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片:朱然墓出土谒刺解读
原作者:吴廿浦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有着一座三国大墓,其中出土了写有朱然名字的木刺和木谒,表明墓主人是东吴名将朱然。他曾擒获关羽,大败刘备,镇守荆州,抵御曹魏,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研究木刺和木谒的内容,能了解朱然的个人荣辱、书法修养与人际关系,更能揭示三国时期士大夫之间拜访时的社交礼仪,以及其背后深藏的东吴在外交内政上采取的措施。
木刺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1
文物溯源:朱然墓所见珍宝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发现一座土坑砖室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立即抢救性发掘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漆器、青铜器、陶瓷器等物,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确定墓主人是三国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墓中的文物之多、工艺之精、价值之高,都远超世人想象,其中四件更是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朱然(182—249年),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从小与孙权同窗读书,关系十分亲密,受到对方的高度信任,一路从基层的县级官员做起,先后参与了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之战,靠着擒获关羽的大功,获封西安乡侯;又在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被封为永安侯;更曾坚守江陵六个月,让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曹魏名将束手无策,自此名震天下,成为东吴军界是仅次于陆逊的二号人物。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描绘朱然为“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其所文采, 惟施军器,余皆质素。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充分肯定了朱然在战场上的英勇果敢和治军有方。陆逊的孙子陆机则用“朱然之徒奋其威”,称赞朱然在战场上的威猛,印证其在东吴的重要地位。曹魏重臣卫臻以“(朱)然,吴之骁将”,钦佩朱然的骁勇善战。
朱然活着时威震三国、声名显赫,受到孙权的极度信任,在东吴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死后也备极哀荣,孙权亲自身着丧服哀悼,为之伤感悲痛。在此背景下,朱然墓中的陪葬品大多是优中选优的精品,其中的“漆木屐”“犀皮黄口羽觞(耳杯)”“贵族生活图漆盘”“季札挂剑图漆盘”更是价值极高。
“漆木屐”长20.5厘米,宽8厘米,厚0.3厘米,呈椭圆形,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髹黑红漆,剥落严重。这件文物的出土打破了日本发明漆木屐的观念,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对木屐采用涂漆工艺,更能表明日本的相关工艺源自中国。
漆木屐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犀皮黄口羽觞(耳杯)”高2.4厘米,长9.6厘米,宽5.6厘米,圆口、平底,双耳为半月形,以犀牛皮作胎,表面髹黑漆,背面采用黑、红、黄三色,口沿及耳边均镶嵌有鎏金铜扣,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是将中国犀皮漆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600年。
犀皮黄口羽觞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贵族生活图漆盘”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平沿直口,浅腹平底,内壁髹红漆,外壁髹黑红漆,盘内画面分为三部分:上层为宴宾图,中层左侧为梳妆图、中间为对弈图、右侧为驯鹰图,下层为出游图。它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场景与礼仪,是汉代丧葬“侍死如生”习俗的反映,更是反映出中国古代高超的漆器工艺水平。
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季札挂剑图漆盘”也丝毫不逊色于“贵族生活图漆盘”。其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局部残缺,木胎,圆形,浅腹,边缘饰有鎏金铜釦,盘中心描绘了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重信守诺的故事:季札出使中原各国时,徐国国君看上了他的佩剑,他许诺返程时将佩剑相赠,可惜回来时徐君已去世,季札信守诺言,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漆盘的背面有朱红漆书“蜀郡造作牢”的铭文,可知这一件漆器为蜀郡所造,其背后可能见证了一段吴蜀友谊。
季札挂剑图漆盘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文物按照价值,存在官方与民间两套评判体系。官方从历史、文化、科学三个维度,将文物分为一、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民间则根据博物馆与社会的重视程度,分成国宝级文物、镇馆级文物与普通文物。这两套评价体系各行其是,一般不会产生交集,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达成一致,比如某件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清单”,则官方与民间会一致认定其具有极高价值,属于国之重宝的范畴。就像大家都是5A级旅游景区,但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会高于5A级一样,禁止出境的文物自然高其他文物一头。话有点绕,意思却很好理解,国宝太过珍贵,出境后万一失窃或者损伤,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在一众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中,民间爱好者也能分出高下,一般以列入清单的先后顺序作为标准,首批进入含金量最高,越靠后的价值稍逊一筹。漆木屐、贵族生活图漆盘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犀皮黄口羽觞、季札挂剑图漆盘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前安徽省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共5件,其中4件出自朱然墓,安徽民间文物爱好者在论坛上把朱然墓当成王炸,颇有点安徽文物一石,朱然墓独占八斗。
木谒
木刺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除了这些异常珍贵的文物外,朱然墓中还出土了一批木刺木谒(yè),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它们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朱然家人将其与国宝级文物并列,安放在墓里面?
