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中文名 : 世界读书日
别称 : 世界图书日
节日时间 : 4月23日
流行地区 : 全球性
节日起源 : 机构设定
节日意义 : 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设立机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设定时间 : 1995年
世界读书日知识科普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主旨宣言: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
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
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
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
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
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
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尔基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
培根把书籍比作“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阅读让人看见更大的世界,你所想象的美好,在书中皆有可能。
世界读书日,希望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俞敏洪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有个保持多年的习惯——约作家聊天。
不过,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社交,而是“倒逼”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保持一定量的阅读。
虽然这会带来压力,但他觉得读书能带来人生的改变,再累也要坚持。
培根曾说:“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
每本好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更辽阔高远的世界。
一个人想要快速成长,就要看一流的书,跟一流的思想交谈。
有网友问蔡澜:
“平时和朋友一起嬉笑打闹感觉很快乐,然而平静下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怎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快乐呢?”
蔡澜回答:只有多读书。
朋友赞他“风趣”,因为他总能靠丰富的知识,将平淡的事物发掘出几分意趣。网友赞他“清醒”,因为他总能引经据典,将生活的奥义剖析得深入浅出。
他一生与书为伴,活得随性自在。
很认同林清玄的一句话: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一个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滋养出丰沛温柔的灵魂。
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阅读,是缓解情绪、滋养精神,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
烦躁时翻开书本,随着字句流入心间,外界的喧嚣会渐行渐远。
困顿时从书中求助,当你懂的越多,纠结和无助也会越来越少。
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读书多了,人便不会在狭隘和肤浅中沉沦。
人生多歧路,读书是归处。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止这一天。
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有眼界的拓展和认知的升级。
你怎样读书,就有怎样的人生。
阅读小建议
1)广泛阅读,拓展认知边界
鲁迅曾说:“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当你无从下手时,就按照门类了解深入:
历史传记,能拉长认知维度,为思想扩容;哲学的好处,是让我们超越世俗,对世界有更加超脱、清醒的解读;诗歌散文,用细腻的触角带你尝遍世间百味;科学专著,则让你纵深专业领域,获得前沿思考。
2)少读畅销,多读经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书层出不穷。
许多人为了赶时髦,专挑流行榜上的书买。
有次余华表示:我一直建议读经典。因为经典是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挑选出来的。
不要被无用的噱头所吸引,去读大家名著,读领域开山之作,关注真正有分量的东西。
3)坚持阅读,养成习惯
刘润说过:阅读不应该是爬山,更像是结网。
山,需要费力攀爬;而网,允许我们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
试着用消遣化阅读的快乐,抵消功利化阅读的压力:多一些交替阅读,工具书看累了,就换成小说;原著读腻了,就看看影视改编。
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比如用碎片化时间听书,或者碎片化时间微信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读书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才能发自内心热爱、坚持。
周国平将读书的快乐,归为三点:
一、求知欲的满足;
二、与生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
三、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闻,修炼心性。那些读过的书,终会镌刻进生命,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 |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