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加拿大“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首倡者、华裔议员关慧贞

2018-12-13 12:10
北京

编者按:在南京大屠杀81周年祭到来前的11月28日、29日,加拿大议会议员关慧贞,连续两天两次在众议院提出加国订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然而,两次动议都由于自由党议员反对而没有通过。

自此,从2017年初发起于安省的南京大屠杀加国纪念日的活动,暂时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我们不必去过多的惋惜,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关慧贞女士在议会和政府机构以及加国华裔和其他族裔中,积极为订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意义。

2017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了议员黄素梅(Soo Wong)女士的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动议;11月30日下午,众议院议员关慧贞女士(Jenny Kwan),在众议院发表了关于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活动的演讲;12月9日,大多伦多地区召开“铭记历史 祈愿和平”南京大屠杀80周年千人追思会。

2018年4月19日,关慧贞在议会众议院发言,再次提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5月4日,关慧贞在温哥华中华会馆宣布,发起全加拿大社区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签名活动;6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号召市民踊跃签名,争取取得10万名以上的签名,提交议会。

然而,7月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说:“看到这些行动(纪念南京大屠杀)令人失望,日本政府会采取行动。”本地日裔加拿大人成立“加拿大日裔民族团结联盟”,反对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7月11日晩,该联盟召开第二次大会,讨论如何阻止纪念日设立;日本驻温哥华总领事也就此事对关慧贞表达不满。

以下为董存发对关慧贞女士的访谈。

文 | 董存发(现旅居温哥华,为本拿比市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委员,栏目撰稿人)

加拿大国会议员关慧贞(Jenny Kwan,Canadian Member of Parliament)
唤醒失忆的南京大屠杀

董存发: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崇尚多元文化的加拿大,提出设立81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纪念日”?

关慧贞:我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大约在25年以前,当时我是温哥华市议员,参观了温哥华的一个图片展览,那个时候,我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我是9岁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从小学4年级到中学12年级的学习,从来都不知道有这段历史。

直到大学毕业,我参观了由卑诗省(British Columbia Province,以下简称BC,或BC省)亚洲二战史实维护会(简称史维会)ALPHA(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 Preserving the History of WWII in Asia)举办的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览,图片展的题目是“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惨案”(Forgotten Holocaust),我非常惊讶: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课本里,以及在公共教育材料中,都没有提到这段惨痛的历史,没有任何一点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在当时西方目睹证人的眼里被称为“人间地狱”。

后来,担任省政府内阁厅长后,我与省教育厅长共同努力,使这段历史能够在学生教材教案和公共教育中得以体现。2000年,省教育厅与卑诗史维会(BC ALPHA)主席华裔加拿大人列国远(Thekla Lit)合作,共同完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人权历史的公众教育资源。

这是在西方社会中,第一份从世界公民社会责任的角度,揭示“二战”时期在亚洲地区发生的反人权、反人类的教育指引,它第一次进入到BC省的中学教育课程,后来其他省份,甚至美国的一些地区都采纳了这个教育指引。

2015年,我成为联邦议员,继续推进这项工作。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日,这是一次泯灭人性的历史惨案。

我于11月30日,在议会众议院上发表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的演讲:“80年前,在南京,日本帝国的军人强奸估计20000到80000名南京城的中国妇女和女孩,有300000左右的人被屠杀。这是当时在南京城里的西方人亲眼目睹的惨案,被称为‘人间地狱’——南京大屠杀。在此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性暴力服务制度迅速扩散,韩国、菲律宾、中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其他被日军占领的地区,有大约200000名妇女被强迫绑架而来,成为为日本军人性服务的‘慰安妇’。”

随后,我向联邦政府总理提议把每年的12月13日列为全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得到了加拿大传统文化部部长乔美兰(Melanie Joly)肯定性的鼓励,表示愿意与我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我很受激励,积极跟进。

后来,传统文化部部长告知我,时间紧迫,不可能在2017年的12月13日宣布为纪念日,我很遗憾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祭日,不能宣布为加拿大国家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将与传统文化部继续努力,争取把以后每年12月13日定为全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2018年,我继续推进这个提案,制订了时间点,努力达成目标。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的很多人陆续离去,我希望在他们离去之前能够得到世界的理解,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同时,让后人和公众能够了解到这段历史事实,警戒和防止这类惨案的重演,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出在加拿大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原因,希望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让类似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温哥华中国城中华会馆纪念日签字请愿会
永远杜绝惨案再次发生

董存发:我们注意到,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区中,除了华裔社区支持以外,还有一些组织,包括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移民,支持这个提案;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您在推进这个提案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与困难?您又是如何应对的?

