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趁墟记

2018-12-12 09:03
上海

岜农

【编者按】2018年11月24号,广州天河市区响起葫芦琴唱起山歌,第二届丰年庆就此开墟。全国各地四十多家农户摊主携带自己的农产品及手工品,聚集而来。社区大门外依然是车水马龙,而大门内,孩子们在禾草堆上打滚。瓦依那乐队的主创岜农和伙伴们一边唱着山歌,一边趁墟。
“半农半歌”的岜农与搭档阿逍在分享会上唱山歌,投影里有岜农在种的田。

我曾于2006年在广州组建瓦依那乐队。其间在城里看到食品的安全问题,2012年回乡寻找原种耕种,并在自家谷仓录制音乐《那田歌三部曲》,如今在广西过着半农半歌的生活。这次,我作为自给自足的农人应邀参加丰年庆,带上的农产品是自己“种”的山歌。24号早上开墟,我与从广西同来的伙伴唱的第一首歌是“唱支山歌等你来”。

“唱支山歌等你来

唱得月亮爬上来

唱得稻花为你开

唱得我的小火驹

送我俩到一块”

一《唱支山歌等你来》

北方赶集,南方趁墟。柳宗元《柳州峒氓》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范成大写:“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中有:“ 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都描述了南方人趁墟的热闹景象。这次广州丰年庆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农人伙伴们带来自己的生态农产品,活动除了农墟和音乐会外,还设立了展览、观影、生活汇以及实际体验的零废弃活动。

农墟布置了稻草垛,孩子们开心地穿梭其间

我以新农人的身份跟大家做分享会。大家席地坐在蒲团上,我和同伴坐在麦草墩上,给大家一边播放PPT,一边介绍自己的半农半歌的生活状态。如农人般朴实的听众伙伴们,间歇时让我唱歌玩。我笑说早上唱了两个小时喉咙干了,这时主持方递来一瓶广州溪娘村农户自酿的青梅酒,我打开喝了一口,顿时心旷神怡,仿佛置身田野上,于是就唱起这首《一碗米酒》。

“一碗米酒

下肚喉

心情马上不一样

哪家酿的米酒啊好吃咧

唔哟看见哪个都好看

……”

美好的食物不一定是昂贵稀有的食物,而是按自然节气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食物。我们一直以超季节超时空的速度在奔驰。食物在整个非自然种植、运输、烹饪过程中,依赖越来越多各种不友善药品来保量、保鲜、保味,很少有人能享受劳作的过程及与作物、环境和分享者的情感。

喝上一口自然酿造的青梅酒,口腔里就能翻滚出一片山野来,自然的花果草木香味像侗族大歌一样,有着层出不穷的芳香和韵味。分享会后我与到来的几个朋友继续席地而坐自由交谈,大家大都是第一次见面,我逐个递酒瓶给每个人喝,喝上一圈,大家都成了一个村的人了,交谈甚乐。离开时几位喝了酒的朋友都说要买一瓶回去!

农墟上的食材和手工茶点

和自然在一起

“满树杨梅红鲜鲜

摘颗杨梅妹尝先

靠近阿妹问一句

这颗杨梅甜不甜”

——《一起来嘛啊溜咧》

我在广西的农田,母亲正在捞田里的稻花鱼,还在田里放养了泥鳅、田螺。看到田里成为生物的乐园时,我的心情比收割稻谷本身还要开心。

趁墟的两天,我们住在长洲岛古巷里的一个民宿,叫蜗牛居。这是一间具有“朴门”气质的民宿,由一群做自然教育的年轻人经营。从广西过来当晚,一位几年前认识的做公益朋友在深井码头撑着雨伞等我们,见面后,他带我们沿着巷子一直往里走。这感觉让我回忆起多年前住在广州城中村的经历。经过几段逼窄幽深的巷道,来到了蜗牛居。我发现这似乎是周围唯一一栋还留有院子的屋子,进门后,身体和呼吸就放松许多。院子不大,种有各种花草果树,一棵果子熟透了的杨桃树,很多杨桃掉落地上,让人一下就闻出了沿海热带的味道。晚饭后,我和音乐伙伴就在树下的躺椅上,那种感觉就像在自己村里串门一样。

由于地产经济的原因,居民的房舍都起得满满的,只剩下一丁点公共路面。不仅如此,二楼以上还会伸出公共区域,以便能享有更多的面积。这个现象在农村也一样普遍。人们一时间似乎不再需要接纳天地自然的庭院了,庭院成了无用品或奢侈品。从社会的角度看,经济变大了,从人的角度看生活变小了。

这次的丰年庆活动方专门在市集旁设置了一个稻草休息区域,数个草墩围着一小块铺满稻草的“田”,成了小朋友的天地,他们爬在草墩上爬来爬去、做游戏、打滚……就像牛群找到了草地一样。稻草对于我们在农村长大的来说是最普通的了,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小孩,也许是第一次接触,第一次知道每天吃的米饭是长在什么上面的,以及稻草的味道和柔软等。这些都在孩子的心间播上了一颗认知的种子,也是城乡互相认识的开始。如今城里的家长们都苦于给孩子找个地方学习成长,其实孩子们只需要一堆稻草、一块泥沙、一汪小水塘就满足了,而这些自然,曾经是我们开门就能看见的。

丰年庆设置又打谷子、筛谷子体验活动,这看似表面的形式,可对于城里的孩子对土地、乡村、粮食的了解,有一定助益。

“有一天我们喝酒喝多了

我们讲要过那条河去

但是从来没有人过过那条河

兄弟们

怎么办

摸石头过河”

——《摸石头过河》

26号,我和同伴背着葫芦琴和鼓,坐高铁返回广西大山。此时,丰年庆的大巴正载着全国各地来的公益人士,继续开往广州郊区的从化乐明村,继续进行城乡合作论坛探讨。在这自顾不暇的时代大浪中,一直有人在吹哨并举起星火,是一件温暖而美的事。回山的路上,我在朋友圈写了这样的话:“合作是件不容易的事,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大我与小我的修行。我做得不好,所以跑到山里当小农,但在心底为建设者们点赞。”

都说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两条腿,偏了就会跛脚。有理想、怀善意的人在探索着摸石头过河,像夜空的星点,在人们需要回家时给予方向。希望有这么一天,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不再需要担心地沟油、不再担心农药激素,这样我们就好放心地喝酒,大声地唱山歌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