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
2023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激励广大妇女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群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独特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她们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上,还表现在她们具有独特视角和思维、能推动科技界实现性别平等、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激励更多青少年女性参与科技创新。培养规模宏大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是优化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
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培养规模宏大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十分迫切。其一,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存在缺口,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女性占比分别为6.63%和5.07%,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国科学院增选的65位院士中仅有5位女性,工程院增选的84位院士中仅有6位女性,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国科学院增选的59位院士中仅有5位女性,工程院增选的74位院士中仅有1位女性。其二,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女院士当选的年龄集中在56~65岁,66岁及以上的女院士占比超过18%。年龄偏大的状况会导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科技界竞争压力增大,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周期增加。与社会各行业所呈现的“内卷”程度不断加剧的趋势一致,青年女性科技人才获得社会认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成本正在增加。从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历届获奖者的成长周期可见一斑: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获奖者的成长周期最短为8年左右,近几届出现增长趋势,2022年第十七届和2023年第十八届分别为14.3年和15.3年,高于以往历届获奖者的成长周期。
青少年女性选择科技领域专业的人数比例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就学比例不断上升,而在理工科专业尚未表现出相应的性别优势,一项关于全国85所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占比远高于男生,而约八成男生选择理科,远高于女生。这从源头上导致科技领域青年女性人才数量增长较为缓慢。
二
加快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之所以面临以上挑战,主要是受到了青年女性的生理特征、人才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一是未考虑到性别差异的考核机制使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面临较大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招聘博士的时候,选择“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和高淘汰率,需要在3年或6年合同期限内通过评估。博士毕业通常在30岁左右,之后需要十余年的积累达到学术成果高产期,30~40岁是科研事业的攀岩期和高峰期,与此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女性生育孩子的最佳时期。由此造成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面临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有些女性因此不得不中断甚至放弃科研事业。
二是女性孕产和育儿的时间挤压阻碍了青年女性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根据中国科协2022年北京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分别有52.1%和60.5%反映孕哺期阻碍了职业发展。家庭投入对科研投入有“挤出效应”,由此会导致学术产出水平显著偏低,女性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比为44.8%,获得过专利的为13.0%,分别比男性科技工作者低5.7%和10.0%。
为了改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减缓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早期成长阶段的多重压力。其一,建议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优化聘期考评机制、政府部门设立相关基金资助等举措,保障青年女性科技人才不会因为生理原因而无法兼顾工作。例如德国、爱尔兰等国家设立基金项目对休产假的女性延长科研课题时限并给予津贴补助;其二,建议科技部门提供针对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早期科研资助支持以扶持和鼓励科研创新,如瑞典的“未来研究领军项目”等对本国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三,建议政府部门动态规定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组织中的参与比例,保障她们在科技决策中的权益,并在科技活动中选拔拔尖青年女性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其成长为领军者。以上行动有助于减缓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在成长初期所面临的科研、资金、生活等压力,帮助她们快速成长。
二是推动生育友好型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兼顾家庭与事业发展。借鉴日本的“生育后女性回归实验室计划”项目,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所在的工作单位通过专拨经费用于孕哺期雇佣科研助理以减轻工作负担、提供环境良好的哺乳室、采用灵活弹性的工作制等支持,营建以人为本的科研工作环境;公共服务部门则负责提供社会支持,完善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家政服务;宣传部门重在宣传男性家庭责任意识,推动男性承担照顾幼儿分担家务。各部门和单位协同合作,通过多重措施创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帮助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减少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保障科学技术研究时间。
三是打破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构建青少年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需继续加强性别平等教育,促进科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纠正隐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认知偏差,提升青少年对于女性科技人才的认知和认同。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设立更多针对青年女性科技人才的奖项,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榜样作用,打破社会对科技领域的性别假设,吸引更多女生选择理工科专业。此外,教育部门需要从基础教育直至本硕博阶段构建完整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培养和激发女生的科学兴趣;在高中教育阶段,鼓励中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开展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支持有意愿的女生报考科技类专业;在本科教育阶段,加大创新型、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力度;在硕博阶段,推动青年女性致力科研产出和开拓学术视野。
四是优化地区和单位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地方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培养和留住本地区女性科技人才,因地制宜制定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的青年女性人才,提供优先配套资助和奖励;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构建稳定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出台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青年女性人才跨区域流动,从人才流动的角度促进青年女性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创新型高层次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打破职称和年龄限制,实行破格引进。
以上对策和措施有助于改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环境,提高她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巾帼生力军。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华女子学院高凌
原标题:《为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