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寻脉: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上官子珀 静雯
2024-07-12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朱家角是距离上海市区最近的水乡古镇之一,但游客对于朱家角的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扎肉、酱菜、小桥流水等物质遗产上。事实上,朱家角的历史文脉不止于此。

6月底,夏至音乐日的昆曲清唱微剧场活动在朱家角文史馆举行。活动虽小,但对朱家角和清唱者兼演出策划上官子珀来说意义非凡。上官因研习昆曲和查阅昆曲文献,一次次走进这座熟悉而陌生的古镇,发现了潜藏于热闹繁华之下的昆曲旧事,并最终促成了这一次的在地演出。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地方的故事,也是朱家角百年昆曲传承的又一次回响。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朱家角,一次让文脉显化的艺术实验

在将工作室搬来朱家角之前,对于朱家角古镇,我一直都是陌生的。曾经来过两趟,和所有的游客一样,感到这里和其他古镇并无二致。

江南古镇的文化基因强大,以地方风物和美食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自古镇开发以来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在这一片热闹繁华之下,江南古镇最具魅力的部分,却还在沉睡之中,等待着有缘人来唤醒。

因此在非周末的夜晚或者清晨,我还是非常乐意到古镇走走。那时的古镇,收敛起它迎客的笑脸,宁谧而自在,空气清新,干净开阔——这是整个朱家角给我留下的印象,也让我有机会一点点探索到朱家角昆曲文脉的切口。

我唱昆曲由胡保棣老师启蒙,一年后,胡老师因家事离开上海,曲社尹美琪老师又介绍我继续跟薛正康先生学戏,一学就是九年。薛先生是俞振飞先生的入室弟子,后来才知,胡老师的母亲,北京曲家袁敏宣先生,也曾跟俞振飞先生学唱小生。因此我所学习的昆曲,具体而言,是昆曲的“俞门艺术”。在帮老师整理的忆旧谈艺文章中,记得他在回忆完自己学艺教戏的全过程后,曾在文末感叹:“身列俞门,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年轻时以昆曲曲友身份与京剧四大名旦之梅兰芳、程砚秋都曾合作演出过昆曲。后来也是在程砚秋的劝说下正式以京剧小生“下海”成为演员。这是当年与程砚秋演出《游园惊梦》的剧照。回顾部分图片除特别署名外均为作者上官子珀图

受老师的感染,让我自然地关注起跟俞氏父子相关的信息。在我看来,对于一门艺术,亲身的经历、体会、体悟,远比知识的堆积来得重要。而记录了相关人事物的书籍,则可以帮助我加深了解,为我解惑。

发现朱家角的昆曲旧事缘起于俞振飞之父、“江南曲圣”俞粟庐的书信集。当初,在整理好书房后,不知为何,我随手从书柜里抽出这本书开始读。这本后人编辑整理后出版的书信选集,既是珍贵的昆曲文献,又是不可多得的书法文献。

《俞粟庐书信集》中的头十三通书信,是老先生写给爱子俞振飞的。在第三封信的注释中,我读到:“建侄,即五侄俞建侯,幼年失怙,由俞粟庐抚养,十五岁时由俞粟庐介绍拜青浦一代名医唐承斋为师。后成为唐承斋的女婿,在青浦朱家角行医,工书法,能唱曲。”想起很久以前曾读过一篇俞振飞先生的回忆文字《我记忆中的青浦曲社》,讲他小时候曾随父亲从苏州到朱家角教曲的往事。于是找出来重读。这次,我留意到父子二人来朱家角,总是住在此地的名医唐承斋家中。

由于邀请到“江南曲圣”俞粟庐先生前来教曲,有四五年左右的时间,朱家角和青浦的曲事,一度达到了极盛——朱家角的曲友们组织了咏珠曲社,后来青浦也有了青浦曲社。有次翻《上海昆剧志》时,看到有介绍朱家角曲社的条目,文中说到了抗战前夕,曲社活动就日渐衰退了。真有点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意味。难怪俞振飞先生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在记挂着他儿时遇见的青浦曲友,为找不到他们而深感遗憾。