关慧贞:事实上,很多人和组织都支持这个提案,不仅仅是华人社区,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多元文化社区的支持。

多族裔纪念日签字请愿活动新闻发布会,左一为列国远、左五为关慧贞、右三为乘松聪子
例如日本社区和平哲学中心创始人乘松聪子(Satoko Oka Norimatsu),她在6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天,我代表‘日裔加拿大人支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发言,我们的组织是从蒙特利尔、魁北克到卑诗省的维多利亚的日裔加籍人士,我们认为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并在加拿大设立纪念日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我们在组织里包括著名日裔作家Joy Kogawa(加拿大勋章作家获得者小川乐),以及前日裔加拿大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Canadian)主席Grace Thomson、大学教授、学校教师、医生、学生、艺术家、商人、和平推动者等。”

两周前,6月24日,日本前首相Yasuo Fukuda(福田康夫)拜谒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说:“‘日本人应该来这里拜谒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他是第四位拜谒纪念馆的日本前首相,受到了中国的欢迎。今年(2018)是中日和平友好建交40周年,我们相信福田康夫的拜谒,再次明确:和解原则实现的唯一可能就是严肃承认历史的事实。”

“进一步而言,我们讨论‘二战’时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并没有诋毁德国人后裔;我们讨论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也不会诋毁与之相关的美国人;我们谈到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和‘二战’时期日裔加拿大人的拘留营,并没有诋毁加拿大人,也没有诋毁和抹黑我们自己和政府。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让人们了解和纪念的人权问题,从中吸取教训,永远不要重演历史悲剧。”

“我们相信日裔加拿大人与其他加拿大人携起手来,一起支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设立,将会更加真实地体现加拿大包容的价值观,在加拿大尊重多元文化、敬重所有族裔自己民族的历史。”

加拿大史维会的共同主席列国远对这一提案作出重要贡献。她从1997年就开始从事“二战”时期亚洲历史的人权教育工作,她说:“南京大屠杀成为‘二战’日军暴行的象征,因此,纪念日所悼念的是‘二战’日军的所有受害人而不独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在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签字请愿会
温哥华卑诗省Miss Petite获奖者签字请愿
然而,我也得知日本政府和一些日裔加拿大人团体,反对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他们认为,纪念日的设立会引起加拿大多元文化社区不和,是对日裔加拿大人和日本人的仇恨。

7月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说:“正当两国政府在努力促进关系的同时,看到这些行动(纪念南京大屠杀)令人失望。身为日本政府,我们强烈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环境让世界上不同背景的人能够和平及和谐共处。”他表示日本政府会采取行动,包括通过不同方式提供信息,但目前他不便提供细节。

本地日语媒体《温哥华新报》(Vancouver Shinpo)曾刊登多篇文章,报道日裔加拿大人为了阻止我寻求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成立名为“加拿大日裔民族团结联盟”的组织,该联盟主席是Gordon Kadota,他们认为,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会令日裔人士每年看日历时感到烦厌,也会对其后代造成伤害的效果。他们呼吁并且会协助日裔向我本人、其他议会议员和总理杜鲁多发信表达反对意见。

7月11日晩,该联盟在本拿比的日本文化中心及博物馆(Nikkei National Museum & Cultural Centre)召开第二次大会,有逾百人和多个日语媒体参加,讨论如何阻止我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晚发言者包括否认及不相信南京大屠杀发生过的人。不久前,我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被问及日本驻温哥华总领事是否就设立纪念日一事向我表达不满,我表示确有其事。

对于日本政府和本地的部分日裔加拿大人的言论和行为,我不能够同意。我们对发生在过去错误的历史事件的承认和纪念,并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族裔,而是对历史事实的认可,是对人性的尊重,要让人们了解我们过去错误的地方,看到真实的历史,教育世人,从中吸取教训,我们的目的是防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是对受害者的认可、尊重,承认他们当时所受到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对他们的家人和后人也是表示尊重。

