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卢浮宫谈观众数破千万,俄导演“重建”柏林墙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陆斯嘉 高丹 实习生 陈曦
2019-01-09 09:25
来源:澎湃新闻

法国卢浮宫2018年参观人数突破了千万并创出新高,除了德拉克洛瓦大展和碧昂斯夫妇MV的吸引力,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归因于分时门票制度和玻璃金字塔的设施改建。去年底从盖蒂基金会退休的“任期最长”的主席黛博拉·玛萝女士近日在接受访问时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此外,三位阿拉伯建筑师着眼埃及的居住困境,用集装箱构建家园,满足经济困难者的住宅需求;折戟于柏林的俄罗斯导演兼艺术家带着“重建”柏林墙的项目和700小时的超长影片即将亮相塞纳河畔,艺术化地再现苏维埃世界。

己亥年前夕,艺术家韩美林在故宫举行了“生肖艺术大展”,一组憨态可掬的造型表现对猪年的美好祈愿。《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洛杉矶 | 盖蒂基金会前任主席黛博拉·玛萝

从“太平洋标准时间”开始,回顾漫长职业生涯

黛博拉·玛萝

去年12月,黛博拉·玛萝(Deborah Marrow)从盖蒂信托公司退休,她是那里任期最长的主席,也是其最重要的女性领导者。玛萝在那里运营了35年的慈善项目,如今,这些项目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盖蒂基金会,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奖学金、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项目提供基金。近日,artnet网站发布了他们在玛萝退休之前对她进行的采访。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在那儿做上35年,”黛博拉在采访中说道,“我以为我会当个大学教授或是博物馆策展人,但是当盖蒂进入了我的生活后,我发现这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机遇,那里的工作一直都很棒。”

盖蒂基金会曾为“太平洋标准时间”系列展览提供资金支持。这一艺术项目聚焦洛杉矶作为重要艺术之都的各种现象。黛博拉表示,随着大批艺术家的离世,洛杉矶的战后艺术史正在逐渐消失,为此,他们必须做出一些努力。他们和策展人等合作,资助档案项目。“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资助项目,后来,我们想到,应该提供更多的拨款,让人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这些档案。”黛博拉在采访中说道。于是,他们开始计划赞助10到12个展览,渐渐地发展成了一个大项目。

如今,“太平洋标准时间”已经呈现了1945-1980年的加利福尼亚艺术以及洛杉矶和拉丁美洲艺术的联系。被问到接下来会有哪些方向,黛博拉表示,在她看来,主题应该是从内容切入,而不是从地缘着手。“我们并不是世界上一个个地方走过来——那样会很无聊,也很难探讨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文/钱雪儿)

巴黎 | 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

2018年参观人数突破千万,中、美两国参观者尤多

据《艺术新闻》报道,2018年共计1020万人参观了卢浮宫,突破2012年创造的970万参观人数纪录。根据博物馆的一份报告,随着法国尤其是巴黎旅游业的恢复,卢浮宫参观人数较2017年上升了25%。2015年及2016年,法国遭遇了恐怖袭击,2016年卢浮宫参观者人数一度缩水到740万人。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831

去年的德拉克洛瓦大展带动了参观人气。3月开幕的这场展览由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180幅作品。这是自1963年在巴黎举办的纪念艺术家逝世百周年展览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回顾展,对其职业生涯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了梳理,同时也致敬这位伟大艺术家。1月6日,展览刚刚在大都会博物馆落幕。

2018年的参观者中,有75%来自海外,其中以美国、中国观众居多。2019年一季度,卢浮宫将进一步公布参观者构成细节。2017年,法国观众人数为230万人,2018年上升到250万人。馆方认为,2019年开始实施的每月首个星期六晚间免费入场制度会吸引更多法国观众,尤其是不太富裕的参观者。

碧昂斯带领一群黑人舞者在《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前起舞。

去年六月,美国流行天后碧昂斯和丈夫Jay·Z在卢浮宫内拍摄的MV也为博物馆刷了一波参观流量。馆藏画作《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梅杜莎之筏》都出现在MV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镜头,是碧昂斯领着一群黑人女舞者在《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前一字排开。这是一幅宣告权利的绘画,透露着拿破仑强大的野心。舞者们在这幅画前尽情舞蹈,似乎也在宣告新的时代的到来。

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认为,博物馆之所以能接待数量庞大的参观者,一方面因为完成了玻璃金字塔内部设施的翻新改造,此外采用了分时门票,帮助博物馆平衡了全年的参观人数,减少了在馆外排队的时间。(文/陆斯嘉)

