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上海︱奉贤老城厢:空余图牒在,不复启佳城

方毓琦(上海师范大学)
2019-01-08 15:05
来源:澎湃新闻

南桥,别称南梁,是奉贤的主城区,位于黄浦江南岸、杭州湾北岸。历代官修方志都将其作为“奉邑首镇”,民间也常有俗语赞道“浦南首镇算南桥”,可见此镇规模向来宏大。雍正间,奉贤立县,县治选在奉城。但因城内实在破败不堪,不得已之下,立县最初几年的县治都寄居在南桥,是为“寄治”。两百年一轮回,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再次迁来,南桥正式成为奉贤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图1 民国29年(1940年)南桥镇市略图(图源:1987版《南桥镇志》)

小镇的名字来源于镇里的同名桥梁,桥位于镇南书院港,60年代被拆除。但清代以来,多将横泾港上的横泾桥(图1之H)称为南桥,书院港上的南桥改称小南桥。坐船由北来此,见到的第一座桥便是“南桥”,穿过桥就算入到镇里,这大概就是改称的原因吧。横泾桥史籍未载初建年代,只知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太平军战乱。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载:“同治元年秋,巡检司王模、里人汪淇架木通道,六年春,重修石级。”今改筑成水泥桥,在新建中路上。

桥下的横泾,又叫横沥塘、紫冈,是奉贤的南北干河;旁边的南桥塘则是东西向的主要河道。两条干流在“南桥”交汇,形成的十字形河道,支撑着南桥对内对外的水路交通。南桥镇也沿着横泾、南桥塘发展,在横泾西畔形成了东西街、南北街交汇的十字街格局。今日南桥塘的西段已被填平筑房,东段还存400余米,通入古华园。

图2 1984年南桥镇现状图(图源:1987版《南桥镇志》)

按乾隆《奉贤县志》的说法,小镇当时“轮广有街,长亘三里,家慕章缝,户多饶裕”,已是座繁荣市镇。据1978年的《奉贤县志》,建国前镇区范围“东至公大昌轧米厂(今奉苑新村),西至沪杭公路(今南桥路),南至文游书院(今育秀一区),北过佛阁月城至弹琴桥(今浦东运河)”(即图1所示范围)。该志编纂时,镇区又进一步扩大到“东至斛子楼港(今新横泾港),西及贝港,南陲江海中学(今教苑新村),北达南桥变电站(今奉工综合经济园区),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公里”,不过那时街上建成区仍然以一层平房为主。

图3 人民南路旧貌(图源:《奉贤县图照志》)

时光流转,随着街区的不断翻新建设,过去的南桥往往徒留地名而不见其影。比如曾作为南桥标志之一的明行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宋人居简的《华亭明行院》中就曾传唱道:“三女冈边寺,楼台旧郁峨。”到清代,仍还有人作诗歌咏。而如今却只能从“大寺路”这一地名中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自小长于此的我而言,记忆里的南桥更早已焕然一新。穿梭在常走的街区里,或许只有流传不息的“三女冈”传说,又或是隐藏在不起眼角落里的老旧小桥,也或者是那萦绕舌尖的腐乳味道,还能唤起残留的南桥过往。

位于旧镇东侧的古华园是南桥最大的公园,仿古风格的园林。入口处的照壁上,有前上海副市长宋日昌所题的“古华园”三字,意为“古之华亭”,取奉贤自华亭分治的历史。园西北角有座三女祠,跟人们诉说着这镇上最古老的故事。相传在吴越争霸时,吴王败北,携三个女儿逃至此地。他见大势已去,为免女儿被俘受辱,便将三女活葬,葬女之地后来就逐渐有了“三女冈”一名。

图4 古华园三女祠(三女祠内放置了多组蜡像来讲述“吴王葬三女”的故事)

“吴王葬三女”是三女冈诸多得名缘由中,时间最早的一说,流传也最为广泛。南宋《绍熙云间志》中就已有梅尧臣、王安石等大家以此为题的诗作。除此之外,三女冈的得名尚有其他两说。乾隆《奉贤县志》称“《枢要》云葬妃于此”,认为是吴王妃墓。清人屠元淳《昭代旧闻》则记载为吴公陆逊第三女王夫人之墓。

图5 三女冈老照片(资料来源:奉贤博物馆)

旧传冈上有一小庙,名土山庙,六七十年代在其周边陆续发现过一批宋代于姓家族墓葬,但三女冈本身并未发掘,未明年代。冈身今已不存,冈址今在通惠开利公司厂内,并非三女祠所在。

古华园里还有一座石拱桥,粗看似乎与园内其他桥梁无异,但它的名声却早已在当地家喻户晓,号为“南塘第一桥”。石拱桥初名乐善桥,原在镇东的公大昌门前,跨南桥塘,初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的,1984年移建公园内,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6 南塘第一桥(现代新筑的石栏上,还刻有“一九八四年十月迁进公园”的字样)

江南多桥,说起古桥,以桥为名的南桥更是不遑多让。镇上余庆桥(图1之C)和积善桥就是不得不说的两座桥。《周易》“坤卦”有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南一北的两座桥,寄托着时人对生活的期许。

