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密集聚焦古浪,古浪再次火爆“出圈”

2024-06-18 23:10
甘肃

连日来,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纷纷聚焦古浪八步沙,深度报道八步沙防沙治沙治理成效及古浪人民一步步、一寸寸治沙所创造的绿色奇迹,极大提振了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斗志和干劲。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央视新闻微信视频号发布了短视频《中国人种树的狠劲儿,堪比保家卫国》,报道了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四十多年的坚守,持续进行防沙治沙,创造出万亩绿洲的奇迹。↓↓↓

古浪县持续推进大规模防沙治沙,全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在6月底前可全部完成治理,全力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第一个歼灭战,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6月16日,中国新闻网 || 甘肃古浪八步沙:飞沙走石的风沙口渐变生态研学打卡地。 ↓↓↓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这处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昔日里曾风沙肆虐,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一些人相继逃离家园。经过三代人40多年的接力治理,成为享誉甘肃省内外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研学、观光旅游的打卡地。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林业英雄”等诸多荣誉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年逾古稀的他,用一生兑现了父辈们“绿色的承诺”。

2019年9月3日,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巡查林场苗木长势情况。(资料图)高康迪 摄

“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7.5万亩的八步沙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郭万刚回忆道,八步沙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三五场风沙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基本无人响应。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沙治住!”当时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村主任的石满老人率先站了出来。随后,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张润元等社队干部也相继响应。

年近半百的“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当年秋天,他们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刚开始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不料几场大风刮过,近多半树苗被黄沙埋掉。

“老人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下去!”郭万刚说,经过反复摸索,老人们总结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2022年6月28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树木郁郁葱葱。(资料图)杨艳敏 摄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还雇了不少邻居来帮工,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郭万刚回忆说。

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春天雨水多,地里墒情好,老人们种下的大部分树苗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老人们高兴地笑了,受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过了几年,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要我接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我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郭万刚说,自己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和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他苦闷过,也后悔过。

真正让郭万刚坚定治沙信念的,是1993年那场刻骨铭心的“5·5”沙尘暴。这场13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当地多人的生命,“经历了这场灾害,就算是豁了命,也要把沙给治住,再不能让它吞噬我们的土地和生命!”

随着“六老汉”中的大多数人相继离世,郭万刚和其他几个兄弟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锨,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郭万刚这一大胆的提议,获得大伙支持。经过艰难跑贷款和发动六家人集资,终于凑齐打井所需的30万元。当一口156米深的机井历时4个月终于打成时,大家忍不住抱头痛哭。

2021年7月,新建成的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资料图)崔琳 摄

从此,八步沙林场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完成八步沙的治理后,继续向周边更远的风沙口和荒漠发起挑战。近年,八步沙三代治沙人被授予“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郭万刚表示,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六老汉”只有一位老人在世,今天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第三代人也陆续加入治沙队伍。

6月16日,新华社 ||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种”在沙漠里的青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新华社记者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采访治沙造林工作。今年春天,我和同事再次来到这里,对比老记者们拍摄的照片,发现这个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地方发生了巨变。

这是古浪县黄花乡麻黄台村,连绵起伏的沙丘已经和一处民居的后墙持平(2002年3月21日发)。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20多年前,新华社记者在甘肃省古浪县拍摄了一张照片,记录着这里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照片中的沙丘,已和一处民居后墙持平。

记者当时写道:“在河西走廊绵延1000多公里的风沙线上,望不到边的弃耕地泛着白花花的盐碱,成片的灌木枯萎死亡,狂风掠过干枯的沙枣树梢,发出凄厉的啸声。”

然而,今年4月初,我在八步沙看到的已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浇灌植被(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我想,如果你是春风,吹过八步沙,定要改变性子适应新环境,不再卷起沙尘,而是融入嫩芽的清香,放慢脚步细嗅花朵,以轻柔和清新的姿态徜徉春天。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右)协调林场职工浇水(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遇到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的时候,他正在蓄水池前给洒水车装水。今年,郭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我问他有何感想时,他说:“这是对青年人扎根沙漠干事业最好的鼓励。古浪县的沙区已经治理得差不多了,我们要将林场管护好,将治沙脚步走得更远。”

