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中的腊八:沐浴食粥,温暖无忧

敦煌研究院
2019-01-13 12:50

腊八,最初作为释迦牟尼证悟的日子属于佛教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喝粥节”。 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腊八的种种仪式,和外婆的腊八粥中寄托的情愫大概是类似的——温暖、美好,充满希望。

悉达多太子(即释迦牟尼佛)离宫多年,在森林荒野中寻师访道。多年的粗食苦行,使他形销骨立,虚弱已极。在觉察到极端苦行不能获得证悟后,悉达多停止折磨自己。他沐浴更衣,接受了牧女为他供献的乳糜。他进食后体力恢复、气色转佳。

十二月八日这夜,繁星闪烁,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进行绝不改变姿势的“坚决静坐”,这是觉悟之路上他的最后冲刺……

“牧女献糜”的故事在所有佛陀传记中都有讲述。

这段事迹,不但是悉达多放弃苦行、实践中道的重要转折,也意味着离群索居的“准佛陀”,终究需要回到世俗社会中,在凡人之力的帮助下超越自我。

腊八,最初作为释迦牟尼证悟的日子属于佛教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的“喝粥节”。

何为“乳糜”

释迦牟尼吃的“乳糜”是什么神仙良药呢?仅是用牛奶和粟米煮成的奶粥吗?

据研究,佛经中的乳糜,与敦煌文献中大量出现的寺院用油、酥、面、呵梨勒制作而成的“药食”、“乳药”趋同。

比如,敦煌文献中明确提到——

P.2040v:“油半升,腊月八日抄药食用”;

P.3541:“酥一升,充乳药”;

P.2863:“呵梨勒一课,充乳药”;

S.1519b:“油柒升,酥半升,(十二月)八日灵药食用”。

敦煌文献 P.2040v 《净土寺食物等品入破历》:“油半升,腊月八日抄药食用”。

“呵梨勒一课,充乳药”。

“酥”,就是用牛羊奶加工提炼的油脂食品,在制作食物时加入酥,会使其香味醇厚、口感酥软。“呵梨勒”(亦写作“诃梨勒”),则是波斯等地种植的一味药材,《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药师佛将它持于右手,便可见其地位。“药食”,也作“药石”。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中曰:“食当做石,取疗病义,故曰药石。夫攻病曰药,却病曰石。古以砭石为针也。”可知,药石是具有药用功能的餐食。

古代敦煌寺院僧人的腊八饮食,就是由佛经中提到的“乳糜”传承而来,将油、面、梨、酥、呵梨勒等食材烹饪食用,具有疗愈疾病的药膳功能。

呵梨勒(图片源自网络)

从乳糜到腊八粥

牧牛女奉献乳糜的故事,被载入佛经广为流传,甚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在接受乳糜之前,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沐浴全身,洗去污浊,所谓“浴佛”,便由此而来。

人们为此沐浴赋予特殊的意味。敦煌文献中亦有记载和说明——

P.3671、S.4663、S.5658等卷:“十二月八日何谓?其日沐浴,转障除万病,名为温室,于今不绝。”

在这天沐浴,更多了祛病除烦恼的益处。而牧牛女为悉达多王子制作乳糜、慷慨奉献,大家认为,这是慈悲的施与,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对比今天腊八施粥,给并不相识的人一碗内容丰富、热气蒸腾、暖意融融的粥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俗与腊祭交融

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成道,是佛教绝对的大日子,这一天寺院必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但除了释迦牟尼成道的重要意义,腊月本就是民间传统的“祭祖时间”。

追溯到先秦以前,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往往是大家狩猎的“旺季”,他们猎取野兽,祭祀先祖,以求保佑后代平顺、安康。

莫高窟第85窟 出猎 晚唐
腊祭偏重人伦孝道,万物本乎天、本乎祖,腊祭是关乎报本的重要事宜。

《风俗通义》卷8《祀典》中说:“腊者,腊取兽祭先祖。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月”这一叫法,和腊祭的传统脱不开干系。“腊”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就是:“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因此人们常说,腊八是我国传统腊祭与佛俗相交融的结果。

每年入了冬,就开始期待外婆煮的腊八粥,不一定人人都懂腊八粥背后的渊源和故事,但在香甜软糯、回味浓郁的粥饭入口时,尝到的都是幸福的味道吧。

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腊八的种种仪式,和外婆的腊八粥中寄托的情愫大概是类似的——温暖、美好,充满希望。

(本文经敦煌研究院授权刊载。)

    责任编辑:陆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