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克里希那穆提是如何成为20世纪的苏格拉底的 | 纯粹思想

2024-09-18 11:57
北京

《克里希那穆提:沉默的革命》提名41届墨尼黑电影节

银盘中的宝石 (梵澄译丛)

作者:[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刘文艳 叶继英 闻中 吴承庭 池秀芝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据悉,《克里希那穆提:沉默的革命》提名41届墨尼黑电影节后,今年10月将于法国公映。墨尼黑电影节官网称,“这是一部关于一位迷人思想家的启发性和沉思性的纪录片。20世纪初,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是神智学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场运动就宣称他将成为一位世界教师,一位古代智慧的大师。档案资料让我们能够分享这位印度哲学家的精神思考,并更多地了解他的生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闻中担任主编的梵澄译丛之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银盘中的宝石》,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银盘中的宝石》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心灵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全方位呈现这位世界级哲人的生平,是走近克里希那穆提及其修行的绝佳参考指南。

《银盘中的宝石》作为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详述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银盘中的宝石》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纯粹君

《克里希那穆提:沉默的革命》电影海报

这就是生命中的真正喜悦,——是认识到你自己是一位生命的勇者;是在被丢到废物堆之前,你已竭尽你之所能;是肇端于大自然的伟力,而非因委屈、埋怨而焦虑自私的可怜蠢人,以至于总是在埋怨这世界没有让你快乐。

——乔治·萧伯纳

文/[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平是一个谜,令人费解,但值得人们去深究。他出生于南印度一个小村庄里面的中产阶级家庭,身体纤弱,反应迟缓。没有接受正式的教育或训练,他又是如何成为20世纪的苏格拉底的呢?通神学会的赖德拜特和安妮·贝赞特是怎么发现这位当时只有14岁的男孩的呢?在他所有的特征都显示出与想象当中的智者截然相反的状态之下,为什么他们还是坚定地预言他会成为世界的导师?尽管这个预言让他们面临诸多的反对和嘲笑,但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过。当时的这个小男孩瘦弱、憔悴,无法上学或通过考试。萧伯纳也曾嘲笑道:“安妮,你的弥赛亚来了!”即便如此,安妮还是赌上了她的声誉,在1920年,她于伦敦白宫(White Hall)的演讲中宣布世界导师的来到,而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实她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解开他的生命之谜,我曾访问过克里希那穆提的几位生平挚友,但他们没能真正明白他的意识状态,或者自1922年开始之后的六十多年以来,他的“转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也有很多的相关描述,但都无法从理性角度来解释。要真正了解他的意识经历和状态,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同他一样的亲身体验,否则就像是天生目盲者,不管再怎么向他描述色彩是怎么一回事,他永远无法明白。而且,从我们的描述所产生的想象也可能都是虚假的。所以,向他揭露真实颜色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他的眼睛做一个手术,让他自己去看!

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一生中一直在做的:想要唤醒我们的智慧,以便我们自己能够看见他所觉察到的意识。他说,如果我们根据他的教导,也许可以瞥见,然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真的不可能做到吗?那么他是如何拥有这种意识的呢?尽管从人们诞生其中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影响来看,他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条件获得神智(Theosophical),但他坚持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摆脱自身的习气,不戴有色眼镜观察生活和世界,不带想象地观察实相。对我来说,像他那样的人的存在是可能的,因为他就是最佳的证明,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非常深的障碍,妨碍我们打破习气,否则,为什么只有少数像佛陀或耶稣等人才能够完全摆脱他们的过去呢?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的意识是个很大的谜团,尽管我们只知道一点他的意识运转方式,但我仍然决定要在此书中有所透露。此书除了记录我与他的个人互动之外,我还专门采访了他的几位挚友对他的看法。这本书不是一般的传记,坊间已经有几本优秀传记详述了他的真实生活。事实上,因为他活在20世纪,他的一生已被详加记载,因此,人们难以相信有他这样一种人的存在。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一生读起来就像是一种传奇!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了解他的存在之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挑战,能让我们发掘自身内在的意识状态。他曾靠这样的意识而生活,他更是尽力唤醒我们的这种内在意识。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克里希那穆提的为人和他的意识运作,来源是我与他、他与亲密友人之间交往的所闻所见;第二部分则主要是讨论克里希那穆提的教导,并根据他的教导,探讨我们生活上的各种根本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彼此交织,无法分开。为了保持每一章的完整性,读者也许不免会发现部分的内容或有重复之处。

