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瞿塘峡古栈道:十元人民币上的地标你知道吗?
瞿塘峡为三峡之首,水路从奉节古城至巫山县城,不过38公里,却险滩密布,航道最窄时,江面仅有50余米宽。也因如此,瞿塘峡自古就是巴蜀咽喉,多个朝代都曾设铁链锁江,扼夔 (kuí) 门以扼长江航道(十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即是瞿塘峡起点,可远眺峡谷之险窄)。
锁江不仅是军事布防之举,也有商税关卡之用。封江时期,峡民们依靠沿江步道往来。大山深峡,道路险峻,峡江地区的绝壁之上曾经存有多段古道,瞿塘峡古栈道便是其中典型。
虽被称作栈道,瞿塘峡支木为梁的栈道工程却并不多,它除了方便行人通行,更有为行船拉纤的重要功用。1898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 ( Isabella Bird ) 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入川藏地区,行至三峡的急流险滩,多段都得靠船工和纤夫拉船方能逆流而上。
瞿塘峡栈道一般指从白帝城至大溪口的古道,此段的人文古迹最为密集。而广义上的古道从奉节古城通至巫山县城,沿长江北岸,自西向东连通多个村镇。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制图说明:古道路径、分段、河流名称及古迹位置依据《三峡古栈道》一书滟滪回澜与鱼复浦
滟滪石,也称滟滪堆,位于瞿塘峡上口,曾是江心巨大的礁石,江水被这块巨石分为两股急流,船至此处,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滟滪石高40米,在江水上涨时则淹没不见,历代被视作行船的水文标志。船工中流行的歌谣曰:
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唐宋以来,以诗文记滟滪石者众多,如李白《长干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刘禹锡《竹枝词》:“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催。”苏轼留有《滟滪堆赋》,陆游《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里都记载过它,范还有诗曰:“不知滟滪在船底,但觉瞿塘平如镜”,便是以滟滪石写长江水位。
1958年3月29日清晨,毛泽东乘“江峡”号轮船从重庆启航东下(“江峡”号后于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号)。据《人民日报》报道,随行的地方领导及船长向其介绍滟滪堆及航运安全后,毛泽东说:“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第二年冬天,交通部门整治川江航道,“波浪不能摧”的滟滪石在七吨炸药下灰飞烟灭。
未解之谜:孟良梯栈道
入瞿塘峡后约1公里处的长江南岸,存有著名的孟良梯栈道遗址,其用途并无定论。栈道几乎仅存栈孔,呈“之”字形向绝壁上方延伸,但未及崖顶即中断,崖顶为古杨口城遗址。《奉节县志》曾收有明代诗作《瞿塘峡》,其中“忆昔英雄割据日,插木为梯上绝壁”,写的便是孟良梯栈道。
孟良梯栈道是瞿塘峡栈道中为数不多的木栈道,而这样的攀援栈道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现。茅以升、唐寰澄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曾把木栈道归类,其中一类为“蹑杙 (yì) ”:“杙”即小木桩,行人各带四块短木,插拔石壁杙孔攀援而过,构造十分相似。图片来源:《中国古桥技术史》距孟良梯栈道不远处的绝壁上有摩崖石刻群,也称“粉壁墙”,曾留有南宋至民国的多幅碑刻。“七·七”事变之前,驻扎奉节的孙元良在此题字“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抗日期间,著名将领冯玉祥在此留下“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八字题刻。南宋时期的《皇宋中兴圣德颂》、民国时期的《夔门铭》题刻后被博物馆收藏,所有石刻于2002年被复刻到下游峡壁。除此之外,草堂河入长江口的西岸、瞿塘峡口的长江南岸临江石洞(碑子洞)留有南宋的锁江题刻,瞿塘峡中部也有摩崖石刻留存。
工程浩大的槽道
古代栈道主要是在石壁上凿孔安桩,典型的木构栈道在绝壁上支木为梁,有平梁式、平梁斜撑式、平梁立柱式等。瞿塘峡栈道虽沿江而造,大多却采用石砭道或槽道的手法,工程艰巨浩大。
槽道和砭道的承重能力高于木栈道,也不易腐朽,在有条件的地方,木栈道后期往往被改为石道,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瞿塘峡古道的险要之处基本为石道,高度在洪水线之上,既能抵御一般洪水,保证峡区交通,同时也不会因为太高而影响纤夫拉纤引船。
瞿塘峡古道上的石板岬、风箱峡、柜子崖多处都开凿为槽道。石板岬槽道下临大江,上下皆为绝壁,一般高于长江枯水期水面45米。石壁上有人工开凿的孔洞痕迹,也有炸药炸痕,两者不是同一时代,可见后代炸开的槽道可能利用了前人开辟的道路基础。风箱峡区域有溶洞地貌,留有春秋至汉代的遗存悬棺,是悬棺密集区。三峡一带自古是多民族混居区,葬俗丰富。悬棺不只在风箱峡区域被发现,在巫峡、西陵峡段多处都有留存,但大部分因自然条件影响或后人盗墓有所损失。
大坝蓄水之前,考古工作者调查瞿塘峡古道时,认为这条道路至少在汉代就已开辟,历朝历代有过不同程度的修整扩建。后期,随着机械动力船只的出现,已经不需要拉纤,大多纤夫改行,瞿塘峡古道才丧失了纤道功用。长江三峡曾经分布有多条古道,如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古道上都有绝壁之上开凿的槽道。沿江峡谷还存有桥梁、砭道、垒石道,先民文化遗迹丰富。如今,距离大坝蓄水已过十五载,库区大量文物虽被迁徙或保存至博物馆,但淹没于水下的古道、古城之珍贵,每每回望依然惹人叹息。
参考资料:
- 《三峡古栈道》,文物出版社;
- 《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出版社;
- 《跨越长江流域》,电子版:https://shuge.org/ebook/the-yangtze-valley-and-beyond/;
- “梦回三峡”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557802_6_1.html
- “1958年:毛泽东三峡行”,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563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