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还在骂自媒体洗稿,大学生已经把这当作生存技能

2019-01-14 21:16
浙江

冰川思享号特约撰稿 | 莫子野

这两天,一篇题为《甘柴劣火》的文章在媒体圈刷屏,比文章内容更引人关注的,是由此引发的一场关于洗稿、抄袭的大讨论。

作为一个2018年毕业的新手,包括实习期,我接触新媒体的时间不过三年左右。谈论这个话题,资历与学识肯定比不过业内的老师们。

不过,我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甘文是否洗稿、抄袭另作别论,我知道的是,许多刚入行的年轻新媒体人,根本就是在洗稿、抄袭中一路成长过来的。

更为讽刺的是,靠着这样的技能,他们还能为自己谋得一份口粮。这看上去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

1

作为新媒体年轻从业者一员,我对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恶意,同时对洗稿行为不感冒。但难以否认的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写作训练,早就埋下了一颗变质的种子。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年假期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不了读后感。当时我是非常讨厌写读后感的,尽管我比较喜欢看书,但一提笔就头大。所以,搜索引擎就成了非常好用的工具,随便一搜,几百篇同一本书的读后感马上到你面前。

为了防止和同学的读后感雷同,“加工”变成了第二道程序。所谓“加工”,其实非常简单,随便下载几篇文章,选取其中自认为好的段落,然后打乱下顺序,改改措辞,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就完成了!

搜索一下,读后感马上就“写好啦”(图/网络)

不过,这时候所进行的创作还算不上洗稿,最多只能说是更细致的抄袭。学会洗稿,更多是在大学里完成的。

在大学里,无论文理科,不少课程都是以大作业(小型论文或作品)作为总结。相对于考试,大作业无疑是比较轻松的,许多大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写读后感差不多,低级点的是网上搜索,高级点的会去知网下几篇论文,补充下逼格。

这种做法在老师眼里其实非常幼稚,哪些是学生自己写的,哪些是抄来的,很多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过,老师也不可能这么严格,最多给那些明显粗制滥造的文章分数打低。而对那些不指望拿奖学金的同学来说,其实能过就好啦。

虽然这种抄袭手法平时还能滥竽充数,但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在专业的论文检测系统面前,立刻就会原形毕露。不过办法总会有的。既然检测系统是机器,总有办法让它识别不出来。这就好比打游戏,必须打赢这关的boss才能晋级,可能你一开始打不赢,但多打几次,总能打过的。

于是,很多人使出“十八般武艺”,耐心地通过篡改、删减、增添、杂糅等方式,一步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在这个过程中,毕业论文成了真正意义上洗稿的初次训练。很多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刻意规避查重,其实就是洗稿。眼下那么多人在网上批评自媒体洗稿,其实他们不知道,大学生已经把这当作一种生存技能。

很多大学生规避论文查重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洗稿(图/网络)

当然,不是说所有大学生都会这么做,我认识的有些同学,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重复率很低,不存在洗稿。然而,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能有如此扎实基本功的毕竟寥寥可数。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80%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洗稿”,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但真实情况如何,许多人心知肚明。

2

甘文之前,另一个被圈内炮轰的案例也来源于微信公号。去年5月,公号“差评”因为获得腾讯兴趣内容投资基金领投的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一时间被业界疯狂吐槽。

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公号“三表龙门阵”的《腾讯大如藏獒,说到底还是狗》,文中直指“差评”的洗稿乱象:

“差评”一家以“洗稿”起家的自媒体,毫无原创力可言,是科技圈最勤劳的搬运工,长期蹲守知乎、微博、公众号等各平台,东扒西扒,改头换面,甫以广点通的流量加持,迅速成长为粉丝众多的大号。

后来,腾讯方面撤回了投资。

我举“差评”的例子,是想说明,在新媒体出现后的这些年里,除了一批从传统媒体转行做新媒体的老记者外,还有大量新生力量开始加入其中。在新媒体创作者队伍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现出来。

图/图虫创意

目前微信公众号的从业人员里面,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已不在少数。在这些年轻人里面,不少人都已经开始发表文章,另外还有些是团队创作的作品。而无论哪类文章,其中都不乏抄袭、洗稿之作。

3

我读的是新闻专业,身边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公司,也有不少学弟学妹们在这些机构实习。也会听到关于抄袭、洗稿的事情。

比如,有的实习生的工作就是从网络上大量copy原创作者的文章(甚至不是原创也可以,只要能用就行),然后随便改改,把若干篇文章的部分段落重新打乱排序,并组合在一起,只要能通过原创审核,这篇文章就算过关,任务也算完成了。

这里面,肯定有一条关于洗稿的产业链。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内容红利下的“做号江湖”:一天20篇、每篇5分钟、月入5万……》),讲的就是做号者(洗稿人)的故事:

我也见识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蛮生产出来: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写”20篇。

遇到厉害的做号者,三四个人的小团队,一天就能生产100多篇稿子,不求质,但人海战术仍然对应出百来万的点击量,差不多也是千把块钱。

不过,去传统媒体新媒体部门的人,因为有采访权,也有机会去现场采访,洗稿的情况会少一些。毕竟,只要把采访内容真实写下来,原创基本没问题。

而纯粹的新媒体、自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尤其是对刚毕业就进入新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来说,因为有了学校期间炮制论文的经历,在面对微信的原创审核时,想要自己炮制一篇“原创”文章来,其实并不难。至于操作手法,无非是东摘西抄,再适当加点自己的话语,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信公号会成为抄袭、洗稿的重灾区。

有些年轻的创作者可能不想这么做,但一来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写作训练,二来没有采访权限和信息获取渠道,最终还是很容易走上洗稿之路。

什么样的土壤,便会长出什么样的植物。既然这些新手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如此,自然很容易把在大学里的经验用在职场上。特别是,这些接受过大学教育、却又对职业伦理毫不在乎的人,更容易以洗稿求“生存”。

这或许是现行大学教育体制意外结出的一朵“恶之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