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上岗5个多月,54名志愿者接待65万人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俞凯
2018-12-12 22:1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8年12月12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者梁韵(左)沈潮涌(右)在纪念馆序厅的巨幅党旗前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12月12日,星期三,晴。

中午时分,志愿者梁韵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楼的志愿者休息室,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饭菜。梁韵今年64岁,退休前是上海协和双语尚音学校的语文教师。今年6月21日,她在“上海发布”上看到一大会址纪念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便报了名。经过面试,她于7月1日正式到纪念馆序厅的宣誓教育岗位上岗。

“我做过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宣誓教育岗位挺适合我的,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小讲台没有了,但大讲台还在。”梁韵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她把纪念馆的志愿者岗位看作自己退休后的大讲台。

她所负责的宣誓教育又叫“红色司仪”,主要是指导参观团队在宣誓前整理服装、放下背包、排列整齐,保持宣誓区的严肃氛围,告知领誓人、宣誓人各自的操作规范等。上岗近半年来,给她最深印象的是一名个人参观者。

“今年7月份正值参观高峰期。有一天,一位87岁的老奶奶坐着轮椅,由小辈推着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而且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要握拳宣誓。我当时很担心她的身体状况,就想搀她,并说可以撑着拐杖。”梁韵回忆说,这位已有40年党龄的老奶奶坚持让小辈拿走拐杖,举起右拳,完成了站立宣誓全过程。这一幕被她的小辈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介绍,2018年6月,该纪念馆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了54名志愿者。自7月1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以来,截至12月8日,队员们参与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780小时,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宣誓团队2395批。

2018年12月8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8位志愿者被评为2018年度“党的诞生地”优秀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根据志愿服务情况,纪念馆从场馆服务岗位、宣誓教育岗位、讲解接待岗位评选出8位2018年度“党的诞生地”优秀志愿者并予以表彰,今年63岁的沈潮涌是唯一一位讲解接待岗位的优秀志愿者,纪念馆给他的评语是:“半生党务未曾陈,温润如玉沐如春。而今花甲新开年,更做一大讲述人。”

沈潮涌还是一名评弹艺术表演者,他告诉记者:“评弹是一种没有布景道具的口头语言艺术,讲解也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把讲解看作一个艺术舞台,每次讲解都当成一次舞台的直播。当我站在纪念馆内讲解的时候,就仿佛站在舞台上说书一样,很自然地就会带上情感,去说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因为感情用进去了,参观者就自然爱听。”

沈潮涌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已经达到19场。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我)讲完后从二楼楼梯下来,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老同志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革命,你讲得真好。’这句话让我特别欣慰。”沈潮涌说,为了不照本宣科,让听众愿意听,他拿着1万多字的讲解稿,在家里复习、背诵了一个月,又来纪念馆向其他优秀讲解员取经,同时从红色党史书籍里查证史料、吸取养分,以便观众们问到一些超出讲解稿内容的问题时,自己也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沈潮涌说,一大会址纪念馆通常一场讲解的时间是30分钟,他每次都喜欢选择做当天上午10:30或者下午3:30的最后一场讲解,这样可以超时一些,时间也充裕一些,不用担心“拖堂”影响下一场讲解,还可与观众交流一些探讨性的东西,讲解时间会放宽到40分钟左右。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