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402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2024-04-13 18:29
陕西

1

《求是》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卷号期号:2024年第6期

推荐部门:党建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求是》2024年第6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文章指出,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至少有以下几大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解决好上述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文章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要不断探索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举措,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更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2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主办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中直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韩庆祥、虞海波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1期撰文《全面准确把握“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本涵义与实质》指出,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注重中国化叙事,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基本涵义包括“道路之问”“强国之问”“福民之问”“强党之问”“精神之问”,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世界之问”强调拓展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注重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类发展进步共命运,其实质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问题和世界问题作出贡献。“人民之问”强调人民性,注重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其实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时代之问”指的是一个时代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注重的是开放性、发展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发展所需要进一步关切的根本问题,其实质是要求与时俱进地大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3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2期

推荐部门:干教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崔海教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撰文《新时代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路向选择》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要主题。深入研究领悟团结奋斗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并具体践行,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需要把握方向,明确路径;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内在自觉、围绕明确目标、健全系列保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推进。

4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3年第12期

推荐部门:政法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唐爱军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2期撰文《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视角》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四对重要关系,这四对关系是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内涵的四重有效理论视角。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遵循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着重揭示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生产力”“政治合法性”和“精神动力”等功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现代”的二元论,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与相互成就。三是主体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抽象的“东西之争”,既坚守文化主体性,摆脱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不断构建中国理论原创性、话语主体性,又坚持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世界立场,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提倡文化多元主义。四是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5

《史学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

卷号期号:2023年第10期

推荐部门:博士团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李孝迁在《史学月刊》2023年第10期撰文《“行动的指针”:战时延安的中国历史书写》指出,从1941年开始,中共在延安陆续出版面向各个层级的中国史读物,一方面利用历史知识作为现实行动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要与国民党竞争历史解释权。延安的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斯大林、毛泽东的影响。《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构成了中共史学的方法论基础,将中国历史改造成普世性的社会发展史;毛泽东直接介入延安的写史读史活动,确立“为民众写民众的历史”“暴露敌人,歌颂人民”“史学配合政治诉求”的叙事原则。随着中共革命的胜利,延安的历史读物,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许立群《中国史话》、叶蠖生《中国历史课本》、张思俊《史地课本》等,从地方推向全国,借助各种管道,层层渗透,形塑了几代人的国史记忆。

6

《课程·教材·教法》

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英才中心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姚林群在《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1期撰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历史考察、逻辑生成与实现路径》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历史考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遵循进课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生命这一内在逻辑演进的过程。要深入而有效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须结合学科特点,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优化课程内容的文化表达,科学构建各门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丰富课程学习过程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科学》

主办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卷号期号:2023年第6期

推荐部门:地方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达良俊、宋坤在《科学》2023年第6期撰文《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城市的自然回归》指出,在地球人口步入80亿的当下,城市化的加快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让地球万物付出沉重代价,也让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威胁。我们的城市将何去何从?如何迎接挑战,为化解危机开出根植于中华传统自然智慧、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中国城市建设方案?人类活动正在越来越以城市为中心。人们在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曾经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土地和自然的束缚,然而城市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8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卷号期号:2023年第6期

推荐部门:媒体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徐爱国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撰文《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驱探索——探寻李大钊法理学的理论体系》指出,李大钊的法律之缘,贯穿于他的一生。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李大钊的人生主色调,而法律和法学则是他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的一个底色。探寻李大钊法理学思想,是法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李大钊的法理学思想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民主主义法学转变为共产主义法学:从启蒙主义角度出发,他提出了“法律民彝论”,兼顾中西、追求民主和法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法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他批判和继承了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史,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法律学说,从马克思的经典中提炼出唯物史观的法律一般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李大钊对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专题研讨,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论证,充分显示了他的理论创见。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中善于充分吸取外来法学理论资源的理论先驱,也是探索构建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先驱。

9

《现代哲学》

主办单位:广东哲学学会

卷号期号:2023年第5期

推荐部门:企干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李萍、张琼在《现代哲学》2023年第5期撰文《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及其文化逻辑》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亦是促进传统社会转型,向更高级文明形态演进的手段、目标与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前提、文化传统,在艰难的实践探索中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纵观近百年思想史,考察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实践开启及其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发展,可以透视其背后的伦理旨趣及文化逻辑。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贯穿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伦理旨趣。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及文化逻辑具有三个基点:“新的历史方位”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主旨在于立足国家现代化的“特殊性”基础,并追求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普遍性价值,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10

《心理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出版组

← 左右滑动查看封面、目录 →

张雯、潘超、姚诗铭、朱佳佳、凌东、杨涵淳、徐静莎、穆妍在《心理学报》2024年第1期撰文《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1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2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3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4个特征维度。研究4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井小林;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终审:正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