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阳古民居里,修补一个“乡愁”梦

澎湃新闻记者 吴佳颖
2024-07-21 09:39
来源:澎湃新闻

 

在浙江松阳老屋中出生长大的曾荣华,做得一手好木工。在外谋生多年后,他回到家乡,在“拯救老屋行动”的召唤下修复百年的乡愁。澎湃新闻记者 黄之涵 吴佳颖 视频编辑 吴佳颖 实习生 陈兆慧 调色 江勇 海报 周寰 后期 王煜 刘瑞麟(11:52)
至少是七八年前,我在《国家地理》上读到松阳,它被描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烟雨中老屋的赭黄映着山水的青绿,很直观地在我的视觉记忆中雁过留痕。今年初夏,终于有机会一探盛名。

松阳县有100多个格局比较完整的传统村落,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县域之一。

陈家铺村航拍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黄之涵 吴佳颖 摄

五一假期过半,从松阳县城进入三都乡的路途上行车攘攘,出入需要通过班车或者持有来自民宿通行证的车辆。县域旅游是近期热门话题,周边大城市人群对休闲游的增长需求,可能又为松阳增添了许多游客。甚至在县城热门饭店门口,被会被提醒估计需要等位一小时。

从松阳县远眺进山路。

深入三都乡,在尹源村,我们与修过村里许多老屋的大木工、现在也是民宿老板的曾荣华碰上了头。今年51岁的他,十多年前从杭州回到松阳。他说,曾经在二十出头时选择离开家乡,是因为自己学的木匠手艺在本地找不到活儿。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这种传统手工技艺要被工厂替代。

曾荣华坐在自家客厅。

身边的青壮年陆续离开家乡,曾荣华也离开家去了杭州。开过童装店,农贸市场杀过鸡鸭,后来景区酒吧街需要装修,因为有木工的基础,曾荣华又转回了老本行,跟着衢州老板一边做工一精进原来自学的手艺。

2011年,曾荣华回村做了村主任。去乡镇开会时得知杨家堂有个“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项目支持的老屋修复找不到人干活,看过图纸后,他有信心,接下了第一个活儿。

大木工在标注木材的尺寸。

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开始,松阳县被确定为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第一批142栋。包括曾荣华的木工、瓦工、泥匠工组合起来参加专家培训,让从事修缮的人认知、认可新的修缮理念。

杨家堂村航拍

拯救老屋行动的标识

杨家堂村

曾荣华带我们来到杨家堂村,在现在成为咖啡厅的这座老屋中,谈到了很多当年修缮的细节。

“窗户原来被拆去卖掉了,卖给古董贩子,一扇门五六百。下面给它砌砖,上面弄铝合金窗,老百姓觉得光线好、实用。”

想通过拆除改装来改善居住环境,有这样考量的居民,据曾荣华回忆,在修缮过程中接触过不少。“拆掉木板,粉白墙体,光线好一些,但房子就没有味道了。”在紧张的工期之余,曾荣华和团队也花了不少功夫与业主沟通“恢复原样”的老屋修缮理念。

杨家堂村14号整修现场。 曾荣华提供

杨家堂村14号,整修之后“恢复原样”。

有些老屋拆掉的部件被丢在角落里,房东把它当建筑垃圾。曾荣华看到蛮好玩的,就把它捡回来了。后来,在修完村里“拯救老屋行动”的房子之后,他自修了尹源村家中130多年的老屋。

楼梯梁断掉的老楼梯,修一修,做了货架。拾回来的牛腿、画梁、筷子筒等等,让曾荣华经营的两栋民宿在现代中透着古韵。

曾荣华在介绍捡回来的老楼梯改成的货架。

曾荣华将捡回来的画檐等部件装饰在民宿的柜子上。

破败的老屋重焕新生,在最为热门的杨家堂、松庄与陈家铺的村庄里,做生意的选择比较多,民宿、咖啡厅、餐厅、书店、农家乐、艺术空间等,网红打卡和多样性的选择构成了外界对松阳的主要印象。

陈家铺村的先锋书店一角。

在位置更偏的村庄,跟曾荣华一样把老屋改成民宿的情况更为常见。在毛源村,就有“拯救老屋行动”资助下修好家中老屋,退休回家“养老”的中老年人。这样的民宿招待着城市里来探索村居的年轻旅行者和出行家庭,提供一份远离喧嚣的疗愈。

“拯救老屋行动”资金的支持下,毛源村李美红家的老屋得到了修缮。在村里很多人的鼓励下,将老屋装修成了民宿。

在与村民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也有整体将一座老屋交给村集体运营的情况。6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上田村,探索着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模式。在上田村的半岭,我们随着参与公司团建的车辆进了村。即使在这个运营模式下,也在这里也能遇到一些与老屋共生的居民,在楼上进行会务服务的情况下,在楼下起炉灶、打扫、开始一天的生活。

上田村半岭,仍然居住在老屋一楼的老年居民,二楼正在进行会务服务。

在老屋里商业活动与居民自住并行,也许是最理想的情况。一进院落因为几户人家统一不了意见各修各的,最终风格差异很大的;修好了本要作一定用处却中途搁置、空置下来的;仍在等待新的资金补贴来修缮的……这些老屋存在于在我们这次走访的九个村落中。

陈家铺村

在资金之外,古建筑的修缮还面临着工匠队伍年龄断层的问题。因为修缮项目制的性质,不能常年养着团队。项目完成后没有接续的话,好不容易组起来一个十几人至三十人的团队就散了,去干别的活儿了。“这时候我要修缮,就只能再请没培训的人来了,所以就产生了一批一批的培训。”曾荣华告诉我们。

丁师傅在祠堂里独自刨木头

我们在西坑村的一个祠堂中见到了丁师傅,79岁的他独自一人进行着大木工的一个个由大到小的步骤。他耳朵不好,对我们的提问只做简短的回答,转瞬又专注于手上的活儿。“手艺比我好的,在四都乡几乎没有。”虽然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我想,可能能像他那么专注于一事的、有着所谓“匠人精神”的,多半还是很难受到外界诱惑的人。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事情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2016年至2022年,“拯救老屋行动”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资助了松阳县内312幢老屋完成修缮。据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截至2023年年底的统计,这312幢老屋中,后期利用282幢,包括有184幢用于自住,也还有30幢闲置。

在“拯救老屋行动”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曾调研发现,松阳工匠的平均年龄是55岁。为应对传统乡村建设工匠的老龄化和技艺的流失,松阳县近年来多次举办工匠技能大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也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培养吸引年轻人参加、从事农房建设工作;对现有的工匠,也进行了文物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完善理论知识。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长久地留在这个行业,取决于是不是有可持续将手艺运用到实践中的项目。

丁师傅在祠堂里独自工作

据丽水市住建局2月26日公示,今年又将补助松阳的两个村落横坑村、赤岸村进行古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莹也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面对中低级别的文物,基金会还将持续有资助项目,最快的将于今年年内推出。在新项目的评估中,也将更加关注对房屋修缮完成后的利用计划,和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