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同学少年》:当上海初中生跨过鸭绿江成为文艺兵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4-06-04 08:36
来源:澎湃新闻

1950年代初,上海比乐中学的几位初中生背上行囊,离开各自的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才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他们就坐着闷罐车来到东北,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成为了一名文艺兵。当年,“上海一个中学来了五个学生”,成为一段轰动上海的历史往事。

70多年过去,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之年,但他们一生的记忆,都不曾离开那段岁月。2022年,其中一位“少年”的女儿李菁把父辈们的这段历史,用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抗美援朝文艺老兵的记忆碎片”,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群人和他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日前,根据这一史实而创作原创舞台剧《同学少年》正式建组。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黄浦文化旅游集团联合出品,也是一次校企联动的创新举措。6月2日在上海大世界中国盒子剧场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开学季9月6日至10日开启首轮演出。

舞台剧《同学少年》剧组合影

“从雁荡路80号走到淡水路,也就是今天的新天地,再来到大世界,这一两公里的距离,其实也就是一个citywalk的路程,但对很多人,尤其我们这个剧中的人来说,他们走了整整一生。他们都是从小生活生长在黄浦区,但却不约而同去往了异国他乡的战场,最后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这片土地。”作为发掘了这部剧题材的纪实文学作者,李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一直在电视台工作,她介绍说,剧中人物原型复员后大都参与了上海的文化工作,很多都与上戏紧密相连,“由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将这段往事搬上舞台,更有特殊的意义”。

剧中原型人物当年参加的二十军文工团大合影

该剧编剧钱珏是上戏戏文系的老师,同样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说,自己在刚读到这个纪实文本时,突然找到了抗美援朝这一题材和自己的连接。“这个故事里的少年都是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也是一个初中生的母亲,在写他们的故事时,我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而当他们来到战场,用的正是‘文艺’这个武器,而作为一个在上戏工作了25年的老师,我也始终深信文艺的力量。”

导演马俊丰也是上戏老师,此前已经导演了《繁花》、《前哨》等众多和上海相关的舞台作品,他说,“在我这里可以说有一个上海‘小宇宙’,从1920、1930年代的上海,再到1980、1990年代直至当代,我的这些舞台剧作品几乎都有涉及。而这一次的《同学少年》,让我们回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让我们能够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少年们的勇气与豪情打动人心,这是一个有上海特色的故事,也是上海精神的一种体现。”

导演马俊丰

据介绍,此次的舞台剧将以几名豆蔻年华自愿赴朝的青年在血与火中的淬炼和成长为核心,突出“家”与“情”,在描摹战场一线的同时,捕捉上海弄堂里亲人的牵挂,通过时空的灵活处理书写大时代下的烟火气,彰显温暖基调与家国担当的共振。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