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需要怎样的创新文化?9位专家探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澎湃新闻记者 宦艳红
2024-09-08 18:34
来源:澎湃新闻

·创新的价值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不能仅依靠企业,有时是需要富有远见的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引导市场从而创造出需求。

·科技是利器,也是今天风险很重要的源头,科技与文化普遍性的融合、双向奔赴,最终要建立在对于人福祉的终极关怀上,一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穷理 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论坛圆桌。

什么是创新文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分别应该如何培育创新文化?在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应该构建怎样的新时代的创新文化?9月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的“格物穷理 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9位嘉宾发表了他们的观点。这一论坛也是2024浦江创新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元主持。

“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了创新文化分论坛。今年我们再次相聚一堂,大家都感受到,创新文化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说。他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互进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本身就是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典范。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例,文化与科技融合可以双向赋能,在科技的加持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焕然一新。

来自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秘书长保罗·博若思(Paul Burrows)认为,创新是人的天性,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应该允许并鼓励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不断提出问题。未来50年,在面对疫情、老龄化、全球变暖等问题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跨文化的交流及跨文化边界的合作,群策群力形成共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在促进创新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巨大的人口和市场,“在这么大人口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保罗·博若思认为,创新的价值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这个需求不能仅依靠企业,有时是需要富有远见的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引导市场从而创造出需求,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正是得益于政府早期的鼓励与引导,企业才陆续进入市场不断创新。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则表示,在今天讨论创新文化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和生态,其中包括科技发展自身的变量,以及对人所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创新的密集时代,科学技术正在向更深度、广度迈进。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科学、教育、社交等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势必对整个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化都产生普遍性的影响。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如何不被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所颠覆?把科技进步控制在合理的边界内,是今天谈论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必须秉持的一种原则。 科学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今天也尤其凸显其重要性。科技是利器,也是今天风险很重要的源头,普遍性的融合、双向奔赴,最终要建立在对于人福祉的终极关怀上,一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文化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时共同面临的命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教授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英国的科技创新文化”的主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改变改善机制,支持并激励科研人员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他提到,当前英国科研领域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过度竞争和过重的工作量、不恰当的评价标准等。如果让科研人员一味追求某些指标,很可能会削弱科研质量,导致一些人从事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 对于大学机构来说,不只是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研究能力。当他们掌握了研究技能之后,走进社会其创新的成功率会更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田杰棠分享了他对于未来产业创新文化的观点。未来产业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目前尚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者商业化的探索导入期的产业,未来10年可能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或者较强的战略性。 未来产业需要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需要包容和发现前者的社会环境,同时鼓励国际化交流。

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在《科学的进化: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合流》的报告中认为,今天科学变成了无尽前沿,学科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我们国家大学设置了14个大的学科门类,包括112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740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形态也在不断进化,机器学习等手段已经开始进入到科学研究的活动当中,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科学共同体,从早期学院科学到现在国家科学体系。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创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类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都加深了技术对于科学的依赖。

如果按照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说法,“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那么伴随着科学的进化,“科学和技术”正成为“创新”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创新资源。人类走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时代。但在李正风看来,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之间也存在冲突。如何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即让科学和技术以及创新的加速发展,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利益。

匈牙利塞格德大学技术转让公司业务开发部部长布尔丘·格德里:(Bulcsu Godri)为我们带来《跨学科的力量:打通学科之间的隔阂以驱动创新》的报告。 在过去十年中创新性的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的日新月异甚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迷茫。颠覆式的创新不再是来自于实验室的新事物,而来自于找到连接不同事物的新方法,集成系统变得很有价值,跨学科战略家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打造新系统的连接,让创新想法实现流动。

硅谷知名投资人、Founders Space创始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讨论了如何实现企业创新,如何创造企业的创新文化。他认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学会挑选正确的人才以及打造一个自由、互相信任的环境。在一个公司里,大部分人是仿效者,跟随者而不是创新者,领导者要准确挑选这样的人,给予其充分表达观点的自由,同时,要营造一种彼此信任的文化环境。因为,人们在感到恐惧的环境里很难创新。二是倾听创新者的想法。创新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的过程,失败是常态。不要只聚焦于大想法而忽略小想法,小想法一旦可行,可实现大突破。倾听创新者的想法,让他们不断地去试验,创新闭环就此形成。三是创新团队不宜过大。当一个团队过于庞大时,容易形成官僚作风,进而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扼杀创新。四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是最好的想法诞生的地方。不同学科的人集聚在一起,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创新方案的提出。

一个城市的创新文化需要哪些要素?如何培育城市的创新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和他的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上海咖啡馆最多的地方恰好也是科创聚集地。因此,他认为开放思想、网络协同是创新文化的灵魂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