郭玺与爷爷辈、父辈们一样,都把青春“种”在沙漠,只为“结”出绿色家园。

20世纪90年代初,石满(左)、贺发林(右)等6位老人在八步沙治沙造林(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生才 摄

八步沙曾处在黄沙肆虐的风暴眼。何以为家?八步沙三代治沙群体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这里,家园不能离弃。八步沙人犹如在沙海中驶着的一艘小小木船,靠着一股子改造家园的决心和韧劲悠悠远行。

六老汉之一张润元(中)与晚辈一起上山劳动。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2002年3月21日发)

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这“六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节衣缩食,凑钱买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就开始防沙治沙。他们约定,不管多难,六家人的后代里必须有一个人接力治沙。

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修剪林木(2013年9月30日)。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20世纪90年代,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人代表接力治沙,以工程治沙方式承包铁路、公路等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拓宽治沙面积,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卡车转运压沙用的稻草(2020年3月6日)。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以郭玺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采用机械治沙等方式,提高治沙效率。郭玺的治沙工具更新为大型洒水车、大型抱草机等,他还利用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让天南海北的人了解八步沙的故事。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右)和林场职工一起浇水(2024年4月11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春天正是给树苗浇水的时候,郭玺一天至少要开着洒水车跑七八趟,把已经成活的树浇个遍。“与沙漠打交道,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每次见到郭玺,他总是在麻利地挖坑、种树,黑黝黝的脸上充满笑容,沙漠干旱贫瘠的环境似乎从不影响他的积极乐观。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麻黄塘沙区,郭万刚(左一)和郭玺(右二)在沙漠里种植花棒时,一只被当地人称为“沙娃娃”的蜥蜴在一旁(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说起八步沙的故事,郭玺滔滔不绝。他熟记八步沙人的“斗”沙故事,对沙漠里容易成活的植物如数家珍,还掏出手机给我展示沙漠里近些年出现的野生动物。能看出来,郭玺对沙漠里的一切充满感情,家园的生态环境日益变好,郭玺十分自豪。

上图是上世纪90年代群众在古浪县八步沙沙漠植树治沙的情景(资料照片),下图是2008年10月15日拍摄的八步沙。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三代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40多年来,八步沙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约30万亩,让古浪县风沙线整体后退了30多公里。郭玺认为,用干劲、韧劲、闯劲改变家园,沙漠也可以拥有绿洲。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场合影(2023年5月6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透过一批又一批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六老汉”的故事,也不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而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显然,这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敬礼。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察看树木生长情况(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麻黄塘沙区,郭玺在用草方格压沙(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2024年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甘肃省委供图)

青年人,如何绽放自己的青春?来八步沙,这里的绿洲会告诉你答案。把青春“种”在沙漠,让坚韧的根须向着大地伸展,自会生出繁花。

那些追寻理想的日子叫青春,那些不负青春的生命叫青年!

6月6日,新华社 || 卫星视角看中国|“绿色长城”。↓↓↓

【总书记说】

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抓好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五年来,古浪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75%。全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完成治理236万亩,剩余3万亩预计今年6月底前可全部完成治理。

2024年,甘肃省计划造林260万亩以上,种草改良400万亩以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85万亩以上。预计到2030年底,全省大部分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

6月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 荒漠→绿洲,“三北”工程启动40余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治理的工作量巨大。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工程建设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甘肃·武威丨昔日八步沙 今朝绿屏障

初夏的八步沙林场,绿意盎然。从高空俯瞰,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占据了整个视野,白榆、沙枣等乔木点缀其中。曾经,这里饱受黄沙侵袭,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如今,八步沙已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6万亩,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记者:熊皎

原标题:《央媒密集聚焦古浪,古浪再次火爆“出圈”》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