荷兰裔的Augusta Lokhorst就是“二战”日军集中营受害者的后人,她说:“纪念日对我母亲和‘二战’暴行受害者都很重要,它印证受害人所承受的重大苦难。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认识受害人的经历和这段历史。”

温哥华本地多族裔居民签字请愿
在大温地区华人市场 ( 丽晶广场 ) 签字请愿
另外,有些人认为,纪念日与加拿大无关,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在“二战”中,加拿大有超过百万人服务于陆海空军队,有42000人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有1000多名加拿大士兵在香港保卫战中被日军攻击受伤、阵亡或者被俘,加拿大人为世界、为人类而战斗。所以,认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设立与加拿大人无关明显是错误的,这也低估和降低了加拿大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

我强烈地主张,加拿大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一致主张人权人道主义,建设多元文化与和平和解的社会,我们与联合国共同致力于消灭性暴力、性侵犯,在人权与人道的争取中,加拿大在世界舞台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我不同意设立纪念日会对多元文化社区的建设起到不好的作用。我相信,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与承认,可以鼓励人们进行重要的对话与交流,在我们共同面对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找寻到共同理念、追求和目标,一起携手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建设没有冲突、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社区和社会。

我们正视和承认对原住民的错误,并从中取得和解,我并不认为这是针对所有非原住民的族裔,相反,这恰恰可以推进和解与和谐的多元文化的建立。

所以,我认为纪念日的设立不会破坏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对于日裔加人、华裔加人,以及对所有加拿大人来说,更加能够站在一起纪念和承认我们的过去,继续前行,走向美好的明天。

人性是最后的赢者

董存发:您下一步的计划和方案是什么?

关慧贞: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征集市民签字请愿书的活动,我希望通过整个夏天的请愿书签名活动,能够有成千上万的市民签字,来支持我们的纪念日行动,请愿活动结束,我们将把征集到的请愿书送达联邦众议院;同时,我们与政府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工作,向它们解释介绍为什么纪念日对于加拿大人是如此重要等,我希望2018年12月13日,能够成为全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目前的签字请愿活动很多人积极参与。不仅仅是华裔、日裔、菲律宾裔的加拿大人,甚至当地的白人和多族裔人们,都在踊跃地参加签名请愿活动中。

在签名活动中,有些签名者知道这段历史,比如说华裔中的长者,非常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他们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介绍这段历史,他们说我们当然要签名请愿,非常支持签名请愿活动;有些人通过我们的介绍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主动要求签名。在我们的签字桌子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签名,队伍中不仅仅有华裔,还有很多是当地白人。

我要强调这是为人权人性而战,不仅仅是个签名请愿活动,这是关乎到承认历史、尊重人性。人性人道是决不允许侵犯,决不能允许这样的惨案重演。

当地华人工会会员赠送给关慧贞的匾牌
有些人问我,你在这个活动中有什么受益?我说,Well,你知道谁是这场请愿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吗?人性、人道和人类是最大受益者,对于我来说,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加拿大至少纪念五个发生在加拿大以外、针对种族灭绝惨案的纪念日,包括亚美尼亚种族灭绝惨案(The Armenian Genocide 1915)、乌克兰大饥荒(The Holodomor 1932—1933)、犹太人屠杀案(The Holocaust 1933—1945)、卢旺达种族灭绝惨案(Rwandan Genocide 1994),以及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Srebrenica Massacre 1995)。

事实上,这些纪念日的设立以及与原住民的和解,丝毫没有降低加拿大多元文化精神,丝毫没有损害加拿大与实施这些惨案国家的关系。相反,这些行为促使多元社区更加团结在一起,共同朝着建立美好明天的方向努力。

所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设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教材,让全体加拿大人更好地理解今天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而促使我们努力防止悲剧再次发生,那么,人性、人权和人道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里,与个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这关乎到人类的福祉,我们坚信人性才是最大的赢家!

董存发采访关慧贞后在其办公室合影
责编 | 潘飞 鹤焱(实习)

中国文史出版社旗下《纵横》杂志出品

原刊于《纵横》2018年第12期

感谢关注我社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微信号:wspress1980)

更多资讯,请洽询热线:010-81136601 010-81136698 010-81136697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