2
谒刺文化:世界最早的名片
“谒”和“刺”是写有身份与姓名的竹木简牍。古人在出门拜访官员、士子前,要先将名刺或名谒递给侍者,等主人看后,才能决定是否接见,不告而入就太过失礼,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容易引发冲突。
谒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西汉时期,“谒”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交物件,主要用在拜访、庆贺和问疾等场合。到了东汉,“谒”虽然依然被使用,但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轻巧、灵便和实用的“刺”逐渐成为主流形式。
朱然墓出土了14枚木刺、3枚木谒,木刺长约24.8厘米,宽3.4厘米,写有三种文字:“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木谒长约24.8厘米,宽9.8厘米,写有“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从“刺”与“谒”的大小轻重对比之中,似乎能理解东汉以后,“刺”为何能成为主流了。
木刺 三国·吴 雨山朱然墓出土
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谒”和“刺”上要写明拜访人的姓名与表字。在中国古代,“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名通常是指人的姓名,字则是人的“表字”;名一般在小时候由父母取,供长辈呼唤,字则是在男子20岁举行“冠礼”(汉族男性的成年礼)时由长辈取,代表男子成年,之后一般称呼他的表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对人的尊重。在古代一般只有长辈才能直呼成年男性的名,同辈则互相称字,以显尊重。
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朱然本姓“施”,原名施椿,其上还有三个哥哥分别为施槔、施梓、施桐,根据族谱记载,施槔又名“煦”字春和,施梓又名“熙”字春霭,施桐又名“焘”字春长,施椿又名“然”字春龄。此论颇堪商榷,在古代每个人一般是单名,不会是双名,且朱然是少年时期过继给他人,根本来不及取“表字”,“春龄”这个字又是哪里来的呢?加上其名“然”是过继后取得名字,他的三个兄长竟也把名统一成四点底。“施”姓较为小众,施然已经是其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后世人按照当时的习惯,编写名字时,统一加上相同的偏旁部首,族谱的可信度不高,真实性存疑。
朱然的确本姓“施”,其舅舅朱治结婚多年未有子女,请求孙策把姐姐的儿子施然过继给自己,从此改名为朱然,其表字也变成义封。古代的名与字之间存在关联,可以是同义、反义、延伸、加减字、按照排行等,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属于同义。
诸葛亮像 赵孟頫(传)元 故宫博物院藏
朱然的名与字,出自《史记》“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明显在说朱治与朱然是亲舅舅与亲外甥的关系,他们现在亲上加亲,成为父子。在朱治逝世后,朱然曾经想认祖归宗,改回施姓,但被孙权打消念头,其子施绩秉承父亲遗愿,返还本姓。
“谒”和“刺”上标明的地点,是拜访者籍贯所属的郡县乡里,古时亦称为“郡望”。郡望指某一地域或范围内享有崇高声望的名门大族,以此区别于其他同姓的族人,例如,东汉时期的江夏郡黄氏,尽管其后裔子孙迁往各地,但均以江夏黄氏自称,以此缅怀先祖功业,并作为辨识家族血统源流的标志。
木刺上写着“丹阳”“故鄣”两个地名。丹阳是郡一级行政单位,辖地包括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故鄣是县一级行政单位,为丹阳郡的属县,相当于今天的浙江安吉县。朱然的家乡靠近苏州,属于江东士族的核心范围圈,也难怪他能被吴中大族当家人朱治选中。
木谒 图源: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官微
在谒刺文化中,问候语是表达敬意和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名刺上的问候语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以汉晋时期为例,名刺上常出现的“再拜、问起居”就是一句非常典型的问候语,意思是“最近过得怎么样”,以此表达对主人的尊敬和关心。
朱然墓中的名刺问候语除了常见的“再拜、问起居”外,还带有“弟子”,朱然六十八岁去世,死前做到“左大司马、右军师”,爵位是“当阳侯”,甚至吴大帝孙权为之素服举哀,估计没人能做他的老师。名刺上的“弟子”体现了汉代“侍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朱然墓中的随葬品和墓室设计模仿生前的生活场景,以期让死者在阴间能过上生前的水平。死后世界也有交际需要,朱然准备带有“弟子”两字的名刺,拜访在阴间的老师时,才不算失礼。
古代名刺,都要自己亲笔手书,以示敬重,朱然墓中木刺上的文字可能是其生前所写,书法风格为隶书中带有楷书笔触的字体,内容主要为自我介绍和问候语,“问起居”的“居”字结构和笔画已经接近成熟的楷书,从中反映出三国时期士大夫的审美倾向。木谒上的文字风格与木刺如出一辙,内容为官职爵位籍贯,应该是同一人所写。
