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屏幕的欧洲漫行,感受风的强弱与地道生活|地球快门

2024-04-27 07:54
上海

【编者按】

五一假期近在眼前,忙碌的工作节奏即将放缓,你是否渴望逃离现实,找回一份难得的宁静?

和许多人选择在假期告别熟悉的环境、寻找新的启发一样,2023年夏天,摄影师蒋磊磊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

他在自己的旅程中体验到了文化的相似与碰撞,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他漫步罗马的古建筑物之间、穿梭于巴黎的街头、游荡在那不勒斯的老巷……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的游历见闻,感受到了在社交媒体时代,关于旅行和“在场”的意义。

摄影、文字 / 蒋磊磊

编辑 / 阿四

2023年8月我第一次来到欧洲,天气正热得厉害,起初我沉浸在自己的旅行体验中,并没有意识到街上的白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直到在巴黎见到一位当地朋友,她给我介绍说8月也是巴黎人的度假月,大多数的本地人都出去度假了,我才注意到很多穿着随意、背着旅行包的北美人,梳着同样发型、穿着统一而三五成群的韩国人,还有走到哪都能遇到的中国夕阳红旅行团。原来我们逃离自己惯常的生活去到远方旅行时,目的地的人也像我们一样需要短暂离开这里。再美的地方待久了也想换个环境。

许多地理文化概念,还是需要去到当地才能有真实的感知。我在没有任何安检也看不到任何边界的情况下,散着步就从罗马来到了梵蒂冈,同样的体验也出现在了跨境去欧盟其他几个国家的途中,无论坐飞机或是火车,跨国是毫无实感的,没有边检没有身份查证,这对从小生活在中国,对国家有着根深蒂固概念的我来说,不亲自体验是很难想象到的。

我看过太对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介绍,对其他文明历史的存在却了解不多,来到欧洲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有各自的璀璨,都对当下的世界产生了长远影响。

在罗马和巴黎,人们住在几百年历史的建筑里,人和车辆行驶在几百年前走过马车的石头路上,人们的生活就在历史中。在卢浮宫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之后才体会到,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现象,敦煌莫高窟中雕塑衣服贴身的形态就来源于希腊文明,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波斯、印度的影响。

世界文化在战争和日常中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各不相同,但又在细节处互相关联着。所以中国的文化符号被其他国家借鉴内化,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那不勒斯我看见了欧洲的另一面。走出火车站,街道上挤满了大量非洲裔商贩,他们向路过的每一位游客兜售各式手机壳、防丢绳、充电宝等等,这些在中国都能轻易买到的廉价商品,恍惚间让我以为自己正身处非洲。

穿过这片区域就来到了那不勒斯老城区,首先是破败、拥挤,接着就被这里强烈的活力所感染,仿佛进入了一片永不停歇的狂欢现场。城市的低空被代表着那不勒斯球队的蓝色旗帜覆盖,马拉多纳的巨幅画像在空中、墙上随处可见,他的海报、T恤充斥着路边的摊位。我从未想过会有一座城市为一个球星如此狂热。对足球一无所知的我起初很不理解,后来我才知道了解到,在马拉多纳来到那不勒斯之前,无论是这座城市还是球队,都被意大利北方的城市所鄙视,在球队去到北方客场的足球场时,当地人甚至会拉起横幅“欢迎那不勒斯球队来到意大利”。这座在当时几乎是意大利最穷的城市,签下了当时全世界最贵的球员,终于马拉多纳为这座城市再次获得了尊严——那不勒斯足球队在1987、1990、2023年三度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封冠。

离开老城区往南,破败又热情的老城区逐渐消失,那不勒斯又变了样,这里是一个光鲜的当代都市,穿过这里就来到了海边。远处巨大的维苏威火山挡住了海边的天际线,只要站在海边,视野里就很难没有它。海滩的东边是泳池和豪华游艇的港湾,中间是非洲裔与当地居民摆摊的行道,再往西就来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码头。被晒得黑红的当地人坦胸露乳地坐在海边,抽烟、看报、闲聊和发呆,岸边开心的小朋友尖叫着百米冲刺跳入海中,激起巨大的水花,被这样的场景感染,我也忍不住脱掉上衣加入跳水的队伍。

假期结束后,那不勒斯让我时常忍不住去想它,于是我开始看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前三部看完,实在等不及想知道她们的命运,找来了原著,终于在熬了几个夜之后看完。莱侬和莉拉生活里的各种遭遇,好事坏事,就像岸边的潮水,有时美丽有时汹涌,但又不分昼夜一刻不停地发生着,没有空隙也没有让人喘息的机会。原来在那不勒斯匆匆一瞥看到的、维苏威火山下的那片海,就是莱侬和莉拉小学毕业后逃离贫民区冒险、但又因为下雨而中途返回的那片。她们就住在这座海滨城市,但直到高中莱侬才看到海,而有些人永远都看不到它,就如作者费兰特所说:“我出生在一个靠海的城市,但我到很晚才发现大海”,那不勒斯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

