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便民桥变“惊魂桥”,“符合国家要求”不是万能借口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默城
2019-01-14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据半月谈报道,2018年8月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海拉尔区等地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当地多座公铁立交桥路窄、弯急、坡陡,个别立交桥护栏距居民楼只有1米,附近居民整日提心吊胆。 

这些立交桥属于“平改立”工程的一部分。这一工程的初心是为了让交通更立体便捷,提高公众出行效率。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在具体操作环节不能以牺牲民众切实权益为代价,这是常识,也是底线。

便民桥变“惊魂桥”,施工产生的噪音、灯光、灰尘污染及排水等问题,让生活于此的人们深感困扰。这种短期的弊端暂且不说,设计上的不合理,给公共交通及周边居民带来的安全隐患却将长期存在。这些都让人感觉不到对民众利益的起码尊重。

出现这样的立交桥,设计上的问题显而易见,但这只是表面。要追问的是,这样在普通人看来已经足够不安全、不便利,在专业人士眼中被视为“豆腐渣工程新变种”的立交桥,为何会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监理等诸多环节中一路畅行?

知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为了节省征地拆迁成本。必要且合理的节省,当然可以理解,也值得提倡,但再怎么节省,也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周边居民生活便利为代价。这不叫节省,而是不负责任、罔顾群众利益。这样的工程,压根就不该存在,因为它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尴尬的是,这些“惊魂桥”,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也就是说,理论上不存在问题。既如此,“要求”本身便值得商榷。不能让其没有任何有效约束和规范,反而成了一些投机取巧者的保护色。有必要在公正透明的前提下,赋予相关专业机构及职能部门更灵活处置的权力,尤其是对工程所在地熟悉的单位。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立交桥工程建设存在监管困境。铁路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缺少对当地具体环境特性的把控,与当地政府部门也缺乏有效沟通,又一心想着节省成本。而地方政府明知桥有缺陷,却无法说服铁路部门,自身又没有财力支撑建造更合理的立交桥。双方客观上各有顾虑,主观上又各自打着“小九九”,才导致惊魂桥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多机构主体责任关联机制,完善对立项方、委托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的惩戒机制,全链条、全环节保障保障项目质量。 

要让惊魂桥不再惊魂,从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减小坡度,增加曲线半径等方式,都可以。关键是这势必要对一些既有制度规定作出改进、完善,要一些部门和机构加强沟通合作,甚至要动到一些部门的利益。各方能不能更具责任感和民生意识,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