余庆桥,据乾隆《奉贤县志》载为“元至正中何均建”,位于十字街的中点,跨南桥塘。1974年发现有《南桥余庆桥碑》,记述了此桥在明万历年间,由徽州休宁商人项志夫妻捐钱修葺的过程,与方志记载吻合。咸丰时桥毁于太平军乱,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桥梁上“民国十七年十月一日修”的刻文则是该桥的最后翻修时间。建国后,因道路修筑将这座极有历史价值的桥埋在了路面下,着实可惜了。

图7 积善桥(南石桥)

积善桥是南桥留存不多的古桥中,唯一一座仍被使用的。这座石拱桥建于元至正间,位于余庆桥南侧的横泾上。坑坑洼洼的宽大条石构成了古桥的桥阶,桥栏则是今人新筑。南北桥额上都清晰地刻着它的俗名——“南石桥”,两侧桥联上的文字却已斑驳不清了。而在清代,文人陆鼎还为它作了《积善桥碑记》,碑文被刻在古桥东侧的石壁上,向往来行人诉说它的历史。而今石碑虽已不在,但石桥依然肩负着它六百余年不变的使命。

沿着旧时的东西街,也就是今日的新建中路,一路向西走过原来余庆桥的位置,往西走不远就能见到沈家花园和卜罗德祠。要说南桥具有历史的建筑,现在怕就只有这两幢了。两幢建筑原隔南桥塘相望,相距不过百米。如今沈家花园的入口在解放中路,卜罗德祠则隐匿在新建中路的商铺间。

图8 沈家花园

沈家花园是南桥镇东庙泾人沈梦莲(1874-1940)的私家别墅。自幼丧母寄居舅父家的沈梦莲,最初以撑船为业。他的传奇人生始于南桥帮,被收伏后担任浙西盐捕营水营哨官,后又自法租界探长升至江苏省毒品查缉所所长。曾与杜月笙创办浦东同乡会的他,还在闵行办过孤儿院,在南桥设过轧花厂、筹建了奉贤公共场所,生平事迹被收录于民国《奉贤县志稿·人物》。沈家花园是他功成名就后建造的寓所。

抗日战争时期,沈家花园为日军据点。建国后,县委、县政府曾迁至沈家花园,今为奉贤区人大,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家花园的三层小楼和花园还较好地保持着民国风情,花园正中尚有百年树龄的广玉兰一株。

卜罗德祠,即南桥天主堂。建于同治年间,原是为祭祀在当时南桥之役中殉难的法国军官卜罗德而建的祠堂。后因卜罗德是天主教徒,改为天主教堂。抗战时期,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曾设于此。现今仍作为教众聚会礼拜的场所使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9 南桥天主堂(左)与1862年Najow地图(右)(在1862年的南桥之役中,太平军驻守南桥土城,清军联合英法军队进攻土城,右图即为当时英军攻打时所绘制的形势图。地图左侧为北,原图藏英国国家档案馆)

卜罗德祠东两百米,是创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的中华老字号鼎丰。鼎丰的腐乳是南桥人,乃至奉贤人生活中的必备品,其中深红色的进京腐乳,较一般腐乳多了一股甜甜的酱香味,更是早餐佐粥的最佳搭配。腐乳吃完后,剩下的酱汁最适合用来炖煮红烧肉。这么做出来的红烧肉,又叫腐乳肉,肉质肥而不腻,酱汁呈枚红色,色香味俱全。

图10 鼎丰酱园旧址(今为上海鼎丰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所在,旁边有鼎丰产品的直供商店,走近便是一股酱香)

高楼总在不经意间拔地而起,夕阳下的天际线早与记忆中的相去甚远。南桥与它过往的联系已越来越少了,仿佛真要应了唐询《三女冈》里的那句,“空余图牒在,不复启佳城”。所以,待到哪日心血来潮,不妨上南桥的街头走一走吧。

念一念老歌谣《南桥花名》,找一找南桥变化的痕迹。

“六月荷花水上飘,莲峰院造啦镇东梢,环龙石桥造啦院前面,十四块石级步步高,韩佩金知县来题词,桥两边刻上南塘第一桥。”

“七月凤仙红喷喷,山珍海味算瑞德兴,鼎丰酱油销路广,玫瑰乳腐进北京;绫罗绸缎瑞大卖,人和堂药店有名声。”

“八月木樨象黄金,南石桥河西陈家算老乡绅,陈廷庆三任主考能有几人?厅上‘回避’、‘肃静’马牌两边分,松江知府来打听,敬重先生头要紧。”

……

“十月节气是芙蓉,千年古刹明行寺在镇街东,寺内三十二棵梅花一株一形能好看,寺前香花桥南北道路通,隔河照墙麒麟画,后殿上悬起青铜钟。”

……

“十二月腊梅花开直到梢,西三官堂造啦西市梢,陈举人旗杆相对轿行头,月城洞相对余庆桥,镇北有座三女冈,南桥镇以桥得名到今朝。”

去看一看直到今朝,歌谣里的南桥老故事又还能引发你多少的共鸣呢?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