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协每日科普】手机成瘾,警惕数字时代的隐形陷阱

2024-08-16 14:45
山东

在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社交互动到信息获取,从娱乐消遣到工作学习,手机几乎无所不能。然而,这种便利性的背后,却藏着手机成瘾的隐患。

手机成瘾的表现

手机成瘾的表现多样且显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难以自我控制:

手机成瘾者往往无法合理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场合,甚至在重要场合也频繁查看手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产生心理依赖:

对智能手机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过度关注手机及其内容,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

出现戒断症状:

当无法使用手机时,个体会出现明显的心理戒断反应,例如产生焦躁不安、失落、暴躁等负面情绪。

扰乱生活秩序:

手机成瘾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干扰了日常生活秩序。

手机成瘾的危害

手机成瘾的危害深远且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损害身体健康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运动量减少与长时间久坐不动,因而手机成瘾者更容易出现心肺功能下降等身体健康问题。

此外,手机成瘾还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长时间使用手机引发的晚睡、失眠、难以入睡等问题无疑会降低睡眠质量,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尤为不利。

危害心理健康

手机成瘾者往往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引发焦虑、抑郁、易怒、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以及压力负担过大等心理问题。

导致社交障碍

过度依赖手机社交软件,削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个体社交参与主动性降低。长此以往,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引发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影响学习工作

手机成瘾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对于学生而言,手机成瘾会分散学习期间的注意力,进而导致学业表现不良;对于职场人士而言,手机成瘾则可能导致工作失误和效率低下。

如何应对手机成瘾?

为了克服手机成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在面对手机诱惑时,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通过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关闭不必要的通知等方式来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重视现实生活社交:减少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这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人际交往适应度,还可以减少其对手机的依赖。

寻找合理的减压途径: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运动、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调节机制,避免将手机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

来源:王洪春检验医学科普工作室 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 审核:山东省王大伟应用心理科普专家工作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科普青岛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山东科协每日科普】手机成瘾,警惕数字时代的隐形陷阱》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