我希望读者理解的一点是,这本书不是小说,无须按章节阅读。你完全可以依照你的个人意愿选择任何一章开始,不须以读完前一章内容为前提。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2015年1月13日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基金会,拉吉嘉特,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

《银盘中的宝石》封面展开图

深度阅读

文/ [印]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探究着生活目的,探究着有关爱、宗教、时间与死亡的真正含义等基本问题。他从来不在任何现成的书籍或者经典里面寻找答案,也不接受任何信仰系统、有组织的宗教或者哲学体系。他就像佛陀一样,通过观察、追问自我知识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对真理有一种超越于概念、理论与种种描述的直接感知。他既不是学者,也不是知识分子,是的,他不涉入任何的理论和概念,而总是以自己独立的追问与观察来讲话。他所说的话也许是别人在早些时候说过的,但他是通过自己发现真理。在一个以科学与理性为主导的时代,他指出了人们以思想和知识作为真正变革手段的根本局限。在这一章中,我打算概要地介绍一下他的教导的一些基本精神,以及他揭开的一些伟大真理。

克里希那穆提

所有人类问题的根源,无论大小,皆存在于个体的心性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甚或更长的岁月。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大大发展,并且增加了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本领。但就其内在而言,在人类的意识世界里面,其实并无多少进化。他仍然很像原始人——充满恐惧,充满不安,于是,他们要组建各种团体,譬如宗教或国家,要竞争备战,谋取自己的利益,又憎恨他人的所得。现在,人们确实可以到月球旅行,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联络整个世界,但是,他仍然觉得很难去爱自己的邻居,很难拥有平静的生活。现代人与几百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是一样的残忍、自私、暴力、贪婪,具有强大的占有欲。尽管他现在可能躲藏在许多听起来很高贵的言辞、很高贵的思想背后,实则差别不大。

人类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使他接近于自我毁灭。现在,人们站在了核战争的边缘,离彻底灭绝只有一步之遥。他不断增长的知识给了他力量,却并没有带来必要的正见与智慧。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心性却没有多少进化?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内心,去理解自己的心灵、想法与感受?我们是如此自满,如此地晕眩于自己的成就,为自己在外部世界的“进步”而沾沾自喜,我们已经彻底忽视了意识的内在世界。而且,原始人的仇恨,只会带来很小很小的伤害;现代人的仇恨,若配以所拥有的能力则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它在我们的周围造成的各种灾难性后果。

我们以为,只要我们能够组织一个更好的社会,我们就能解决这所有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幻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反对有效的日常生活的组织,但是,无论你如何组织,你都无法让一百万充满暴力、好斗、自私自利的个体组合,变成一个非暴力的、充满和平精神的社会。如果你们有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你们就会有共产主义的暴力;如果你们有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你们就会有资本主义的暴力。你可以在某些方面遏制暴力,但它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革命来了又去了,但人对人的暴政,却从来没有真正结束,它们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样式而已。

一个真正充满和平精神的非暴力社会,唯有每一个体都从自己的心性上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实现。任何其他的变化都是微不足道的,是暂时的。它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它只是让我们在某些方面应付一段时间而已。个体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社会即个人。正如一根铜棒,其特性是由构成它的原子特性决定;一个社会的特性,也是由每一个体的特性决定着。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个体心性问题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人们的内在转变,而不能止于外在化的社会组织。

克里希那穆提

只有改变意识,才能改变个体

美德很难练习,所有的宗教都在试图改变人类,但都失败了。假如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残忍、争战与彼此憎恨了。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宗教为何未能改变人类,并从中吸取教训。从本质上来讲,每一种宗教都规定了一条道路,一整套需要实践的美德,而恶习需要避开。为此,人们已经努力了几千年,一直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做,但是没有成功。道德行为实践其本身并不能改变人类的意识。若无冥想,单是对善行的“练习”,是不能在一个人的意识中产生出真正的仁慈精神的。它变成了另外一种追求,另外一种人生目标,也是另外一种追求自我满足的方式而已。反之,另一方面,如果心中有善,它就会在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言行中表达出来,那就不需要去“练习”了。

同样,一个人只要内心充满攻击性、充满仇恨和暴力,他就不能实践非暴力。于是,非暴力也变成了一个门面,一个虚伪的外表,一种冷冰冰的演技。只有通过观察自身暴力之因,并消除它们(不是通过努力,而是通过理解),才能结束暴力。当暴力结束时,就无须实践非暴力。因为,只有懒惰的心才需要一些原则来自律!所以,美德不能练习,也无法培育。它只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或意识的状态,唯有当人们存在自我知识之时,充满理解、充满清晰的见地与视野时才会出现。它不可能通过意志力来获得,它需要的是洞见。洞见来自观察,来自反思,需要敏锐的觉知力。正是对真理的察觉,才能将意识从无知与幻觉当中解放出来。正是无知,在人类的心灵中制造了混乱。