阿拉伯 | 建筑师莫阿兹·阿布扎伊德等

着眼埃及的居住困境,用集装箱构建家园

据archdaily网站报道,近日,阿拉伯建筑师莫阿兹·阿布扎伊德(Mouaz Abouzaid)、巴西勒·奥马拉(Bassel Omara)与艾哈迈德·哈马德(Ahmed Hammad)为埃及开罗设计了一个集装箱住宅项目。项目名为“集装之家”(Shertainer),旨在满足低收入者、学生以及难民的住宅需求。这一设计聚焦埃及的生活方式,即围绕一个小家庭所居住的独立住宅单元提供一切必需品。集装之家试图通过新的开放式空间、活动及住房来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集装之家效果图

通过使用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并结合10英尺、40英尺的不同尺寸集装箱,集装之家希望能够为难民、寻求避难的人、学生及低收入就业者提供住处。独立的住宅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由8户人家组成、围绕绿化小院的小型社区。由于集装箱所具有的隔热性和灵活性,这些单元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三位阿拉伯建筑师所组成的建筑团队最初关注了两个国家:过半人口无家可归的叙利亚以及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难民人口激增的南苏丹。今年,他们继续推进计划,着眼埃及的居住问题。

“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感受。人们和自己的家园相连接。在一个与家人朋友相伴的环境中成长能够滋养人们的灵魂,使他们可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在被迫流离失所的情况下,经济上的拮据以及警察等等带来了一种不安全感,”三位建筑师说道。“每分钟都有二十个人失去自己的家,而这为构建一个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稳定社会带来了挑战。”(文/钱雪儿)

巴黎 | 俄罗斯电影导演、艺术家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在巴黎“重建”柏林墙,塞纳河岸将再现苏维埃世界

去年9月,俄罗斯电影导演兼艺术家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计划为柏林艺术节贡献一件史诗级的艺术装置作品——在柏林市中心的一个街区周围“重建”柏林墙,然而计划遭到强烈反对而落空。在一封去年秋天的公开信中,数位公共人物表示“对于几十年前饱经两个独裁政府控制的市民来说,无须被教导独裁意味着什么。”

据德国杂志《Monopol》报道,这个名为DAU Freiheit的项目即将于1月24日至2月17日在巴黎重获新生。

巴黎的夏特雷剧院

塞纳河沿岸的夏特雷剧院和城市剧院,将呈现略经删减的项目版本。两个剧院正在进行空间改造,剧院外墙将被刷成暗红色,内部空间会改装成斯大林时期风格,此外,一座15米高的桥将连接两个剧院。巴黎项目也非一帆风顺,但反对的声音至少没有威胁到项目推进。

DAU Freiheit项目将重现一个苏维埃世界,计划由400人体验“一种社会实验、艺术实验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世界建筑形式的混合体”。参与者进入装置作品,先缴纳“签证费”,三类票价,金额从35至150欧元,进入后,被要求填写心理测试问卷,因此每位参与者的经历都是“私人订制”的。

整场参观中,还包含13部影片,总长度超过700小时。影片拍摄于2009-2011年,赫尔扎诺夫斯基邀请了大约400人参与拍摄,包括女服务员、多组家庭、著名艺术家、诺贝尔奖得主等,在乌克兰城市哈尔科夫,这些人在被隔离的“研究院”中生活了两年,他们模拟横跨苏联30年历史的生活片段构成了名为《自由》的影像。

赫尔扎诺夫斯基项目的伦敦版本正在策划中,目前不清楚他是否希望携项目重返柏林。(文/陆斯嘉)

北京 | 艺术家韩美林

生肖艺术大展开幕,在故宫里呈现憨态可掬的艺术

韩美林

1月5日,“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揭开帷幕,展陈现当代艺术家韩美林的一系列十二生肖主题艺术创作。展览精选了包含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紫砂、木雕、铁艺、家具、民间工艺等类型的作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生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生肖”文化本就是中国人“过年”文化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展将传统的生肖文化与艺术家极具个人特色的当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是“生肖”文化的艺术性延展和创新。

“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分为“生生不息”、“艺术魔墙”、“艺术大篷车”、“‘邮’中赞美”、“为美成林”五个部分。

韩美林为己亥年创作了一批猪形象的作品。

装点文华殿正门两侧的是“为美成林”主题雕塑群,韩美林为即将到来的己亥年创作了一批猪形象的作品,以憨态可掬的造型表现对猪年的美好祈愿。

文华殿内的展厅陈列遵循着十二生肖动物的顺序,由子鼠开始,以亥猪收尾,通过水墨绘画、陶瓷、青铜雕塑、家具设计、民间工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指引着观众一一领略生肖形象艺术表现的不同特色,感受年岁交替,“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文/高丹 陈曦)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