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突泉印记】突泉县的形成及名字由来和演变
突泉历史悠久,几经沧桑,名字多次变更。突泉的前身为辽金时期的春州。春州—醴泉—突泉—醴泉—突泉。
那么,突泉县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名字是如何由来和演变的?《探寻兴安历史文化》记载:春州是辽代皇帝捺钵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辽代的投下州。金代,县境域为临潢府路东北路招讨司泰州辖地。位于县西北部宝石镇的金界壕遗址又称金长城遗址,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元朝时期,废弃金代边防哨所,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县境域处在中书省北部。为蒙荒地,蒙古人的重要游牧区。明朝时期,县境域属奴儿干都司泰宁卫辖地。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关内地区的生产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很多人无地可耕,再加上黄河中下游灾害频发,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东,大量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生活得不到保障。这样山东、直隶(今河北省)、河南一带农民食不果腹,经历了极其严重的饥荒,春天吃野菜和树皮,吃光了野菜,扒光了树皮,生活在底层的农民无法生活下去。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稀少。无奈之下,为谋生计,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因此出现关内人口向关外迁徙的现象。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关外和关内齐鲁中原大地。从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以山东齐鲁人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朝初年,东北曾有短暂的开放。清崇德元年(1636)始,县境域以蛟流河为界,南属图什业图亲王旗,北属札萨克图郡王旗。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下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并修筑称之“柳条边”的篱笆墙,以分隔东北和中原,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禁止闯关东。
据《突泉县乡土志》记载,在县城北约十里许有一泉,突出且较大,一年四季汩汩流淌而不干涸,蒙古语称其为“卜同博洛格”,汉语意为“莽泉”。又因泉水清冽而甘甜,故被誉为“醴泉”,此地因泉而得名。突泉县在第二次设治前,县城所在地被称为“卜同博洛格”(位于春州城东南70公里)。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札萨克图旗蒙荒行局(洮南府)、图什业图亲王旗会呈,委派留奉补用知县靖兆凤率文官两人、马队二十人到醴泉筹划建镇事宜,驻卜同博洛格试办醴泉镇(准县级),署理境内民事、刑事诉讼案件,保护蒙旗地放垦。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向醴泉镇设治委员靖兆凤颁发“试办醴泉镇钤记”。由于这三次大量放垦,醴泉镇一带垦民数量剧增。蒙旗地部分牧场被开垦种庄稼,牧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天然牧场,激起强烈不满,奋起反抗。部分蒙古族牧民开始在洮儿河、蛟流河和大、小额木特河等流域进行“抗垦”。对此清朝垦务局便采用武力强垦的手段迫使牧民妥协。20世纪初,东蒙地区的“抗垦”牧民逐渐形成匪患。陶克陶胡、白音达赉和特勒根等“抗垦”蒙匪各率几百人分别在通辽、醴泉、洮南一带,杀戮垦民、焚烧房屋、掠夺财物和牲畜。醴泉境内垦民纷纷外逃,出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不堪入目。
清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五日(1909年5月14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巡抚唐绍仪下令靖兆凤试办醴泉县。三月二十七日(5月16日),徐世昌上奏清朝廷申请在东三省增设醴泉、长白(今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五府县。四月一日(5月19日),谕旨准奏,醴泉县正式建县,县正堂靖兆凤,隶属于奉天省洮南府。从此,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农牧民在醴泉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开始农耕生活。这些流民来到突泉后,在蛟流河上游冲积平原上,发现一南一北、前后相连的两个古城址,因而就称此地为双城子古城。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专家考证,它就是辽代的春州城。1914年2月,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民国政府将醴泉县更名为突泉县。1937年7月,日伪统治时期,因日本官员忌讳“突”字,遂将突泉县复名为醴泉县。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人们自动复称突泉县,一直延续至今。
县融媒体中心/张丽莎
原标题:《【北疆文化 突泉印记】突泉县的形成及名字由来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