善,必须是自发的,否则就不是善。任何一种人类行为的改变,若是因恐惧、胁迫、律法、臣服、模仿与宣传而引起的,都不够代表他的意识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因此,既是肤浅的,也不免于自相冲突。

甘地传 (梵澄译丛)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著 高勍 闻中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真理、解脱与光明,不能通过别人而获得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一直依靠领袖、宗教或圣典来指引人生的道路。克里希那穆提却指出,真理是一个无路之国,没有领袖、没有路径、没有信仰、没有圣典能够指引人们走到那里。你必须成为自己的光,而不是寻觅他者的光芒来行路。领袖的意义就是为学生指出这一点,每个人必须学习的是他的自我知识。就此,学的能力,远比教的能力重要。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人能够真正教会别人任何东西。每一个人都得自己为自己找到真理,而且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如果不了解自己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从自己的经验、传统、文化、宗教等现象里面获得限制性作用,你就无法找到任何严肃问题的真实答案。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观念、结论,还有种种偏见,都会阻止我们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因为,它们已经将我们的视野涂上了色彩。人们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并大胆质疑自己心中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结论,因为它可能不代表任何真实。当一个人以这种方式探究自己,即以寻求真理,而不仅仅是寻求满足为自己的意图时,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一个人必须终其一生始终保持这种可贵的探究、发问与质疑的状态,而不是去为了寻求一个结论来告慰自己。

一个人能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一种观念、一个答案,但探索必须是自己的。除非你为自己找到真理,否则它就不属于你,它只是对真理的描述。这就是佛陀与佛学教授的不同之处。前者有真知灼见,有完美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只有对它的描述。人们常常把符号、字词、概念与真实事物混为一谈。真正的基督徒是那些靠山中布道(Sermon on the Mount)来生活的人(即,具有基督的意识,并以此行世),而不是加入一个教会,并实践该教会的所有仪式者。同样,真正的佛教徒,其实是拥有佛陀意识的人,而不是服从佛教教义者。所有的教会、所有组织化的宗教,都只成功地把伟大的真理简化为一套制度、一种象征、一种仪式而已。但是,重要的却不是衣袍、标签,而是其内在的意识。

一位领袖的作用,颇似路上的明灯。人们不必坐下崇拜灯,而应当行走这条道路。克里希那穆提一再强调,如果我们只是接受或拒绝他所说的那些话,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当我们思考它、质疑它、审视它,并为自己找出它是否真的才具有价值。

既然真理与解脱只能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实现的,那么,任何试图通过信仰、臣服或宣传来传播“真理”的组织,只会进一步限制一个人的思想,奴役他的心灵。一切富有意义的探究,都需要摆脱各种信仰、偏见、结论和条件的限制。它需要对自身的存在性有一种深刻的认识。既然真理不能被组织、被传播,那么,试图这样做的灵性组织就没有实在的价值。

辨喜传 (梵澄译丛)

作者:[印] 罗曼·罗兰 著 陈亚妮 朱彩虹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3

理智的知识,不是对真理的亲证

我们常常会满足于对一个问题的理性回答,这就结束了我们的真正探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理性的理解反而是发现真理的一种障碍。当一个孩子生病时,我们从理性上很容易知道,此时需要的不是担心,因为担心对孩子没有帮助。能够帮助他的,是我们请来医生诊断,再给孩子吃药。当然我们是会这样做的,但是,这个如此合乎逻辑的理性结论,是否真的能让我们不担心了吗?知道愤怒是邪恶的,是否就能阻止了愤怒呢?真理比纯粹的逻辑和理性要深刻得多,而理智的回答,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所以,当一个人只拥有理智上的理解,说明他只懂得了一点。理智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些帮助,但其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它可以通过此本书或彼本书得到,但那毕竟只是存于人类记忆中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不应被误认为是对某种真理的认识。

