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江南”影像艺术计划在青浦启动,五位摄影家聚焦朱家角
近日,“映象江南”专题影像艺术计划在上海青浦区璟云里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艺术的镜头和摄影师独特的视角,通过璟云里这一中式风格院落住宅为媒介,在江南园林建筑下捕捉并传播这份跨越时光建筑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上海市青浦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席、上海市青浦区文联主席胡海民;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党委书记乔惠锋;上海城投控股总裁任志坚;上海城投控股副总裁张琛;上海市青浦区文旅局副局长徐瑞国;上海市青浦区文联秘书长戴朱慧;上海电视台摄界栏目负责人高海宁;澎湃新闻编委、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高剑平;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顾华晔;摄影家寇善勤、杨定钧、周润、邓永超等嘉宾出席。五位摄影家: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主席陈海汶、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吴晓婷、曹建国、陆元敏分享了各自的作品。
2024年8月10日,几位主创摄影师正在分享。“映象江南”专题影像艺术计划在上海青浦区璟云里启动。
位于淀山湖之滨的青浦朱家角,对于摄影人陈海汶来说,可谓“风景旧曾谙”。他忆起20年前,在拍摄《走进青浦》主题摄影时,多次来到这里,终于捕捉到了他心中的朱家角。江南水乡的流光溢彩,也被定格在朱家角的门票之上。
陈海汶在现场分享创作体验
曾经的朱家角 陈海汶 摄
曾经的朱家角 陈海汶 摄
曾经的朱家角 陈海汶 摄
陈海汶对于这次的拍摄计划很有信心。他看到的朱家角,变了。千年江南气韵和未来都市气息在这里交融。在初期筹备时,他与四位重量级的主创摄影师将在三个日夜里以自己的观点和维度,对话江南四季的自然更迭、天然意趣。更有十数位摄影师、航拍师、摄像师团队全力协作。
25年前的朱家角 陈海汶 摄
今日朱家角地区璟云里 陈海汶 摄
今日朱家角的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陈海汶 杨定钧 摄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一位为了摄影走遍世界的荷兰人,20世纪90年代来到上海,拍摄《复印上海》主题。2004到2010年,他完成了代表作《中国人家》。这本摄影集的封面,正是在朱家角拍摄的。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在现场分享创作体验
1987年,古巴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摄
2004年,朱家角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摄
他擅长光影的刻画,用丰富的层次和细节来表达人文关怀,作品具有欧洲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画派的典型特点。已经84岁高龄的他,如今因为这奇妙的缘分来到这里,也许这一次就是他的封山之作。
今日朱家角地区璟云里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摄
今日朱家角地区璟云里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摄
生于江南的吴晓婷,在海外求学,定居澳洲专注摄影事业。很多人惊艳于她的人像摄影作品,其中蕴藏着她多年的坚持,用影像为女性议题、全球环保发声。
吴晓婷在现场分享创作理念
模特穿戴的美轮美奂的服装和饰品,同样出自她的创作。它们本是地球的垃圾,在影像中却重获关注,和观众对视着,诉说着,无声胜有声。这一次,吴晓婷重回江南,来到朱家角璟云里。 她以江南之夏荷为灵感,创作模特穿着的金色裙裾。
2022 澳大利亚 遗忘的视角 吴晓婷 摄
2022 澳大利亚 遗忘的视角 吴晓婷 摄
模特在朱家角地区璟云里的荷花池边 吴晓婷 摄
大画幅摄影家、策展人曹建国数十年坚持用8x10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人文纪实题材创作,主要作品有《老城厢》《江南古镇古村落》的专题系列。
曹建国在现场分享创作体会
曾经的上海老城厢 曹建国 摄
曾经的上海老城厢 曹建国 摄
大画幅胶片摄影以独有的极致画质,一直受到国际顶尖摄影师的青睐。而曹建国数十年如一日史诗般的创作,将上海的新旧更替、时代的变迁用大画幅相机一一记录下来。
江南建筑璟云里 曹建国 摄
江南建筑璟云里 曹建国 摄
数码摄影的易得性,让街头摄影在今天大行其道。而摄影师陆元敏已经在街头的摄影舞台上活跃了很多年。他的友人常会在上海街头与他邂逅,手中拿着相机,在城市街道上信步闲行,与人、事、物偶遇。他以取景框为眼,记录上海今昔之变。他所拍摄的《苏州河》《上海人》《苏州河2》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上海城市气息的真实流露。
在活动现场倾听的陆元敏
上海人家 陆元敏 摄
上海人家 陆元敏 摄
在朱家角,陆元敏的视线掠过绿水、古桥、长街,这里如此熟悉,他的影像还原了他梦中的江南记忆。正如他在自己的摄影集《在身边》中写到“记忆中的景物只要仍在,人便顿时安心。”
今日上海朱家角 陆元敏 摄
今日上海朱家角 陆元敏 摄
上海城投、璟云里项目负责人穆大谦对江南文化和苏式园林颇有精研,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自己的江南。”璟云里的璟字,是美玉之意,是在千年江南文化中融入现代人居的理念。
“映象江南”专题影像艺术计划在上海青浦区璟云里启动,穆大谦正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