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75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2024-09-12 15:43
陕西

75年风雨兼程,75年峥嵘岁月。

75年沧桑巨变,75年伟大跨越!

9月5日起,陕西省统计局在《秦风热线》节目推出《数览发展 向新而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访谈节目》。9月12日,陕西省统计局农村处处长门伟做客直播室,让我们通过一组组统计数据,见证新中国成立75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变化和辉煌成就!

以下为访谈报告内容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陕西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不断壮大

建国75年来,在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进程中,陕西农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生产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建国之初,陕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7.9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27亿元,是1949年的4.5倍。改革开放后,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85年,总产值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番,达到79.58亿元。之后,随着多个中央1号文件惠农政策的落地,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先后于2007年、2011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别突破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四千亿元大关。截止2023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24.91亿元,增加值2796.51亿元,是1945年的591.4倍,年均增8.9%。

1949-2023年陕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二)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

1949年,陕西粮食产量仅329万吨,1978年达到800万吨,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84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3.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结束了陕西吃粮靠调进的历史。1985年至2007年,粮食生产在1000万吨上下波动。2008年以来,粮食生产步入高产稳增期,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1323.66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1.9%,粮食生产步入又稳又快的发展阶段,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有力支撑。

1949-2023年陕西粮食产量(万吨)

(三)经济作物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从油料生产情况看,1949年,陕西油料面积237万亩,产量5.62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渐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2023年,全省油料面积402.91万亩,是1949年的1.7倍,年均增长0.7%;油料作物产量60.63万吨,亩产150.48公斤,是1949年的10.8倍,年均增长3.2%。

从蔬菜生产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蔬菜生产匮乏,需求问题较为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推进,蔬菜生产在品种选育、育种技术、设施栽培、无公害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98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81.99万亩,产量297.16万吨。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大量的时鲜蔬菜销往外地,促进了菜农收入增长。202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837.5万亩,产量2151.2万吨,比1985年增加655.51万亩,产量是1985年的7.2倍,人均占有量544公斤/人。

从水果生产情况看,1949年,陕西果园面积5.89万亩,产量8.21万吨。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因地制宜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以苹果为代表的优势特色果品种植规模,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种类更为丰富。2023年,全省果园面积1745.55万亩,是1949年的296.4倍,年均增长7.9%;园林水果产量2092.54万吨,是1945年的254.9倍,年均增长7.7%。2023年,苹果产量1375.12万吨,是1949年的3353.9倍,年均增长11.4%;猕猴桃种植面积101.01万亩,总产量146.3万吨,人均占有量37公斤/人。

1985-2023年陕西经济作物产量(万吨)

(四)畜牧业生产发展兴旺

陕西畜牧业生产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转变,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两大特点。2023年,全省生猪、羊、家禽存栏依次为890.2、916.7、7823.2万头(只),分别是1949年的12、9.9、36.2倍。全省肉类、禽蛋总产量从1949年的年产0.93万吨和0.32万吨,分别对应增加到2023年的135.7万吨和65.2万吨;奶类产量从1955年的0.15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63.9万吨。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4.3公斤/人、16.5公斤/人和41.5公斤/人,畜禽产量的大幅增长,极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2023年陕西肉禽蛋人均占有量(公斤/人)

75年来,陕西注重持续改善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占主导地位优化为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全面均衡发展,农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6.5%降至2023年的73.4%,牧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13.2%增至2023年的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从无到有,2023年产值比重5.5%。同时,农业逐步由数量增长型转为质量效益同步增长,一产从1952年占经济总量比重的65.4%下降到2023年的7.8%,比重不断下降,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二、农业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

建国75年来,陕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特别是近年来,全省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大抓科技赋能与改革驱动,聚力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扎实推进。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陕西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做到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推进。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4401.51万亩,其中灌溉耕地面积1455.08万亩,占比33.1%。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累计在永久基本农田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447万亩,占全省337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2.8%,为稳定粮食产量发挥了巨大作用。2023年,完成1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恢复灌溉面积81.4万亩,灌溉面积3477万亩次,有力保障全省农业生产。

(二)农业机械化普及率高

建国之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机技术不断进步和农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省的农业机械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1978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1.53万台,农机总动力375.18万千瓦;1999年和2011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分别达到2.33万台和8.91万台,农机总动力分别突破1000和2000万千瓦大关;到2022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8万台,农机总动力2473.8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年均增长4.8%,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4.4%。1978年,全省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2421.45、937.95、58.67万亩,2022年分别增至5106.14、3591.09、3268.05万亩,年均增长1.71%、3.10%、9.6%;2023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30.4%,农业生产机械动力覆盖率高。

1978-2022年陕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万台)

1978-2022年陕西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三)特色现代农业振兴发展

近年来,陕西重点优化调整8条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 “土特产”文章,聚力打造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乳制品、食用菌2个500亿级产业链,猕猴桃1个300亿级产业链。2023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2092.5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特别是苹果种植面积922.92万亩,产量1375.12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延安苹果第七次登上太空,洛川苹果居全国同类品牌首位;全省蔬菜产量2151.2万吨,产量位居西北第一。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

三、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

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建国以来,在“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的演进路径中,陕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措并举促进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省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建国初期,陕西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步入改革开放阶段,小城镇建设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进入21世纪,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旋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陕西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逐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全省新改建完善农村公路9500公里,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乡镇占比94.2%,自然村通硬化路的比例92.8%;新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15处,受益人口169.9万人,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3%;行政村5G通达率82.4%,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布局更加合理,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

建国以来,陕西公共服务先后经历了由缺乏到有限,由低弱到壮大、由城镇到乡村的演进过程。近些年,全省致力于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新启动11个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城乡交流轮岗教师17652人,省市县镇村五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63.9%,努力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建国以来,陕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绿色底线,坚持绿色发展。2023年,完成营造林522.8万亩,造林面积居全国前列。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达到70.2%。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超1700亿元。选(续)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50181名,发放劳务补助3.1亿元,带动全省5万余户18万余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建国以来,陕西致力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23年的16421.94元,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11.3%。随着收入来源多元化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愿和实力越来越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活品质得到大幅改善。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89.73元,从最初的低水平求温饱阶段,到将更多的开支用于除衣食住行外的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和生活耐用消费品等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978-2023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五)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建国以来,陕西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成效显著。截止2023年,农村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8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 平台覆盖全部乡镇(街道),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102个。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5个县土地二轮延包试点稳步有序,4个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慎推进,接续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集体经济薄弱村降至10%以下、强村增至10%以上,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帮扶后进机制逐步健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宏伟蓝图,陕西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新时代陕西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供稿:农村处

原标题:《【陕西75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