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村•秘境桃源(二)北宋宰相 此心安处樊岭山,究竟是为了什么?

2024-04-14 20:07
浙江

武义发布

桃溪镇古为百越之地号称桃源,四周群山匝绕,镇北的仙霞岭余脉樊岭是为最高峰,海拔约七百米。樊岭南面至吴宅、北面至陶村的山坡是二十里樊川,是一处游客知之甚少的人间秘境。

清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皮树棠撰《宣平县志•山川》记:樊岭,势险可防卫。其最高者曰:樊岭尖,金华隐隐可望。岭脚人居,驶流迅烈,崖石崩闹,屋树如在镜影雪涛中。

又载:樊川在樊岭,岭有“石僧像”,川有“樊相公廟”,还有名胜“樊川八景”:八面秀峯。一柱高擎。雪恋仙窟。慈仁古井。月山乔木。金山圣水。七井炼丹。石屋遗芳。

如此秘境形胜,相传北宋有太师余丞相选择桃源樊岭来做他的长眠之地。

这在本地宋人看来,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千年传说,经过演绎,坊间听到两个版本的道情。

一是民间《桃溪东祠陶氏宗谱》记载的“村人余静,居朝为相,称之太师。秩满归乡,招陶善婿。墓葬樊岭,疑塚十八。”(详情见陶鸿飞《武义这个村有108个姓氏!你的姓在武义排第几?》

一是官方《宣平县志》记载的“太师余丞相墓,设疑塚十八处。不知墓主其名,传云即讳靖者。列北宋四贤祠,与欧阳修齐名。”

清《宣平县志•轶事》记载:“疑塚十八处。在陶村吴宅二十里之内。”

也就是说在樊岭的南北两面山坡上,即樊川二十里有古墓十八座,刚好相当于一里地有一古墓。

《宣平县志•轶事》记载:十八座墓“悉镌刻太师余丞相墓六个字,不知其名。”

也就是说,墓主“太师余丞相”是何许人?无人知晓。

好在《宣平县志》记载了与太师余丞相有关的多条历史线索:

相传:太师余丞相考即讳靖者。

相传:太师余丞相列北宋四贤祠。

相传:太师余丞相以银幞头入葬,附墓故作了十八座疑塚。

相传:陶村余桥头庵基乃其太师余丞相住址,陶村陶姓之先祖系余氏女婿。

上述来自八百年前的传说,清光绪四年宣平知县皮树棠相当相信,他认为历史记载是真实的。他在撰写《宣平县志》时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写道:“其墓道必有,碑铭尚未显露,记此以俟将来释疑。”

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宰相和丞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宰相是辅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官员的泛称。

丞相是宰相制度中的具体官职,负责统领百官、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通俗来说就是,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未必是丞相,如相国、太宰、司徒等。

北宋有无朝廷重臣太师余丞相?

史料记载,英宗治平元年六月,余公靖卒,下葬金陵。第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蔡襄撰《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后来,欧阳修作《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

(宋)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记:余靖“以尚书左丞知广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

(明)《武溪集》刊登密阁本,标明作者:宋工部尚书充集贤院士赠尚书左仆射累赠少师谥襄公余靖。

(清)钦定四库全书《武溪集》提要:“宋余靖撰,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天圣二年进士。累官工部尚书赠少师谥曰襄。”

(清)《肇庆府古迹考二》记载:高要县归仁乡光禄寺丞梁頵墓,有丞相余靖墓表。

少师,古代官名。周代始置,为郡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后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

尚书左仆射朝廷丞相之首。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

我们注意到《宋史》中北宋没有“余太师余丞相”这个人物。但有“少师余丞相”,他就是北宋余靖,工部尚书赠少师、赠尚书左仆射。

如果樊岭上的《太师余丞相墓》墓主确为余靖,我们可以断定十八处墓碑《太师余丞相墓》碑文中的前两个字“太师”是有人故意为之。作疑惑之用,而令不懂桃源之外事情的本地石匠镌刻上的。

那么,北宋四贤祠有余靖入列吗?

查阅史料,北宋四贤据《永乐大典卷之四百八十六》记载:“蔡襄,宋仁字皇帝朝进士。做西京留守推官。那时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国家政事。抵触昌烛切了宰相吕夷简遭贬。秘书丞余靖(音净)救仲淹。太子中允尹洙(音殊)请与仲淹同贬。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书责谏官高若讷坐看不言。因此上三人也都遭贬。蔡襄知得。作了五首诗。明说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尹洙做四贤。”

后来仁宗再用余靖、欧阳修和王素做谏官也,著蔡襄知谏院。蔡襄《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诗云:

御笔新除三谏官,士民千口尽相欢。

昔时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

令人意外的是,最早的北宋四贤诗,竟然也出自蔡襄之手。即《四贤一不肖诗范希文》《四贤一不肖诗余安道》《四贤一不肖诗尹师鲁》《四贤一不肖诗欧阳永叔》。

又据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蔡襄《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记载:“景裕三年充集贤校理范文正。公知开封府,屡言丞相过失,贬饶州。言事者畏缩不敢论。列公即上疏曰:古之帝王逐谏臣,终为盛德之累。仲淹宜在朝,不宜远谪。坐是落职监筠州税尹。公师鲁欧阳公永叔继之皆以朋党斥去。某官微不得自达,作诗四篇以直之一日传于京师,故天下目为四贤。”

蔡襄《四贤一不肖诗余安道》诗云:

南方之强君子居,卓然安道襟韵孤。

词科判等屡得隽,呀然鼓焰天地垆。

三年待诏处京邑,斗粟不足荣妻孥。

耳闻心虑朝家事,螭头比奏帝日都。

校书计课当序进,丽赋集仙来显涂。

诰墨未乾寻已夺,不夺不为君子儒。

前日希文坐言事,手提敕教东南趋。

希文鲠亮素少与,失势谁复能相扶。

崭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

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

使臣仲淹在庭列,日献陛下之嘉谟。

刺史荣官虽重寄,奈何一郡卷不舒。

言非由位固当罪,随漕扁舟尽室俱。

炎陬此去数千里,橐中狼籍惟蠹书。

高冠长佩丛阙下,千百其群诃尔愚。

吾知万世更万世,凛凛英风激懦夫。

尚若《宣平县志》记载的“陶村陶姓之先祖系余氏女婿”是真实的。那么,陶氏娶的妻子会是余靖的第几个女儿?

