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调解故事,看孟州法院如何在共有物分割中维系亲情

2024-06-26 18:24
河南

在法律的天平上,衡量的不仅是利益的得失,更是情感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孟州法院民事审判庭,作为公正与温情的守护者,近期成功调解了两起触及心灵深处的共有物分割纠纷,用法律的智慧与人性的理解,为饱受创伤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慰藉与希望。

案例一:

爱与痛的边缘:赔偿金下的亲情纠葛

这是一场爱与痛纠葛涉及赔偿款分割的诉讼。

事情从2000年说起,当年春天,一对新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同年,爱的结晶——小李某诞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世事无常,8年后,这对夫妻选择了分开,小李某跟随父亲生活,父亲的忙碌使她更多地依偎在祖母的怀抱。然而,命运的车轮在2022年戛然停止,正值青春年华的小李某遭遇不幸,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带走了她年轻的生命,留下的是60余万元的赔偿款,以及父母间难以愈合的情感裂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双方沉浸在悲痛与指责之中,对于赔偿款的分配争执不下。孟州法院民事审判庭接手此案后,深知此案背后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纠葛。法官们没有急于开庭,而是选择先进行调解,尝试用亲情的力量来融化冰雪。

然而,第一次调解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李某的祖母在庭上情绪激动,难以掩饰自己的痛苦和愤怒;而原告则深陷在失去爱女的悲痛中,无法冷静地面对这一切。面对这样的局面,案件承办人并没有放弃。他从亲情入手,耐心地向双方解释法律规定,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他提出初步调解方案后,让双方回去冷静考虑。在随后的调解中,经过数次电话沟通与面对面调解,双方终于表示愿意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共同决定赔偿款的合理分配,让逝者得以安息,也让生者找到安慰。最终,在承办人的见证下,原被告双方签署了调解书。他们对法院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对承办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场关于爱与痛的诉讼虽然以悲伤开场,但在承办人的努力下,最终以理解和宽容画上了句号。

案例二:

生活的骤变:赔偿金中的婆媳和解

另一场悲剧源于一场无情的车祸,家中的主心骨——张某不幸离世,留下了百万元的死亡赔偿金。这笔本应为家人带来安慰的款项,却成了婆媳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儿媳领取全部赔偿金后,与婆婆在分配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引发诉讼。

原本,这个家庭是和睦幸福的,但张某的突然离世,让一切美好都化为泡影。张某的死亡赔偿金,本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丝慰藉的,然而,却因为分割问题,让婆媳之间产生了裂痕。案件分到孟州法院民事审判庭后,承办人首先接待了死者张某的姐姐。她手持着母亲生活已不能自理的视频,哭诉弟弟去世后母亲病情的恶化以及自己肩上的重担。承办人静静地听着,给予她共情和安慰,让她感受到法院的温度和关怀。随后,被告也来到了法庭。她一进门,便哭诉丈夫离世的悲痛以及独自抚养几个孩子的艰辛。承办人同样给予她安慰,让她感受到法院的支持和理解。

在分别与双方进行单方沟通后,承办人深知这场纠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于是,他决定通知双方到庭进行调解。当原被告在法庭上再次相见时,失去亲人的共同悲痛让她们难以掩饰内心的悲伤。承办人从亲情入手,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在张某逝去后的困难处境。“张某的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我们也该明白,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都有责任让这个家庭重新站起来。”在承办人的耐心调解下,双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分割这笔赔偿金。最终,在承办人的提议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被告按比例给付了原告一定数额的赔偿金。

在调解的舞台上,法官们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情感的调和剂。这两起案件的调解过程,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应用,更是心灵触碰与情感交融。孟州法院的法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法不容情,法亦有情”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解决了财产分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修复了因生活变故而破裂的亲情纽带,让法律充满了人文关怀。

编辑 陈慧丽

原标题:《两起调解故事,看孟州法院如何在共有物分割中维系亲情》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