被动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心

如果理性的理解是有限的,那么什么才能揭示真相呢?对此,人们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思想过程,就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观察他感兴趣的科学现象一样。他不能有意改变它,他无选择地观察它,不让自己的欲望干扰自己的观察。当一个人这样观察,无选择的、被动的意识,没有想快速地形成一个意见或者得到一个结论的欲望,犹豫、耐心、怀疑。为了理解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现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虚假的东西会自己消失;无知的迷雾也会在理解的光芒下自动消失。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地对自我的观察,对自己的所有结论、信念、执着、欲望和动机进行真挚的探究,那么,仅仅是在理智上把自己与某一群体、某一理论、某一信仰体系加以认同,并像一位律师为自己的职业辩护一样,那没有多大的意义。

罗摩克里希纳传 (梵澄译丛)

作者:[印] 罗曼·罗兰 著 梁海翎 章恬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5

这就像是说,“我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因为我就出生在其中”一样的荒谬绝伦。然而,这就是民族主义的全部含义。为了拥有一颗学习的心,人们必须把自己从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而不是用它来解释一切。思想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思想产生于主观的记忆,但意识不是一种被制约的能力。因此人们必须与问题而不是结论在一起。通过被动意识来探究,以便为自己发现真理。对一个人是否认识到真理的最终检验,是通过观察此人的意识是否清晰而没有混乱。每当一个人经历混乱之际,其实就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并结束从自己那里产生幻觉的良机。

我们从来没有受过以正确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教育,这是我们人生的悲剧。我们所受的教育只是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以及用某种方式来处理外部世界的问题。因此,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也许了如指掌,却完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欲望、抱负、价值和人生观念。

也许,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很在行,但我们完全搞不清楚快乐是否能够带来幸福;欲望、执着与爱是否同一回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变成社会的不平等。幸福、爱、非暴力、谦卑等品质,可不是一个人通过工作就可以直接获得的。它们都是自我探究、自我认识和理解的产物,来自我们内心意识的净化,并不强加任何固有的观点、信仰或思维模式而来。如果一个人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近距离和富有耐心的审查,看到对快乐的追求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那么,快乐主义的人生观就会在源头上发生改变,而对快乐的追求也会消失,没有丝毫勉强、牺牲或压抑。所以,这是一种自然的苦行,它完全不同于自我强制的苦行实践。同样,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真正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与其他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恐惧、不安、欲望、贪婪、暴力、孤独、悲伤和自私自利,这些问题在我们所有人的意识中都存在,并发挥着作用,那么,他就不会感觉自己与别人有多大的不同。

由于我们的无明,我们非常重视我们之间虚幻的社会差异,譬如信仰、财产、知识、能力上的差异,这些都只是习得之物。我们未曾追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对这些习得之物赋予了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让它们把人与人区分开来,而事实上,我们拥有同样的人类意识。

如果你剥夺了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信仰和知识,再来审视他的意识,真的与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吗?正如人们的种姓、肤色或信仰不会改变其血液的成分一样,我们的习得之物,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不会改变我们意识的内容。如果我们不阻挡自己看到这个真相,我们将真正亲证到人类内在的根本统一性,把我们分开的是无知,而不是我们之间的差异。

吉檀迦利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著 闻中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7

结语

人类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幻象当中,认为通过立法、政治与社会的改革,通过科学与技术的进步,通过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外在力量与更多的控制就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所有这些也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那样的解决都是琐碎的,都只是暂时性的办法。它们徒有阿司匹林的效果,但不会治愈这种疾病。

事实上,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地制造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试图解决它们,以保持着某种“进步”的幻觉。现在,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因为社会的痼疾在以飞快的速度疯狂生长,大有吞灭人类之势。如果人们没有内在的革命性改变,尽管他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迟早也会加入那些不幸的生物学名单,这些生物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然后,因为无法调整自己的生命而遭受灭绝。人类从猴子演化而来,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究竟是真的朝着生存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还是倒退了一大步。也许,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因此,幸福非追求而得,幸福是临在而显现的。人们若只是去追求它,它就会躲开你。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

(本文选自《银盘中的宝石》,[印]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3年4月)

帕德玛那潘· 克里希纳,出生于印度清奈,1966年获印度贝纳勒斯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并于物理系任教。曾出版《佛教寓言》(Buddhist Parables)、《现代社会的正确生活》(Right Living in Modern Society)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70多篇研究论文。曾担任国际晶体学联盟晶体学教学委员会主席,并获选班加罗尔印度科学院院士及新德里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

克里希那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所喜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吉檀迦利 (梵澄译丛)

