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搓精度“碾压”机器,这届大国工匠够极限!
子弹在空中几百米的运行误差
与枪管中1微米的变形息息相关
兵器工业集团的量具钳工张伟
苦练34年
为20式枪族“立规矩”
他加工的每一件量具
公差都控制在1微米以内
相控阵天线
是战机名副其实的“瞳孔”
中国电科第十研究所李颖凡
尝试上百次试验后
成为目前该领域唯一一位
能够纯手工焊接战机“瞳孔”的技师
大国重器的精度
由一个个0.01微米铸成
为了打造航天超级精度
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特级技师叶辉
磨掉自己的指纹
他研磨的钽片
表面粗糙度达到5纳米级别
只有特殊仪器才能检测
芯轴被喻为“坦克之眼”
是15式轻坦打得准的核心部件
为了0.01毫米的精度
兵器工业集团江麓集团
车辆电器技能攻关组组长高级铣工唐银波
打破常规、带头攻关
用双手擦亮“坦克之眼”
……
在近期热播的融媒体节目《能工巧匠》中
中央企业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们
展示了不断挑战极限
用一双巧手为国铸剑的故事
小新带你一起来看!
↓↓↓
0.001毫米以内,他给20式枪族“立规矩”
20式枪族
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轻武器谱系
子弹在空中几百米的运行误差
与枪管中1微米的变形
息息相关
张伟加工的部件
是20式枪族的枪管
所专用的测量工具
在枪械生产过程中
量具相当于尺子
是为工件“立规矩”的
据了解
量具公差要控制在2微米以内
才能保证工件及装配的精度
保证枪打得稳、打得准
1微米
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1/70
这是目前数控机床都难以靠近的精度
虽然量具加工的大部分工序
可以借助机床来完成
但金属表面的精微之处
仍需要钳工亲手打磨
张伟为了缩小那1微米的公差
细心地研压
单凭直线往复的手上力道
他就能感知量具平面尺寸的细微变化
每天经他之手
加工的量具至少上百件
他把每一件的公差
都控制在1微米以内
而张伟的巧
源于34年的勤学苦练
拉油石是新人需要练习的技能
而张伟至今仍然每天
至少抽出10分钟练习拉油石
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手感和稳定度
如今,以张伟为带头人的
“技能大师工作室”
已经打造出一支创意十足的
工匠团队
在他看来
从事这份工作
既有荣誉感,更有紧迫感
“国家的枪械水平在不断提高
20式枪族也在持续升级
以后可能还会有30式、50式
新型枪械必然带来更高的标准
我们的量具也得跟上来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工艺新技术
才能确保把最好的武器
交到战士们的手里”
为战机造“瞳孔”,她成为“全国唯一”
为战机打造“瞳孔”有多难?
看她操作
网友隔着屏幕都表示:
“紧张得不敢大声喘气”
相控阵天线能让战机
“看”得更远、更多、更快、更精
是战机名副其实的“瞳孔”
1毫米
是某尖端装备相控阵天线的
最小通道间距
也是天线焊接的最大间距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研究所李颖凡
她的工作就是焊接曲面共形天线
为战机打造“瞳孔”
考虑到飞机的气动性和隐身性能
现在的相控阵天线
已从最初的平面向曲面发展
而它的焊接是一个大难题
几年前
全国都还没有找到
能焊接这款天线的人
那时,李颖凡接过了重任
李颖凡最初尝试给阵面刷焊膏
结果发现堵孔严重
她不断尝试新的焊接方法
在短短8天时间里
她尝试了3种焊接方式
上百次焊接试验
终于将设计图纸变成现实
100%实现了设计性能
李颖凡也成为
目前该领域
唯一能做到纯手工焊接
曲面共形相控阵天线的技师
相控阵天线的曲面底座
类似一张A4纸大小
上面布满数千个圆孔
相当于“眼眶”
一张平面的天线阵面
上面布满同样数量的小圆孔
相当于“眼珠”
李颖凡的工作如同“画龙点睛”
她要用焊锡
把平面整体焊接到曲面底座上
小圆孔一个个精准地
对接到大圆孔内
圆心偏差不能超过50微米
小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留给李颖凡的焊接间距
最大只有1毫米
最小只有0.5毫米
在不同曲率位置
焊锡温度和用量都不一样
每一次用量都需要精心计算
而焊锡加热后变成灵动的液态
稍有不慎便会流散
曲面更是增加了焊锡流动的不确定性
每焊完一个点位
李颖凡都要通过显微镜
观察焊锡的用量是否得当
在异常安静的工作间
李颖凡平静而放松
只见她巧手翻飞
熟练地涂、抹、点焊、检查……
焊接完成
几千个阵元无一堵孔
工作23年
李颖凡被很多年轻人称为“师父”
她解决了20多项
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
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李颖凡却从未把这些放在心上
