骨(距今约100万年)

各类石制品

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的组成,考古工地视频连线活动举办。观众与陶寺、二里头、殷墟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者进行对话,近距离感受到考古田野工作的内容与魅力;举办了“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分享了中华文明溯源考古发展的最新成果。

中国考古博物馆与考古工地视频连线

另外,中华文明溯源学术协作单位授牌仪式也在当天举办。

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指出:“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繁荣发展,但仍任重道远。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多维视角占有更多资料,在多种材料方法印证中发现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审视我们民族的成长、发展历程,饮水思源,知古鉴今。包括中国考古博物馆在内的国内十余家中华文明溯源代表性遗址的发掘和文物收藏单位,应共同携手构建相关考古文博资源研究展示与传播的合作交流平台,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问题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

授牌仪式

据悉,面向公众开放一年来,中国考古博物馆通过多种方式致力于考古成果的普及传播,“每月文物上新”至今已累计更新文物文献120件(组);共举办了30余场科普讲座,进行了3200余场专业讲解,共接待观众40多万人次,接待国内国际公务团体800余批。

    责任编辑:黄松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