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品牌要做长红品牌,不能“新而不锐” | 教授洞察

2024-05-26 18:35
上海

原创 复旦管院 复旦管院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见证,承载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

强大的品牌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消费文化和情感的体现。

近些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举措护航中国品牌发展。品牌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品牌应如何构建差异化,把握消费需求?

市场营销学系主任金立印教授近日接受新华网专访,探讨中国企业应如何借助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立印

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消费行为与营销战略

Q

品牌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见证,伴随着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消费者对品牌有选择权,这就倒逼企业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迎合消费者。从这一角度来讲,品牌实际上是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质量供给程度。

另一方面,更多品牌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从这个角度,我认为中国品牌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Q

中国企业应如何借助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中有两个能创造更高附加值的环节,一是前端研发环节,二是后端面对市场的品牌营销环节。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在研发端占据优势,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供给壁垒;品牌更多是在市场需求端,通过影响用户的心智,在用户心智端建立壁垒,这也就是为什么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其在市场中是有竞争力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一是原始科技的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在市场端,通过品牌创新,建立受更多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借助品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提高创造更多附加值的能力。

此外,企业通过品牌建设还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Q

从当下看,中国企业“出海”、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成为全球知名品牌,还有哪些亟需破解的痛点、难点问题?

很多中国企业在探索“出海”,走向国际市场,我认为中国品牌要“走出去”有三步要走,第一步是“走出去”,第二步是“走进去”,第三步是“走上去”。

中国的品牌要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首先要对国际市场当中的消费者,建立四个“共”,首先要共识,第二是共情,第三是共鸣,最后才是共振。

所谓共识,我们的品牌理念要与国际市场消费者在理念上要有所共识;我们要与国外市场中的消费者有共情的能力,品牌与当地消费者要建立共情;基于共识、共情,才能与当地消费者产生共鸣,最后才能与当地消费市场形成共振,帮助中国品牌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

要打造这四个“共”,对中国品牌而言面临很大挑战,我认为最大挑战则是人才和团队。

纵观国际知名品牌开拓中国市场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品牌往往配备了与之相关的战略咨询公司、品牌创意公司等,与品牌同步进入中国市场,共同开拓。

所以,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要“走出去”“走上去”,也不能只有一条船,需要一个“舰队”,“舰队”中需要既懂中国文化、中国企业的人才和团队,同时也需要能够理解国际市场、理解海外消费者、理解海外市场中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文化。

此外,中国企业“出海”前,还需要对当地的政策制度、环境将给品牌带来的影响做好研判和应对准备。

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如何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国企业的文化价值观,能够在减少冲突、减少对立的情况下,让国际市场的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对于地缘政治所带来的环境变化的研判和应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专访由新华网于2024年5月12日报道

来源 | 新华网

原标题:《“网红”品牌要做长红品牌,不能“新而不锐” | 教授洞察》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