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一个天才沦为精神病患者?

2019-01-18 11:47
未知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轻松温情,同时也不失烧脑悬疑,在以“爱”为名的角逐中,谁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胜者。

这部小说故事简单直白,以女儿比伊寻母始,以合家团圆终,手法却百转千回,颇为清奇。语言上的活泼俏皮,辅以一家三口高智商的脑回路和对话,愈发吸引人,而更为炫技的乃是整个故事由若干封信件组成,母亲伯纳黛特对战“烦人精”的始末、父亲艾尔吉与行政之间的婚外情、女儿比伊艰难的出生经历都在一来一往的信中详细呈现。

表面上看,《伯纳黛特,你要去哪》追求的是一个和解的过程。微软高管、精英父亲怀疑神神叨叨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并安排医生将她强行带入医院治疗,在这途中,母亲失踪了,女儿比伊开始寻母,并破解一系列谜团,解开伯纳黛特前世今生的秘密,并最终在南极大地上找回了母亲,喜剧收尾。这一场出走,伯纳黛特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与出轨丈夫的和解,与工作的和解,找回了自我。

可细看伯纳黛特的前世今生,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一个匪夷所思的现实——她是天才,她所拥有的馈赠绝不输于TED演讲观看次数前四的丈夫,也不输于成绩超A,智力、品德、能力都令人交口称赞的女儿,但她却成为了邻居眼中的“怪人”、丈夫心中的“神经病患者”。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天才沦为精神病患者?

或许是来自作品被摧毁的伤害。伯纳黛特曾缔造过一间名为“20英里屋”的房子,所有的材料都来自所建造房子的20英里范围内,她用自己的坚韧与建筑天赋创造了一座无与伦比的房子,可惜这座房子刚落成,就被倒卖到一个不喜欢它的人手上,只留下推土机带来的满目疮痍。

或许是来自不合群的排挤与打压。和其他孩子母亲不同,伯纳黛特是一个不爱参加家长活动,送孩子绝不送到学校里面,在“烦人精”们看来是不合格、不合群的一个人。因为不合群,会有家长偷偷潜入伯纳黛特家去除掉院子里的藤曼,也有家长故意诬陷伯纳黛特开车倾轧了她的脚,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还差点被送进精神病院。

但更重要的是,是女性困境让天才沦为了精神病患者,是性别不公剥夺了女性自由成长的空间。伯纳黛特是建筑系的天才,但因为女性身份,关于这位天才的描述往往会增加诸如“为数不多”、“想不到”、“名不经传”等外在标签。她聪慧敏感、眼光独到,本应成为建筑界的一颗明珠,实现女性的自立、自主、自强,却最终为了爱,成为了家庭主妇。离开了创作、工作的伯纳黛特成为了危害社会、无事生非、神经混乱的病人,然而但正如文末重新开始工作便有焕发生机的女性形象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是社会的偏见、家庭的责任、丈夫的熟视无睹让女性失去自我,沦为异类,但他们从来都不对此负责。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对辛勤工作的父亲无限包容,却将苛责留给了处理孩子、家务、工作、自我等一系列难题的母亲。

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鲜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弗里丹就曾对美国女性困境展开一系列调查,并最终撰写《女性的奥秘》,来揭示看起来幸福的美国中产阶级女性为何不幸福,全职母亲是社会中最艰难的工种之一。但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人依旧嘲笑、轻蔑全职母亲,依旧剥夺着女性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自由。

像伯纳黛特如此有能力、有才华的女性都被束缚在家庭的牢笼中,都要历经“去哪儿”的重生,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母亲又该如何面对这严苛、沉重的世界呢?我们不害怕成为庸才,我们也不害怕成为精神病患者,我们害怕的是——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哪怕这一切都是世界的臆想。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