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就困,原因不只是吃太饱!还可能是4个疾病信号

2024-06-16 16:38
辽宁

有句老话说得好,“春困秋乏”,但你知道吗?还有一种困倦能穿越四季,那就是我们常说的“食困”。是不是经常感觉饭前精神抖擞,打算饭后散散步,但一吃完饭就困得不行,只想立马倒头就睡?

你可能会想,这“吃饱犯困”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呢?其实,这还真不能全怪你!背后的原因,其实是身体里的几种激素在“搞鬼”。

“吃饱后犯困”,其实还有一个专业的说法——“food coma”,也就是“食物昏迷”。听起来有点有趣,不是吗?一吃饱,身体就仿佛进入了“休眠模式”,只想躺下来休息。

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这种“食物昏迷”背后的三个“元凶”

1、胆囊收缩素

当我们吃饭时,小肠会分泌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这种激素就像是身体发出的“饱足信号”,它会告诉大脑:“我已经吃饱了,可以开始休息了。”因此,我们会产生困倦感。特别是吃了高脂肪的食物后,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会更多,困意也就更浓。

2、食欲素

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参与调节我们的进食、睡眠和自主神经功能等。当我们进食后,血糖水平会升高,而食欲素的含量则会降低。这时,我们就会感到困倦。

3、胰岛素

血糖升高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而胰岛素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它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帮助色氨酸进入大脑。色氨酸在大脑里会变成5-羟色胺,进一步形成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困倦的激素,所以当我们吃完饭后,胰岛素的“努力”就会让我们感到困倦。

综上所述,吃完饭后感到困倦并不是因为我们太懒,而是这些激素在“捣鬼”。所以,下次当你感到“食困”时,不妨告诉自己:“这是身体在告诉我,我已经吃饱了,可以休息了。”

关于“脑供血不足”导致食困的说法,是真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根据研究,进食时颈动脉的血流量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表明大脑并未因进食而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然而,同样是饭后,为何有人神采奕奕,而有人却困意浓浓呢?这种差异或许与个人的进食习惯密切相关。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大量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条和馒头等。这些食物具有高血糖生成指数(GI),意味着它们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为了调节血糖,胰岛素会大量分泌,导致血液中5-羟色氨酸浓度上升,进而增加褪黑素的分泌,使人感到困倦。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食物。这类食物会给肠道和肝脏带来压力,促进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以助消化。当胆囊收缩素水平升高时,困意也随之而来。此外,研究还表明,摄入大量脂肪会降低人的警觉性。

因此,在面临重要事务之前,建议尽量避免食用炸鸡等油腻食物,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摆脱“食困”

几个小妙招或许能帮到你

1、控制饭量,让饮食更均衡

不要贪多嚼不烂,吃到八分饱就好。在选食物时,试着用粗粮、豆类和薯类替代部分精细的谷物(差不多占主食的三分之一)。再多吃点绿叶蔬菜和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别忘了也要来点鱼、禽、蛋和瘦肉,这样营养就更全面了。

2、少吃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比如泡面、披萨、炸鸡、啤酒、蛋糕、甜点和含糖饮料这些,它们会让你的胆囊收缩素和胰岛素分泌过多,从而更容易犯困。

3、运动也是个好办法

吃完饭别急着回屋,出去散散步,或者等半小时后做些低强度的运动,比如深蹲、骑行或靠墙静蹲,让身体活跃起来。

4、适当喝点功能饮品也能提神醒脑

比如早上和中午之间,来杯咖啡或绿茶,它们能帮你赶走瞌睡,保持大脑清醒,而且还不太会影响你晚上的睡眠。

最后,如果实在太困了,也别硬撑。条件允许的话,就小睡一会儿吧。20到30分钟的午睡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四种病症,或许正是你“饭后困倦”的根源

1.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分泌不足往往导致饭后血糖水平难以控制,因此相较于常人,他们更容易在餐后感到困倦和嗜睡。

2. 低血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餐后低血压,除了导致饭后困倦外,还可能伴随头晕、虚弱、嗜睡等症状。

3.甲状腺功能减退

当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时,患者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以及频繁犯困的现象。

4.心脏疾病

当心脏疾病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时,大脑会因缺氧而降低神经系统的活跃性,进而引发持续的困倦感。如果你频繁感到困倦,也可能是心脏收缩功能出现问题的信号。

综上所述,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感到过度困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建议你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接受针对性治疗。让我们在需要清醒时保持警觉,在需要休息时享受甜美的睡眠!

原标题:《吃完饭就困,原因不只是吃太饱!还可能是4个疾病信号》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