知道了这些后,当我再经过古镇时,不免好奇唐承斋医生家在古镇的何处?古镇有两家名气很大的茶楼,当年曲友们曲叙的茶楼,到底是“江南第一茶楼”,还是阿婆茶楼呢?我并没有急于去寻找答案。

刚刚修葺一新的俱乐部茶楼,现在被称为“江南第一茶楼”。当年也是曲友们聚会唱同期(指曲友聚会时,坐唱一整折戏,唱念、伴奏都齐全)的场所之一。彩爨(cuan,指曲友登台表演)则发生在城隍庙内的古戏台。

从江南第一茶楼望出去的风景

漕港河穿古镇而过,坐在阿婆茶楼上望向放生桥。作为古镇最早的公共空间之一,想必曲友们也常在此聚会唱曲。

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了朱家角文史馆的门牌。那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大门开着,就走了进去。里边并非办公室,楼上楼下都是展厅。展示着朱家角的人文历史。抱着对昆曲特殊的兴趣,我果然找到了和昆曲相关的内容,文史馆的陆忠辉老师特意介绍了对朱家角人文掌故非常熟悉的吴玉泉老师给我采访。吴老师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朱家角镇拾遗》,并告知了唐承斋故居旧址的位置。

吴玉泉老师写的《朱家角镇拾遗》,是我探寻朱家角“秘境”的手册。

朱家角文史馆所在地,也是一处清代民宅张宅。从中可以了解朱家角丰富的地方文史。

文史馆二楼展厅。

关于朱家角的林林总总,从古到今,《朱家角镇拾遗》全都涵盖了。除了我主动想要了解的昆曲往事外,还了解到原来朱家角在民国时期报刊业十分发达,上海《申报》的第一、二任总经理席子佩、席子眉兄弟和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夏瑞芳,都是朱家角人。以前在广州时会看的香港《明报》,最早竟也是在朱家角创刊的。看到熟悉的报头,心中感到亲切。读完掩卷,忽然感觉朱家角在我脑海里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儿,我仿佛搭到了它的“文脉”。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总经理夏瑞芳故居。位于张巷村潼南73号。

民国时期的朱家角报刊业兴盛,这是当时的《明报》。后来在香港出版的《明报》,仍旧使用了这个报头。对于大陆读者来说,《明报》因金庸而著名。

一个明媚的春日,我去古镇寻访唐家旧址。我找到门牌号,沿着弄堂往里走。沧海桑田,里头早已不复从前的模样,只剩下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很多人家住在里头。仔细观看着那些仅存的遗构,仍然感到颇有兴味。重新回到门口时,发现门边墙角,有一块嵌在墙内的界碑,上面刻着“宝经堂堺”,吴老师的文中曾提到宝经堂是唐承斋家的堂号。

唐承斋家门口依然还保留着的“宝经堂堺”碑石。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少年时代随父亲“江南曲圣”俞粟庐老先生来朱家角教曲,就下榻在唐家。

站在门口,看见西湖街边的水桥,心想当年从苏州过来的父子二人,是得先坐火车到安亭,再转小轮船到朱家角的。他们下了小轮后,是再被曲友们用小船接到唐家,从这里登岸的吧?想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有了画面。太阳光洒在小河上,波光潋滟,恍惚间,民国的曲事,也如在眼前了。

另外,在吴老师的书中,我还知道了另一位女性前辈曲人,南社诗人陆灵素。文章虽未记录她是否曾跟粟庐公学曲,也没有记录她曾参加当年的曲社活动,但她的哥哥陆士谔(医生、小说家,民国奇幻小说《新中国》的作者)从唐承斋学医,她作为曲友,和其他人一同学曲,也再正常不过了吧。

2023年秋,扬州陈园主人带朋友到访我的工作室,那位女士刚从北美回国,特意抽时间去看课植园——她的祖辈民末曾居住在那里,她的母亲就是在园子里出生的。她还说,她母亲在国外也一直爱唱昆曲。我非常能理解,曾有美国曲友告诉我说,昆曲,包括京剧,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文化乡愁的载体。

课植园门口的“咏珠曲社”纪念招牌

当我在朱家角“打磨”曲子,又或有曲友过来曲叙,偶尔会遥想当年,仿佛从小桥流水间会飘来前辈曲人们的唱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今天我们唱曲,何尝不也是在解我们对于优秀古典文化的乡愁呢?

