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忽悠自己?原来竟是信念偏差在起作用
原创 沪小康


在王嘉的少女时代,母亲因意外去世。她认为自己名字的谐音是“亡家”,所以造成母亲的去世。
后来,她请民间“高人”为其更改姓名。可是更改后,她在生活中仍遇到一些麻烦,她便认为是名字改得不够好,遂继续拜访“高人”为其改名......
王女士姓名的谐音和母亲去世这两个因素,并不能推导出是她的名字造成了母亲的去世。因为她存在信念偏差,不容易看到与自己信念一致但不合逻辑的结论。
逻辑本身是正确、有道理的,但人们的信念和偏见,往往引发逻辑的歪曲,造成思维中的信念偏差。
因此,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往往在已有的认知、信念、直觉等情况下,推理评价某些结论的有效性。
人们呈现出的倾向包括:对符合其已有认知、信念、直觉的结论容易接受;对不符合其认知、信念、直觉的结论容易拒绝。
也就是说,因为相信某个结论,进而认为推理出此结论的过程是正确、有道理的。
面对某些结论时,除了外部环境,一个人的偏见也影响着判断,甚至有种“自己忽悠自己”的味道。
信念偏差使人们在面对与自己信念相反的证据时固执己见,并对自己观点的错误逻辑视而不见,仍然持续保持自己的偏见。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个人越是拥有开放、灵活、全观的认知视角,越容易把事情做好,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更高。
然而,由于信念偏差效应,偏见注定会一直存在。
这并不是说,人们已经形成的信念不会得到完善,只不过想要改变它们则需要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信念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生活,让人们不够客观且智慧应对,也可能引发不少社会问题。
而信念偏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起到快速有效应对的积极作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王嘉,因母亲意外去世的她非常痛苦,势必感受到强烈的失控和不确定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许寻求改名是她当时最容易获得的支持资源和安慰剂,这能帮助她迅速获得掌控感和确定感,同时也能使她转移注意力,距离丧母的悲伤更远一些。
若过分强调认知的逻辑和理性,也许会寸步难行,而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高效、非理性的应对,有助走过今天、走向明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问题,有时能以非理性提高效率,有时又能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这样我们才会更智慧和幸福!
医学顾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牛小娜(医师)、乔颖 (主任医师)
封图素材来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