她说:
“我们现在缺的是会创新的工匠
除了技能操作本身以外
还要去钻研摸索
工艺操作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我们是做大国重器的
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它做好”
手搓大国重器,他打造出航天超级精度
研磨
就是利用金属间的摩擦作用
进行手工精密加工
能把误差减小到微米级
甚至纳米级
被称为钳工中的最高精度
为了打造航天超级精度
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特级技师叶辉
已经揣摩了20多年
1997年
技校毕业后的叶辉
被分配到699厂研磨组
5年学徒生活
每天面壁练习研磨基本功“推拿手”
也就是一推一拉的力道和巧劲儿
乏味枯燥的过程
叶辉坚持了下来
没想到他刚刚出徒
意外就发生了
叶辉的右手手掌被利器贯穿
3根手指筋断
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动
医生告诉他
今后和研磨工作无缘了
但叶辉选择回到工作台前
把研磨平板当成康复的“理疗机”
如今,叶辉的这双手
除了受伤后留下的疤痕
还有着异于常人的柔软
两块铸铁平板,少许研磨砂
再加上一双巧手
研磨高精度零部件的时候
微米级已不在话下
甚至是头发丝万分之一的纳米级
叶辉都能达到
靠着一手绝技
他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顶级研磨师
用于某尖端装备的钽片
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
厚度仅为一张A4纸的四分之一
研磨表面粗糙度却要达到惊人的纳米级
这种材料如同磁带磁条
越薄越容易卷曲
只要有一个折痕
就报废了
经过长时间观察和尝试
叶辉发现检测数据起伏
可能是手指按压后
指纹印在薄片上导致的
于是
他用砂纸将自己的指纹磨掉
再按住薄片研磨
……
一个多月之后
叶辉的绝活让人叹为观止
他研磨的钽片
表面粗糙度达到5纳米级别
只有特殊仪器才能检测
肉眼看
这件“作品”表面极度光亮平整
甚至能够反射报纸上的文字
叶辉也由此突破了这一类型
超薄材料超精密研磨技术瓶颈
精度远超国外顶尖水平
伴随国家制造水平的快速发展
叶辉的精度极限
也在不断被他自己超越
“标准不能不变
咱现在到10个纳米
机器都测不出来了
你就不干了吗?
还得干,还得练
为了出新的仪器做好准备
往下一个阶段走
咱们航天就是要做世界一流”
突破机床标准,他让中国“陆上猛虎”打得更准
15式轻型坦克
是我国新一代“陆上猛虎”
配装新型105毫米坦克炮
身管更轻、威力更大
打击能力更精准
芯轴
正是15式轻坦打得准的核心部件
被喻为“坦克之眼”
这根芯轴直径10毫米、深120毫米
要求孔底精度误差
必须小于0.02毫米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面对这个新的攻坚任务
先进的数控机床败下阵来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麓集团
车辆电器技能攻关组组长
高级铣工唐银波决定打破常规
将手工和机床两种优势结合起来
寻找突破瓶颈的办法
他先制作了一个精密的砂轮
接下来反复修改图纸
做出了一套精密的手动磨削工具
高速运行的砂轮开始研磨孔底
唐银波精神高度集中
不断调整砂轮转速
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
和孔口几乎看不到的微弱反光
判断底面是否达到研磨标准
终于
经过专业仪器测量
孔底精度达到0.01毫米
超过0.02毫米的工艺标准
也超出大家的预期
随后,唐银波和团队设计出一套
固定的专用工装
为武器装备提供了高精度保障
今年50岁的唐银波
已经与机床相伴了27年
他说铣工的最高追求
就是加工出最精密的零部件
为了0.01毫米的精度
他一直跟自己较劲
练就了一手绝活
用数控技术在鸡蛋上铣圆
同时不破坏其内膜
是唐银波带徒弟经常练习的项目
既检验技术又考验手上功夫
妻子何华说:
“他睡觉的时候讲梦话
都是他铣工专业方面的术语
只要他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他一定会把这个问题解决”
每周两次的手工与数控比赛
是唐银波的必修课
他和数控机床对比成果
精致度难分高下
日复一日的磨削之间
唐银波把自己磨成一把“技术尖刀”
经他之手解决的难题
成百上千
他破解了超薄钛板加工技术等难题
产品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潜艇等领域
中国第一台履带空降战车
现役两栖装甲步兵战车
都是经他之手走向演训场
在唐银波看来
能够把产品质量提升
也相当于打赢了一场战争
“车间是第二战场
能工巧匠越多越好
生产出更精密的武器装备
助力国防事业”
原标题:《手搓精度“碾压”机器,这届大国工匠够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