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冀事】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
1936年,邀高尚红(北平青年会负责人)看斯诺访问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夏天到天津《大公报》求职,与范长江相识。11月8日,在北平写成《宛平之行》采访记。11月23~28日,到河北唐山、昌黎等地采访冀东伪政府辖区,写成《冀东一瞥》。12月4日,离开北平到绥远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绥远抗战采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通讯。
从1936年到1937年,是方大曾采访报道与摄影创作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作为《生活星期刊》《世界知识》等著名报刊的特约记者,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与照片。如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曾刊载他所写的《张垣一瞥》《从张垣到大同》《晋北煤业现状》等通讯;上海《申报》每周增刊登载他所写的《绥远的鸦片问题》《冀东视察记》《集宁见闻记》《四子王府见闻记》等通讯。这些通讯报道都写得文笔流畅、观察深刻,又配以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深受读者欢迎。1937年5月,《良友》画报曾刊登署名小方的摄影作品,揭露日本人在华北地区的走私活动;1937年6月,《国民》周刊也曾刊登一组方大曾拍摄的照片,内容涉及辛亥滦州烈士纪念塔落成、日本在平津大量招募华工以及东北流亡学生活动等。
方大曾的好友、诗人方殷回忆说:“1936年年底,我由阳翰笙介绍,在南京《金陵日报》挂了一个‘特约记者’的名,又到了北平。这时,方德曾已成了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
方大曾图文报道《卢沟桥事件》刊载在《良友杂志》1937年7月号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拍摄,7月23日由北平寄出反映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1937年7月28日,在保定与范长江、陆诒、宋致泉相遇,在范长江的举荐下,他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奔赴华北战场,报道抗日前线的最新战况,成为抗战初期为数不多的几位活跃于华北最前线的战地记者。1937年8月,由平汉线转至山西,在同浦铁路沿线进行采访。同一时期的战地记者陆诒后来回忆:“1937年8月底,范长江来到危急的大同,召开了一次战地记者会。参加会的有来自华北各战场的《大公报》记者孟秋江、邱溪映、方大曾。”这一段时间,方大曾陆续发表战地通讯《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由保定向北去》《从娘子关出雁门关》《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等。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发表在9月30日《大公报》上。在这之后,方大曾就再也没有了音讯,消逝在了战火硝烟之中。
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记录片导演冯雪松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用了16年时间寻找方大曾,拍摄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并出版同名书籍。2014年出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在保定市方志馆建成了方大曾纪念室,开展了方大曾校园行、战场寻踪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使方大曾重新为人们所认识。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表示:“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方大曾留下的837张珍贵的底片,由其亲属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大曾纪念室于2015年7月7日落成,以图片和实物等形式,介绍方大曾的生平和事迹,展出方大曾的作品,寻找方大曾的历程,纪念方大曾的活动等,陈列着方大曾唯一的存世物品旅行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创作捐赠的方大曾铜像等。纪念室已不仅是纪念方大曾的场所,也成为一处弘扬民族精神的场所,一条联络港澳台和海外同胞感情的纽带,一座跨越历史时空的桥梁。
2015年7月7日,在方大曾纪念室落成仪式上,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右一)、保定市副市长张丽涛(左一)、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冯雪松(右二)、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进柱(左二)共同为方大曾铜像揭幕 方大曾战地影像——绥远前方2015年6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等着我 - 方大曾专辑》演播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