这仿佛自然开启的追寻,在不久之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响。老话说:无巧不成书。收到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夏至音乐日”的邀请时,我有了一个想法——让昆曲的清唱回到朱家角!于是,一场在夏至日举行的昆曲清唱演出就这样定了下来,地点就选在了曾经踏查过的朱家角文史馆,并得到陆忠辉老师的大力支持。

6月22日下午,文史馆展馆一楼的展厅里,展柜被挪开,一个临时舞台搭建完毕。我着古装,以明代仕女形象清唱了一折《牡丹亭·写真》,伴奏只用一根昆笛。

2024年“夏至音乐日”朱家角的昆曲清唱演出海报

夏至音乐日昆曲清唱微剧场演出剧照。可蓓 摄

屋外梅雨潇潇,屋内元音清婉。我以这样的方式,致敬曾在此地唱曲的昆曲前辈,同时也希望传达出地方文史活态的样子。在演后谈和观众交流时,这个心愿已经实现了。我很清楚,这次演出不可避免地也属于时代碎片之一,稍纵即逝,但现场的能量、存在的意义,不会很快消失——现场观众若是承接了它,也许会在未来某一时刻忽然意识到,自己感受过文化脉搏的一次跳动。这便足矣。

文脉,既有一个“脉”字,必然决定了它的延续,也和血脉无异,会如细水长流,不绝如缕;也注定了它能涵养一方。因此,也常常会呈现出要么日常性,让人见惯不怪,要么隐而不露,须得用心寻觅。日常性的,是俗文化的文脉;隐而不露的,则多是雅文化的文脉。两者原本同时并存,缺一不可。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同时也存在着绵延不绝的文脉。你打算用心去找寻了吗?

(文/上官子珀,资深媒体策划人、昆曲清唱表演者、独立出版人)

本周主题推荐

书|《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个茶客》

尔东强使用接近蒲松龄收集故事的中国方式,在朱家角设一茶馆,请本镇老人喝茶,讲各自经历,一桌一凳,旧人旧事之间,秉承的却是西方口述文本严谨的自觉,敢问老者是谁,从哪里来,曾以何样手艺谋生,手艺细节……108人的自述,复制了小镇曾经那么复杂的生态链和玲珑逼真的人生世象,蔚然可观。

书|《都市水乡朱家角》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介绍了朱家角作为中国传统特色的城镇发展过程。

书|《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

这是考察20世纪前半世纪昆曲研究情况的专著。书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昆曲的演唱实际,对1901年以后至1949年之前有关昆曲的著述和剧评进行了总的评估。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理出头绪脉络,给读者勾勒了昆曲研究的整体态势。

书|《江南市镇》

本书在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对明清至民国时期经济最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学术课题探讨。

书|《制造景观》

本书从“乡村旅游是什么”的元命题出发,提出“制造景观”这一概念,围绕“景观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一核心命题,对景观制造的原因、过程、机制和结果进行了探究,同时,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权力与资本、景观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此来揭示乡村旅游的本质,即“主体间性的诗意化栖居”。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观自然风物,护郊野生趣:上海志愿者参与反偷猎巡视活动拾零

详情请关注 上海野鸟会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探寻汉学家在哈佛的足迹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徐汇文脉与上海文化

详情请关注 上海江南书院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上海,记忆中的那些新华书店

详情请关注 新华传媒上海书城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世界上为什么要有书店?

详情请关注 海上博雅讲坛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淘气的奶牛·没良心的犏牛

详情请关注 设计丰收DESIGNHarvests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新浪潮的肖像与回音

详情请关注 MOViE MOViE 影城上海前滩太古里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纸短情长——剪纸动画的前世今生

详情请关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招募|一起寻找最熟悉的陌生草

详情请关注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北京·读书会|大庆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与个人

详情请关注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张晓:怪力乱神

详情请关注 广东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张新民个展1979-2009

详情请关注 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微信公众号

佛山·分享|南方的北&北方的南

详情请关注 观点views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RAC线上通识分享会|潮剧美学鉴赏

详情请关注 跑路藝術小組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