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连接世界:第二届雅努斯论坛“致敬翻译的力量”

澎湃讯
2024-04-25 12:01
来源:澎湃新闻

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手工翻译的独特空间与价值体现在何处?面对AI技术的高歌猛进与人类情感的细腻幽微,我们又该如何让二者相得益彰?2024年4月23日,以“跨越语言,连接世界——致敬翻译的力量”为主题的第二届雅努斯计划颁奖礼暨雅努斯论坛在安徽合肥科大讯飞总部举办,学者、译者和作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及人文社科翻译展开对话,讨论译者和人工智能翻译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与会嘉宾合影

雅努斯论坛是雅努斯计划的一部分。2021年,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联合发起了“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这一计划并不简单着眼于某一本译著的出版与传播,而是将目光对准投身于文化和文学交流事业的幕后译者群体,致力于遴选和资助活跃在学术和文学翻译事业的英、法、德、日、俄等各个语种的优秀中文译者,对他们付出的种种艰辛和努力表示敬意和支持。

2023年,“第二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启动,由黄荭、杨全强、王升远、余泽民、但汉松、陆大鹏、张健、张向荣担任复评评委,高兴、黄昱宁、李雪涛、刘北成、罗新、徐静波担任终评评委,历时一年,评选出六位“未来译者”和一位“杰出译者”。获奖名单在23日的颁奖礼上揭晓,步朝霞(英语译者,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董树宝(法语译者,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刘慧宁(英语译者,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王渊(葡语译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和韦清琦(英语译者,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分别获得“未来译者”资助,金晓宇(英语、日语、德语译者)获“荣誉未来译者”特别资助,袁筱一(法语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获得“杰出译者”资助。

雅努斯计划终评评委、《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在致辞中说:“其实大多数读者读的并不是外国文学作品,而是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我们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既是在读原作者,更是在读翻译者。翻译和文学翻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翻译到文学翻译,译者决定了关键的飞跃。雅努斯资助计划恰恰是把文学翻译的一个主体照亮,那就是译者。我由衷地向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致敬,这是一个散发着人文主义光泽的计划。”

作家、雅努斯计划发起人之一许知远表示:“译者在潜意识里寻求个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才是雅努斯计划追求的、也是翻译最有魅力的时刻。翻译的事业很美妙,它丰富我们的世界经验,在这种丰富性中,我们可以辨清自己、扩展自我。包括翻译在内的所有智识行为最终不是让我们通向某个答案,而是帮助我们不懈地进行情感的、精神的和智识上的一种训练。”

论坛组织了两场讨论,第一场主题为“文学翻译和人工智能的相遇”,由出版人杨全强主持,袁筱一、余泽民、步朝霞、王渊四位译者对谈。第二场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社科翻译:现状与展望”,由译者、作家陆大鹏主持,强朝晖、刘慧宁、董树宝三位译者对谈。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翻译家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翻译?不少译者嘉宾的另一重身份是高校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嘉宾们的讨论将话题引向深入。

法语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筱一在对谈中表示:“我们一直纠结于人工智能能否超越我们。人工智能翻译的完成度已经非常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常常反过来想,文学翻译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完成度很高的译本吗?肯定不是。翻译有好坏,但翻译无定本。再伟大的译者,也不会以追求定本为己任。文学翻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过程之中,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次次地激发了新的语言经验,也激发了生活在语言居所之中的人的经验。文学翻译中最宝贵的就是所有这些个体经验的累积。可怕的不是AI的完成度超过我们,可怕的是我们人类有一天丢失了经历这一切的兴趣与能力。”

葡语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助理教授王渊在讨论中提到:“如果说人工智能翻译更适合处理程式化、模式化的文本,而缺乏对于感情的捕捉,那么当代大学教育可能亟需加强的是情感教育。当AI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翻译与学习,他们的思维也会部分地被这种AI产生的文本所塑造。对细腻情感的认知正是需要加强的,这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理念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科大讯飞自2021年以来持续支持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科大讯飞副总裁徐荣盛表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有的体验,甚至所有的困扰都是内心的映射,如果通过翻译我们能遇见一个更大的世界,就能找到更多逾越困境的途径。科大讯飞将继续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在语言翻译领域。我们坚信,通过人机协同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全球知识共享和文化互通。”

正如袁筱一教授在答谢词中所说:“雅努斯计划让日渐式微的文学有了些许众声喧哗的高光时刻,这能将更多人带入书的世界。”与会嘉宾们期许,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之下,人文社科与文学的翻译事业能与时代共同进步,使得更多优秀的作品跨越语言,得到广泛传播,在表达具体入微的个人情感的同时,展现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价值。

附:“第二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获奖名单及致敬辞

年度杰出译者

袁筱一

法语译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代表译作有《温柔之歌》《生活在别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致敬辞