据蔡襄撰《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记载:余靖“公毙年六十五。娶林氏赠尚书工部侍郎从周之女封鲁郡夫人。男三人,伯庄,殿中丞,早亡。仲荀,太常博士。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长适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师愈。次秘书丞孙邵。次建州司法参军周熊。次秘书省校书郎章惇裕。二尚幼。”

又据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武溪集卷二十•墓志•附录》)记载:余靖“子男三人,伯庄殿中丞,早卒。仲荀,今为屯田员外郎。叔英,大理评事。女六人,长适职方员外郎郭师逾。次适屯田员外郎孙邵。次适宿州观察支使周熊。次适秘书省校书郎章惇裕。次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淳。一尚幼。”

结合依照上述两篇墓志以及《宣平县志》的记载,特别是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提及的:余靖“女六人皆适士族。”

如果《宣平知县》记载的“陶姓之祖系余氏婿”能够成立的话,陶村陶氏妻子必定是余靖公的最小女儿。

北宋治平元年,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天子英宗即位,恩迁工部尚书。他两袖清风离开广州回京师上任,途中一病不起。据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记载:“治平元年自广朝京师。六月癸亥以疾毙于金陵(南京)。”下葬之后,余家按照习俗于“明年七月乙酉返葬于曲江之龙归乡成家山之原。”

南京与广州有万里之遥,余靖棺椁迁葬一事,路上必是困难重重。

如果《宣平县志》记载的宣平知县“北宋时人何至冺没荒山,疑是南渡徒家于此”这一疑问是真实的。依此,余靖棺椁迁葬樊岭的时间就可以确定为“高宗南渡”。即余靖儿女扶棺从北宋治平开始到南宋建炎,整整花费了几十年,才慢慢地从南京来到浙江武义,可谓举步维艰。

这一路一千三百里走下来,特别是遭遇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给人世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漫长的归乡之路,余靖的儿女们也确实累了,走不动了。

当他们来到了武义,遇见了世外桃源樊岭陶村,余靖的儿女们再也迈不开步子了。他们寓居陶村,据《宣平县志》记载:“陶村余桥头庵基(堂)乃其太师余丞相(后人)住址。”

好在皇恩浩荡,余靖荫蔽之德惠及子孙。据《永乐大典》记载:“工部尚书余靖遗表,女婿张元淳可试将作监主簿制。靖之在南服功状最显白及其殒没遗渥亦厚至于在闺之女子。”于是,五女婿张元淳奉诏赴越州任上虞县主簿。

由此可以推断,余靖最小的女儿嫁给了陶村才子陶氏,六女婿陶氏也会因岳父“南服功状”享受到皇帝的恩荫,出任主簿之类的朝官。最终,他带着余氏妻及余家人离开了桃源陶村,奉诏走马上任。这也印证了《宣平县志》的记载:陶村“余姓,今绝矣。”

余靖的儿女们寓居桃源陶村期间,他们将父亲以银幞头安葬在樊岭上,并修建了十八处疑塚,以防止坟墓遭到盗窃破坏。

如此规模巨大的墓建工程,一定花费了好长时间和大量的人力财力。好在陶村陶氏家族富甲一方,在经济上给予亲家大力的帮助。

最终当余氏家族离开陶村之时,留下一个疑问:余靖的棺椁是否迁回了广州,改葬故乡?这事本地史书没有记载,又成为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据史料记载,韶州曲江城西四十里成家山,建有尚书余靖墓。明嘉靖丁酉,巡按御史陈大用、参政詹翰奉诏重建享堂,编夫看守。

又据清光绪四年《宣平县志•逸事》记载,知县登上樊岭,曽经考察余靖墓地的情况,结论是“其墓道必有碑铭,尚未显露。”

康熙朝宣平县教谕章綎,也曾登上樊岭,详察余靖墓地的情况,并作《余太师墓》诗记下此事,诗云:

停骖携客觅残碑,书姓书官似阙疑。

是处园陵随世斩,何嫌虚墓与时移。

惊传十塚魂焉倚,回溯三朝史讵谴。

荆杞最交狐兔竄,晓风落日向谁悲。

陶村才子陶涤,也曾作七言绝句《桃溪》,回忆余靖丞相、描述桃溪和陶村的美景。

诗云:

岩前芳草绿溪喧,是处桃源别有源。

不见当年余相国,麒麟高塚卧荒园。

流溪一带水潺湲,自昔家声与共喧。

近来种遍陶潜柳,不见桃花满树繁。

文章,写着写着......夜已深深,睡意上来,闭上眼睛,浮想联翩。

樊岭“十八宰相文化园”,开园了。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诗句,吸引了无数俞源太极星象村游览的旅客、赴牛头山游览的旅客,纷纷赶往秘境樊岭。

是谁,摆好机位,拍下了樊川八景第一景。

是谁,踏遍樊川,找到了十八疑墓第一墓。

又是谁,发现墓道,第一眼看见了古墓文物——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的书法。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作者:江似锦

原标题:《陶村•秘境桃源(二)北宋宰相 此心安处樊岭山,究竟是为了什么?》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