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阅读︱2024年春天,上海地铁上的100本书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樊晔亲
2024-04-19 15: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仍然推出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阅读观察,看看这两个城市的汹涌人潮中,爱书人在读什么。

这是我们发出的第六篇“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享受阅读的人,比想象中多》《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2019》《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2021》《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2022》《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2023》),也欢迎更多城市的读者向我们投稿。

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本文图片均由樊晔亲拍摄、制作)

成年人的阅读是奢侈的,不少为生计奔忙的人,只有在通勤路上,才是最佳的阅读时刻。历来读书都是颇为珍贵的存在,古人在耕作之余抽空读书,“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遇到喜欢的书会手不释卷,“酒边每事如人意,灯下通宵读我书”;即使隐居深山,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今人虽大多不能寄迹山林,但城市里翻开的每本书都是他们心灵的田园。

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

这是2024年以来,出现在上海地铁车厢里的100本书。

新年第一本拍摄于1月2日,在地铁10号线上,一位女士正在阅读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来我又多次遇到这本书。这张照片在“澎湃新闻·翻书党”的微信公众号上登出后,有读者留言告知,近期一位图书领域的头部主播推荐过这本书——一种大众阅读的“流行”,很快在地铁上出现了。

有很多次,地铁读书人释放了非常“前沿”的阅读资讯。比如《我们八月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遗作小说,在这位文学巨匠逝世十周年之际,他的儿子们违背父亲遗愿将之出版。2024年3月6日,也就是马尔克斯诞辰那天,这本书全球同步首发。3月12日,我就在地铁上遇见了它。

这是一份读者亲手“投”出来的书单:什么样的书会被带上地铁阅读?以2024年春天遇到的100种书籍为样本,我和翻书党编辑部的老师做了简单的统计。

根据在上海地铁上见到的100本书制作的数据图。

我们将这100本书分成虚构、非虚构两个大类,二者分别占比43%和57%,大致上旗鼓相当。进一步细分图书类型,就会发现文学是绝对的宠儿——中国文学34本,外国文学25本;而其余的图书中,历史类14本,哲学类5本,社科类18本,专业类书籍4本。作者栏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迟子建和王小波,其他重复出现的作者名字分别是:麦家、李娟、余华、莫泊桑、苏轼、毛姆——谁能否认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学呢?

被带上地铁阅读的书籍有一半以上是文学书。

书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历史人物是王阳明。

数据图上的色块宽度代表了图书的厚度(页数)。占比最高的是201-300页的图书,有36本,其次是301-400页的图书。作为参考,我们还统计了每一本图书的豆瓣评分,果然分数不低:大于9.0的有14本,8.0-9.0之间的有44本。豆瓣评分有其社群属性和特点,严肃的人文社科书籍更容易获得高分。如今人们在地铁上打发时间的选项极为富裕,在网络便捷的当下仍然选择读书的人,想必对书籍有自己的判断。

超过600页的大部头书占少数,主要是《红楼梦》《周易》这类经典著作。

在抽象的数字之外,那些具体的书和场景还是最击中人心的。早班车上朴素而优雅的奶奶;末班车角落里站着阅读的翩翩少年,还有一起看书的情侣,都让人印象深刻。无论男女老幼,阅读的温度,都是生活中安稳的力量。

人们在游历山川湖海时,会因美景奇遇欣喜,地铁上的短暂相遇,也给人同样的感受。很多时候,光是看看这些书名,精神也会充盈起来:有《局外人》《冰与火之歌》《围城》这样的经典长销书,有《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这样深邃的学术书,也有《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这样把阅读者的关切写在书名里的实用书。按图索骥的过程中,常有发现未知好书的乐趣。比如,在为数不多的专业类书籍中,遇到了两次的《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美]埃里克·马瑟斯著)。这本工具书极受欢迎,豆瓣评分高达9.1。

不断重复遇到的书,又似他乡遇故知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地铁里保持纸质阅读习惯的外国人和原版书也非常多。这里的100种书中包括了6本外文书,5本英文的和1本法文的,事实上还有因为书籍信息不详而没有纳入统计的韩文书、西文书。印象比较深的是How Much of These Hills is Gold(《金山的成色》)和Tomorrow,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A Novel。前者是华人女作家笔下的美国西部华人叙事,后者是美国作家加·泽文(Gabrielle Zevin)继现象级畅销书《岛上书店》之后的新作小说,讲述两个热爱电子游戏的少年携手建立传奇游戏工作室的故事。

也许没有一个“最佳”的阅读时刻,或者说,任何时候都是“最佳”的阅读时刻。在移动的书房里,让时间慢下来,把通勤时间变成探索世界的任意门,多美好。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