从《生活在别处》到《温柔之歌》,从《流浪的星星》到《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从《西西弗神话》到《法兰西组曲》,袁筱一的译笔始终能精准拿捏文学翻译最难能可贵的平衡感:在外语与母语之间寻求平衡,在信达雅之间寻求平衡,在学术态度与文字触觉之间寻求平衡,在精准的再现和极致的艺术追求之间寻求平衡。积淀多年的深厚翻译功底,并没有磨蚀袁筱一对翻译事业的初心和热爱,我们依然能从她翻译的新作中捕捉到她对词语的敏感和对审美的坚持。在国内众多译介法语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法语小说的译者中,袁筱一女士是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中坚力量的代表。——黄昱宁

在法语文学翻译领域,袁筱一无疑是一位独具个性和风采的佼佼者。她从未把文学翻译当成一门孤立的手艺,而是从一开始就自觉地将之同文学创作、研究和评论融为一体。作家、学者、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种身份,其实是相互丰富、相互拓展和相互支撑的。正是这样的丰富、拓展和支撑,让她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名理想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前提:深厚的学养,高度的艺术敏感,两门语言间的相对平衡,出色的转化和表达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天赋、热爱和敬畏。在三十年的文学翻译生涯中,她依凭内在激情和专业精神,翻译了《生活在别处》《温柔之歌》《法兰西组曲》《流浪的星星》《风格练习》《西西弗神话》《杜拉斯传》《简单的激情》等三十余部法国文学杰作。她的翻译精准、细腻、有效,富有生气和活力,注重传达词语的细微差别和作品风格,总是能给读者带来新鲜、发见和启发,曾打动无数的读者。她还特别重视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和阐释,出版了《文字传奇》等多部专著,在某种意义上,又将文学翻译提升到文学启蒙和人文教育的高度。——高兴

袁筱一教授以其对近现代法国文学演绎脉络的精准把握、对法国现代思想深入肌理的体味,以及对法语的透彻理解力和母语的出色表达力,在几十年的生涯中翻译了诸如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劳拉·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等具有较高难度的三十余部作品,努力将法国文学,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重要代表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她的译作不只是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扇窥探或眺望法国文化的窗口,并且引导读者深入作者的内在风格和心灵世界。作为一位杰出翻译家的同时,她也是一位独具慧心和体悟力的研究者和评论家,因此她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将潜隐于文学形式中的法国哲学和艺术,或者说是法兰西的精神,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从而达到或者是开创了一个文学与思想相融通的翻译新境界。——徐静波

未来译者

步朝霞

英语译者,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代表译作有《木星的卫星》《理智与情感》《向海明威致敬》《我不想知道的事》等。

致敬辞

步朝霞的翻译领域有些宽泛,尝试了多位作家和多种题材的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木星的卫星》,是她的一部代表译作。在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门罗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一生主要写作短篇,且以女性为主要的写作对象。步朝霞的译作,非常好地体现了原作的叙事风格:舒缓悠长、流畅明快而又极富日常生活的内蕴和情趣,值得细细品味和咀嚼。译文在遣词造句上也竭力贴近原作,句子简洁干净,读来毫无滞涩的感觉。这与译者的中国文学功底也密切相关,只有熟练驾驭母语且对母国的文学有相当造诣的人,才能充分体味外语作品的精彩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来。——徐静波

董树宝

法语译者,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代表译作有《东风》《知识考古学》等。

致敬辞

作为学者型译者,董树宝已贡献了多种高水平的重要学术译作。《东风》译自英文,中译本准确生动地转达了原作丰富细致的历史信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德勒兹的《<荒岛>及其他文本》等当代法国哲学作品均译自法文,更体现了译者出色的专业素养和精进风格。——刘北成

刘慧宁

英语译者、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代表作有《夏》《中世纪之美》《英雄与恶徒》等。

致敬辞

刘慧宁的译作列表中既有《英雄与恶徒》和《影子之舞》这样才气斐然的英语小说,也有《中世纪之美》和《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这样长于思辨的学术专著,翻译领域涉猎广泛,风格灵活多变。在“季节四部曲”等当代英语文学作品的译稿中,刘慧宁的准确性与专业性令人印象深刻,她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底化解难度:无论是原文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呼应,还是文本中出现的当下时代的印记——流行语、俚语、双关甚至emoji——刘慧宁都能见招拆招,在深入研究时代背景和作者风格的基础上,将种种文字游戏巧妙、流畅地转化成中文。更令人惊喜的是,刘慧宁对于原文情感与诗意的把握,达到了细腻甚至贴身的效果。我们在刘慧宁身上,看到了一个杰出翻译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潜质:敏感、勇气和灵光。——黄昱宁

王渊

葡语译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代表译作有《所有的名字》《生者与余众》《遗忘通论》等。