谒刺相当于名片,在社交场合中被广泛使用,起到联系感情、架设友谊桥梁的作用。朱然墓中的木刺木谒是死者在地下世界沟通交际的物件,表明其身份和地位,也是研究三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架接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3
谒刺与谁:东吴政权的内政外交
仔细研读朱然的履历,他是东吴政权里面的一方重臣,是孙权的贴身心腹,扮演着江东本土派和淮泗流寓集团之间的缓冲角色,更是长期坐镇江陵,身处抗衡曹魏与蜀汉的第一线。朱然墓中存放的木刺与木谒,正是其在内政外交上的真实写照。
木谒上写着“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是官名,“当阳侯”是爵位,“丹阳”是籍贯,文字严谨正式,可能是外交时用的名片,以此表明身份地位。朱然长期镇守江陵,处于吴国前线,与曹魏、蜀汉接壤,难免要与他国人员有交往。
朱然墓出土的木刺、谒
图源: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官微
东吴的外交比较灵活,采用“联刘抗曹”与“对曹缓和”的策略。吴蜀之间人才物资交流频繁,朱然墓中有许多蜀国的直百五铢钱和一批蜀郡出产的漆器,表明其个人与蜀国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双方私底下的社会交际,需要利用到木谒。东吴在国家层面上与曹魏敌对,私下里面又采取措施,缓和两边关系,比如夷陵之战时,孙权向曹丕称臣,显示服从之意;镇守江陵的吴国大都督陆抗与晋国将领羊祜(hù)私交密切,甚至接受对方的药物。在此背景下,朱然也可能与魏国官员有交情,需要用到木谒。
孙家在建立吴国的过程中,先是率领淮泗流寓集团,残酷打压江东本土派,接着推行怀柔政策,吸引江东士人为其效力,最终完成淮泗与江东的融合,朱然是这一举措中的重要一环。他出身丹阳郡故鄣县,是地地道道的江东本土派,小时候与孙权是同学,关系异常亲密,是其心腹知己,长大后又在淮泗集团中生代领袖吕蒙帐下任职,并被对方举荐镇守战略要地江陵,可见他像润滑剂一样,在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左右逢源,起到黏合性质。
朱然墓出土的谒
图源: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官微
从木刺上的内容也能看出东吴内部的复杂关系。“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中,使用“弟子”两字,未提地名,表明拜访对象是老师,双方关系亲密,知根知底,不用再介绍籍贯,这属于朱然的私人社交圈。“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使用小地名故鄣县,表明对方了解江东行政区划,拜访对象可能是吴地本土的名门望族,双方同属于江东本土派。“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开头使用大地名丹阳郡,表明自己江东本土集团的身份,拜访对象应该是淮泗集团的流寓人士。
小小的木谒与木刺上,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三国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交礼仪和身份标识的重要依据,更能让后人了解到朱然波澜壮阔的一生,回想起三国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4
结 语
朱然是东吴内部的重要人物,是陆逊之下军界第二人,他长期坐镇江陵,与曹魏、蜀汉接触密切,见证了三国关系的转变。今天研究其墓中出土的木刺与木谒,似乎能看到当时的风云变幻,看到沧海横流间的英雄本色。
吴文化博物馆“荆州——千里江陵”特展现场
近日,吴文化博物馆举办的“荆州——千里江陵”特展中,就有一件朱然墓中出土的木刺,写有“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期待大家齐聚展厅,欣赏文物,体会其中蕴藏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丁邦钧.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6,(03):1-15+97-104.
2. 王世襄.对犀皮漆器的再认识[J].文物,1986,(03):25-27.
3. 郭伯南.漫话木屐[J].民俗研究,1990,(04):79-82.
4. 朱筱新.古代的名帖与贺年帖[J].百科知识,2009,(03):32-33.
5. 沙鸥.朱然家世补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05):35-36+122.
6. 郭浩.汉晋“名片”习俗探究[J].史学月刊,2011,(09):131-134.
7. 王俊.东吴骁将与巴蜀丹漆朱然墓的文物解读[J].大众考古,2022,(10):66-70.
8. 王俊.在朱然墓文物中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J].江淮文史,2023,(01):87-97.
9.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0. 房忠义.江东子弟多才俊——试析朱然生平[J].华夏星火,2003,(05):61-63.
11. 杨小平,肖泽基.三国名将朱然年谱探析[J].看历史,2024,(01):99-114.
12. 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