第一次来欧洲很难忽略巴黎,提起法国我的脑海里会立马浮现出几个词,浪漫、爱情和电影。身处卢浮宫,突想起戈达尔《法外之徒》中关系暧昧的三位主角为了打破一个由美国人创造的记录,用9分43秒奔跑穿过卢浮宫的桥段,而我作为一个游客很难像他们一样为了纯粹的目的和快乐,无视这些多到像在杂货铺里一样、从小只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艺术真迹。

傍晚,与无数来到巴黎的游客一样,我乘坐游船游览塞纳河,当船驶过巴黎圣母院时,想起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中女主角对男主说的那句话“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而在那一刻在我面前的就是经历过大火后重生的巴黎圣母院,那些生活中每日可见并且笃定认为永远不会改变和消失的东西,就这么轻易地被毁掉了,世事无常,明天会发生什么谁又会知道呢?在电影的后半段,经过一系列的彼此试探和打听,两人终于不再压抑内心对彼此的爱,将嫉妒、自尊都抛在了脑后,也不再像9年前第一次相遇时一样含蓄、矜持,电影的结尾男主角放弃了回到自己城市的机票,他们决定不再错过彼此。

当游船驶过每一座塞纳河上的桥梁时,船上的游客都会没来由地欢呼大笑鼓掌,桥上的行人都在卖力地向我们挥手欢呼,我体验到了陌生人之间没有隔阂的、纯粹的善意和简单到甚至有些幼稚的快乐。在游船穿过新桥时,耳机里正在播放《新桥恋人》的片尾曲,一对恋人站在桥边向我们挥手,像极了电影里的那对为爱痴狂的恋人。电影结尾,两人从桥上跳入塞纳河,爬上一艘货船,留下了一句“腐烂吧!巴黎!”便离开这里朝着太平洋驶去。起初我很困惑这句台词,直到来到巴黎我才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彼此之间拥有的情感,强烈且美好到可以让他们抛弃这座美丽且浪漫的城市,他们已经拥有了最珍贵的东西,巴黎腐烂就腐烂吧。

在巴塞罗那的海边我看到有人赤身裸体游泳晒太阳,并且没有任何人在意和侧目;在米拉之家走出天台的的那一刻,我被高迪的建筑感动到留下眼泪;在整点的圣家堂塔顶,洪亮且旋律优美的钟声突然响起,让我忍不住赖在塔顶不走,只为听完这一分多钟的整点报时;在郊区的野山山顶,与为数不多的几位陌生游客一起欣赏了灿烂的日落,在夜晚的风中等待圣家堂伯利恒之心点亮,借着相机微弱的夜视灯独自摸索下山。在布拉格,我终于发现在青春期时听过的歌里出现的“布拉格广场”和“白鸽”都并不存在,在真实的布拉格,有比歌曲里更让人美到不敢看的画面。

我曾一度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各种旅行视频会让人们对这个世界失去新鲜感,但这次真的去了欧洲才发现,别人的视频拍得再精彩、漂亮,很多细节仍需要身处其中才能看到、体会到。

风的强弱、空气的清新程度、当地食物的味道、水的口感、街头行人的香水、他人的冷漠或热情,这些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感受不到的。即使按照博主推荐的路线步行,也会发现他人拍摄的只是当地景物中万分之一的切片。

作为一个短途游客来说,很难摆脱对一个地方的刻板印象,但通过亲身体验也会消解许多对其他文明的误解。我们时常对他人或其他文明的一些行为感到困惑,并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猜测和评判,而当我真正身处其中之后,才理解了每一种选择和生活方式,都与他所身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摄影师】

蒋磊磊,1992年生于陕西汉中,北京互联网打工人,闲暇时间是个摄影师

【地球快门】

“湃客·眼光”栏目策划全新改版,透过光圈,成像世界。精选优秀摄影作品,发现不同地理坐标下的生活方式。

【关于投稿】

“地球快门”目前面向公众征集优质摄影作品并给予一定稿费鼓励,欢迎各位摄影师、读者踊跃投稿。

作品要求:

1、主题性:作品围绕同一地点的某个主题或事件创作

2、地方性、差异性:作品能够展现某一地标的自然、人文个性,同时能够呈现一定的文化冲击、视觉差异

3、审美性、年轻性:以摄影师的视角观察世界,发现所在地的独特趣味

有意投稿者请联系邮箱:wusy@thepaper.cn(邮件标题请标明:投稿+姓名)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