致敬辞

16世纪伊比利亚全球化以后,语言和民族再也不是一体的了。尽管居住在莫桑比克岛从事作家和记者工作的阿瓜卢萨不是“主流”葡语作家,但这位使用自己母语——葡语写作的安哥拉籍作家,其著作已被翻译成二十五种语言。王渊所译的《遗忘通论》尽管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但作为讲故事的高手,阿瓜卢萨却通过一个名叫卢多的女人的视角讲述了安哥拉的历史,这也是作家自己的历史。阿瓜卢萨将隐晦复杂的冲突通过通俗易懂的文笔表达出来,令人愉悦,而译文所使用的文体格外恰当,用词精准,表达细腻,给中文读者带来极大的阅读享受,同时也向汉语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向葡语非洲的窗户。王渊在题为《阿瓜卢萨的虚构世界》的代译后记中认为,至今中国知识界依然只关注“光鲜亮丽的欧美与东洋”,而他却认为“在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汇总,反倒在非洲葡语文学身上体会到最意外的亲切感。无论是政治道路上的曲折反复,还是在文化问题上的交锋争鸣,万里之外非洲人民的所思所想似乎都能在我国的历史进程里找到对应”。任何的翻译都是再阐释,极为难得的是,译者对《遗忘通论》有着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独特理解。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译本才格外传神。——李雪涛

韦清琦

英语译者,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代表译作有《爱达或爱欲》《刀锋》《人性的因素》等。

致敬辞

凭借着热爱和坚守,韦清琦长期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已出版译著二十部,显示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力。他深知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的极端重要性,一直在此方面费心用功,毫不懈怠,并在不断的提升和开拓中,以研究者和翻译者的双重身份,迎接着各种各样的锤炼和挑战。他所翻译的《爱达或爱欲》《刀锋》《羚羊与秧鸡》《珀涅罗珀记》《人性的因素》《当她们羽翼尚存》等外国文学作品,反映出他对原著意蕴的精准把握,对复杂世界和幽微人性的细致洞察,对不同作品不同风格的有效驾驭。他翻译的毛姆、阿特伍德、格林、纳博科夫等外国名家名著赢得了不少的掌声、称赞和荣誉。这显然不仅是原著的胜利,同样也是翻译的骄傲。——高兴

韦清琦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翻译家。学者型的一个长处,是对于所翻译的作品的前后脉络以及相应的背景会有较好的学理性把握,因而其译文往往能与原文达到较为融洽和准确的契合;而其一个弱点是,译文有时会流于学究气,甚至过于拘泥于原文的滞涩。幸好,韦教授的十余部译作,恰好展示了长处而避开了短处。他的代表译作之一,纳博科夫的《爱达或爱欲》,几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翻译家的才华。原作可谓作者的巅峰之作,叙事的跨度长久,登场人物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叙述视角的多元交叉,以及跳跃般的意识流的描写,多种文字的夹杂,乃至头韵文字的游戏式的运用,都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折磨。译者神闲气定地花费了长久的时光,在译作内加上了近百个研究性的注释,终于将原作以中文的形态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译文依然闪耀着原文的鲜活生动的文学性。这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成效的劳作,拓展了译文的可能的宽度。韦教授的这一努力,几乎体现在他所有的译作上。——徐静波

未来计划荣誉译者

金晓宇

1972出生于天津,现居杭州,翻译家。幼年不幸眼部残疾,后来被确诊为躁郁症。通过自学,金晓宇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晓宇获得在家翻译作品的机会。自2010年起从事翻译工作,英译中图书有《船热》《诱惑者》《写作人生》《嘻哈这门生意》《剧院里最好的座位》《十首歌里的摇滚史》等;日译中图书有《和语言漫步的日记》《飞魂》《丝绸之路纪行》等;德译中图书有《本雅明书信集》。

致敬辞

金晓宇说自己的翻译工作相当于“画匠”:“翻译就像描画,描得越贴近越好。”他表达的这个意思,或许接近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不加词,不减词,通过基本上可以相对应的汉语,把英语、日语、德语原文传达的意义(包括信息),传达给汉语读者。他的汉语平实质朴,我们或许可以说,真正的写作也是平实质朴的,但金晓宇并非刚学了一招“亢龙有悔”的郭靖,不管对面敌人是谁,出手就是这招“亢龙有悔”,他实际上是很注意原作者以及不同文体的口吻和腔调的。比如他译多和田叶子的小说,他译别的作者对多和田叶子小说的评论,就平实流畅;他译本雅明书信,就带有某种走山路般的崎岖感,非常接近本雅明本人在思考文化与哲学问题时的那种认真、较劲。金晓宇的翻译并非无懈可击,在有些地方,反而因这种认真和较劲而缺少了应有的放松感;但在很多领域、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奉行“差不多就行了”标准的时代,这种认真和较劲其实是无比珍贵的。——杨全强

尽管坊间有一些本雅明的译本,但金晓宇翻译的《本雅明书信集》对我们广泛了解20世纪上半叶这位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散文家的人生阶段,更准确地了解他的思想阶段及其特征,是至关重要的。本雅明的书信,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无数的细节,看到哲学家本人详细描述和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历程。这样一部书信集的翻译非常不容易,因为其内容涉及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人物、思想、时代精神,如果没有对本雅明及其所处时代的整体把握的话,是不容易翻译好的。从术语和不同历史人物的思想表达来看,金晓宇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相当准确的,因此译文自然、通顺,也相当传神。因此,这部书信的出版,很可能会引发汉语世界对本雅明研究的转向:从之前的宏观、整体研究,转向与其思想相关的细节研究。——李雪涛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