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海防道街市:临时40年的“港式隐市”

包悦鹏
2018-12-27 13:42
来源:澎湃新闻

街市,因“街”成“市”,由“市”旺“街”。

香港开埠之初,“街市”专指设于街道旁的传统市场,后来则成为香港对肉菜市场的统一叫法。它们隐藏在高楼大厦之下、大街小巷之中,维持且满足着城市人口的饮食需求,成为香港城市生活的象征之一。

香港街市的规模及类型各异。从自发形成的露天街市,到“上环街市”(现已改造为西港城)和“中环街市”这种政府统一规划的公共街市建筑,再到与体育设施、图书馆等合为一体的市政大厦,以及配套修建的屋邨街市。

各种街市以其独有姿态,满足不同人群之需,既是个体商贩维系生存的经营方式,又是市民赖以生活的必需场所,也是观光者体验本土风味的“打卡点”。比起商品琳琅满目的连锁超市,街市更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港味”。

在名店林立的广东道旁、潮湿幽暗的桥底下,锈迹斑驳的铁网背后隐藏了一个于1978年启用的海防道临时街市。作为香港仅存的四个临时街市之一,它是尖沙咀区域里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2009年,政府为其贴上了“环境恶劣、设施过时、使用率偏低及人流稀少”等城市病标签。海防道临时街市于2018年11月底,被迫开始了“现代化”改造,工期预计约14个月。

海防道临时街市的外场。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拍摄。

都市发展下的拆迁:40年的“临时”岁月

据史资记载,为鼓励居民在战后自力更生,港英政府在现在的北京道一号的空地上兴建了尖沙咀街市。当时的尖沙咀一片荒凉,只有工人在码头附近的九龙仓工作。于是,九龙首个西式双层街市于1911年建成,为了方便九龙仓工人用膳,港英政府于1945年在其前后加建了拍档,于是这里成了尖沙咀片区最热闹的地方。

然而过了将近30年,港英政府有意发展该地区,将此块土地置换发展为高强度开发的地产项目,便迁移街市内外的摊贩至海防道,并改名为海防道临时街市。设立临时街市的原意是,街市商户搬至新地方经营之前,以临时划拨的用地和隔年续租的形式租借,这里成为他们临时的经营场所,政府有权随时收回街市。

曾经的尖沙咀街市,图片来源:Richard Wong HK Photo Collection

然而,海防道街市却以“临时”之名,屹立了足足40年。1978年至今,海防道临时街市见证了尖沙咀的浮浮沉沉。海防道上的商铺进行了数轮更替,从1980年代主打的摄影器材、钟表、珠宝以及皮具等小店,到1990年代末遍地开花的便利店和化妆品店,直至近几年的大型珠宝首饰、化妆品等品牌连锁店,以多个店铺连租打通的形式雄霸街头巷尾。

临时的状态稳固了街市的发展。尽管尖沙咀成为名店林立的购物区,同时街市内人流稀疏,出租率只有66%,但这里以尖沙咀最便宜的租金——平均月租金为每平方米316港元,保住了美味弹牙的德发牛丸、用瓦煲煲奶茶的茶档合香园、驰名秘制猪扒的华香园…… 让这些本地档贩得以不被高昂的租金吞没,为顾客呈上物美价廉的港式风味。

闹城桥底下的遗市:多元的平民“喘息地”

闹城遗市

“天桥底”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负面的边界空间,隔断了与周边场所互动的可能性。在一般的地产开发中,天桥通常会局限发展面积和空间布局。但恰恰是路旁的天桥守住了这块闹市中的喘息地,使其至今仍占据在尖沙咀市值约五十亿元的黄金地段。

如果说,购物天堂广东道和环境舒适的海港城,是香港光鲜亮丽的外衣,构成了尖沙咀的都市印象,那么相隔20米的海防道临时街市则是贴身内衬,以其不起眼的存在,集合了花店、士多(Store,指杂货店)、书报刊亭、新鲜蔬果等店铺,以及全港最集中的清真生肉店铺,“镬气”十足的熟食中心,甚至隐藏了一座百年历史的福德古庙。

临时街市虽然有清晰的格局,可若要进入其中的熟食市场,首先要找到海防道垃圾站旁的入口,穿过鲜艳芬芳的花店,一直往内走;再经过几家水果摊档及士多,才会发现熟食市场那不起眼的入口。

在连续性的流线空间里,虽然视觉上有秩序的差别,但是清真羊肉的气息,熟食市场里的点单声,以及阵阵的烧香味,使得不同的感官体验杂糅在一起,创造着多元的活力氛围。

海防道临时街市平面图

临时街市里的熟食市场只有367平方米,却集合了20家档位。布局上,各自店铺以方格网切分,每家都有固定却不均分的桌椅。然而,档家没有去刻意圈划自家区域,反而以相似的台凳紧邻布置,模糊了边界,相互融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德发牛肉和合香园虽独自经营,但彼此合作,共享互利。坐在合香园可以品尝到德发牛丸,反之坐在德发的桌椅上,亦可享受到合香园的奶茶。

空间上的互助共享,扩大了店铺的面积,容纳了更多客人;在经营品牌上的强强联合,可以专注于自家的招牌菜式,不必为提供的选择不足而“盲目”全能。这种混合布局、独一无二的协作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布局规则和局限的空间环境,展示了自发生长的公共性和个体联合的共享性。

座无虚席熟食市场

重建后能否重见:独属的“港味”,特有的“镬气

海防道临时街市不仅是一个服务于周边邻里的市场,也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凝聚了宗教信仰、本土记忆与游览观光等社会价值,以其独有的魅力展示“港味”的意涵。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人们群聚的最大需求是饮食,而街市在香港的饮食版图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海防道临时街市虽然只有三家肉档,却是全港最集中的清真肉类市场,是不少穆斯林家庭每周必到之处,与周边的九龙清真寺、重庆大厦和美丽都大厦构成了本地穆斯林的一个生活圈。

周边的街坊、销售和白领一族,平日也喜欢在熟食市场解决一日三餐,除了物美价廉,还看中了这里的“市井气”,兼备色、香、味、口感和温度,大致就是香港人口中的“镬气”。对游客而言,这里是享受香港本土特色美食,寻找TVB中香港印象的集中观光地之一。

镬气十足的港式风味

在临时街市经营的档主们,大多已在此二十年以上。而广合隆水果店这样的档主更是从街市刚迁至此时,便扎根下来。由于熟食中心的牌照是世袭制,若下一代不继承生意,就要将牌照交还给政府,所以已有第三代负责人在经营祖辈遗留下来的排档。

街市这个空间里,不仅有可见的买卖经济功能,更包含了属于档主们的个人,甚至家族故事,彰显出草根民众的活力。

40年的最后一夜,海防道临时街市熟食市场的清拆重建

街市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看似无序混沌的空间中,演绎着社会百态,诠释着各自的生活方式。

近期,海防道临时街市里的熟食市场已开始清拆重建。如今美味不在,桌凳散乱,很多人认为是时候告别了,也有很多店主将暂时以其他方式维生。可是对街市本身来讲,14个月是一个逗号,而非句号。

作为香港居民,我期待着海防道街市的重生之时,不是提供“千篇一律”的珍珠奶茶、炸鸡排,而是能风味依旧,能延续特有的“镬气”,独属的“港味”。

(作者系在香港工作的城市设计师)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