作者: [印度] 泰戈尔 著 闻中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7

《吉檀迦利:献歌》(Gitanjali: Song Offerings)出版于1912年,共收诗103首,由泰戈尔从自己多部孟加拉文诗集中选出并译为英文。此诗集所收录诗歌是泰戈尔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亦为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献歌”的译音,这部抒情诗集是泰戈尔“奉献给神的祭品”。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咏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悲喜,表达了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对生命的关怀和思索。语言优美,哲思深刻。经由印度哲学研究者闻中先生的翻译,将泰戈尔诗歌中对生活、理想、生命等方面所要表达的深度以精准的措辞表现了出来,读来深刻优美而不乏生动轻快,是《吉檀迦利》继冰心译本后别样出彩的一个新译本。

银盘中的宝石 (梵澄译丛)

作者:[印] 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 著

刘文艳 叶继英 闻中 吴承庭 池秀芝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银盘中的宝石》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心灵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全方位呈现这位世界级哲人的生平,系走近克里希那穆提及其修行的参考指南。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克里希纳通过个人回忆,描述了他与主人公克里希那穆提在众多会议上的接触,以及对维玛拉·塔卡、阿秋·帕瓦尔当和拉塔·布尼尔等与克里希那穆提关系密切等人的访谈,介绍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与生平。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由与克氏关系密切之人的采访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到克氏生活与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话记录,其中不乏种种精辟且引人深思的探讨。下部分是对克氏教诲的集中阐述,内容涉及自我、真理、关系、行动、教育、快乐等根本性论题。目前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多个国家出版。

甘地传 (梵澄译丛)

作者:[法] 罗曼·罗兰 著 高勍 闻中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甘地传》,罗曼·罗兰 “三贤传”之一,充分挖掘甘地的思想和心路历程,及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一部地道而纯正的甘地心灵史!

罗曼·罗兰为自己心心相印的异国友人甘地所著的传记,其独特之处在于用词典雅,摄义深广。更为罕见的是,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与传主甘地都是时代激流中涌现出来的具备类似品质的一世之雄杰,作者对传主的理解与支持尽在书中,这是其他的甘地传所没有的。

1869年10月2日,甘地诞生于印度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出生时,印度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早已丧失了它的辉煌与尊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是甘地一生奋斗的重要背景。为了印度的独立,他先后在南非、印度教导民众,以其特有的“消极”方式与英国人的枪、刺刀和铁棒抗争。为传播并实践他的非暴力思想,甘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次又一次濒临生命的绝境,最后遭遇暗杀使自己的生命成为绝响……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 “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本书详细叙述了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智慧。全书从不同层面详细讲述了罗摩克里希纳“达到了三亿印度人两千多年来灵性生活的顶峰”的过程。同时,透过罗摩克里希纳的一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哲学智慧,特别是印度传统的思想和修习。罗曼·罗兰的传记,不注重个人资料的罗列,而着重于人物的心灵发展以及对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不仅使读者对人物思想境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创造出因思想碰撞而激发的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 (梵澄译丛)

作者:[印] 斯瓦米·尼伟达南达 著 陈亚妮 江小敏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4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讲述的是印度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学术经典与思想流派的介绍,是对印度文化与思想的鸟瞰式通览,规模虽小,却描述精当,义理纯正,在印度广受推崇,并一再重版,属于最为畅销的文化导论之一。本书通过对印度的正法的解说,介绍了吠檀多典籍和四大研修系统,为我国读者开启了解印度文化与思想的一道窗口。

作者斯瓦米·尼伟达南达是印度现代思想的一位先驱,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同时是杰出的作家、深刻的思想家和雄辩的演说家。他书写了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书籍,在当今的印度文化圈内仍然广受欢迎。

云使之歌 (梵澄译丛)

作者:[印]迦梨陀娑 等 著 贾勤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2-12

本书系学者闻中主编的“梵澄译丛”之一,《云使之歌》是1500多年前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写下的爱情长诗,具有想象奇绝、譬喻绚丽的诗歌意境,是开启印度文化诗意之门之作!迦梨陀娑,印度古典诗人、剧作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本书上部收录迦梨陀娑的诗作《云使》112首,下部收录《安陀迦颂》96首。抒情长诗《云使》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因被贬谪而与爱妻分离的夜叉,托一片雨云向爱妻表达思念和爱意忠贞的故事。诗人想象奇绝,譬喻绚丽,正所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全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使人感同身受。《安陀迦颂》是对盲人安陀迦的颂赞之歌。诗人从天地万物、人世的欢乐与虚空等展开一系列描述,赞颂了安陀迦不凡的一生。

原标题:《帕德玛那潘·克里希纳:克里希那穆提是如何成为20世纪的苏格拉底的 | 纯粹思想》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