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单,怎么跟热搜榜越来越像

2024-04-12 17:09
广东

原创 谭山山

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更多有价值的好书被读者看见,不再被归入那毫无曝光机会的89%。

作者 | 谭山山

题图丨Pexels

过去的2023年,出圈的书不少,每本书走红的情况又有不同。

2023年1月,《孙子兵法》突然登上了畅销图书榜榜首,带起了这一年的第一波大众阅读热潮——如果你看过热播剧《狂飙》,就会知道这是为什么:它是片中角色高启强放在案头、反复翻看以至于有点破旧的发达“秘籍”。

《狂飙》导演徐纪周在一次受访时透露,他本来设计的是让高启强读《富爸爸,穷爸爸》,因为他记得2000年前后,有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但老版本的《富爸爸,穷爸爸》一直没有找到,于是他换成了《孙子兵法》。

(图/《河边的错误》)

下一本因为影视剧而翻红的书是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河边的错误》于1988年发表,张艺谋曾有意将之改编成电影,余华却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新作《活着》。之后,《河边的错误》影视版权几经易手,终于在2023年上映。

接下来就是《繁花》。美食家陆悦农发现,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餐饮界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风气:客人到早了,服务生会送上一本《繁花》,让客人边看边等。据统计,电视剧播出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版《繁花》加印超过20万册,《繁花(批注本)》销量达到近30万册。

(图/《繁花》)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爆火,则得自董宇辉的推荐。迟子建表示,《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董宇辉推荐之前的累计印量是60万册,2023年销量达到500万册,“确实出乎意料”。

北京开卷发布的《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动销新书品种达18万种,同比上升7.3%。新书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读者的筛选成本也随之上升。于是,读者们往往跟着热门影视剧、热门话题去接触书,或者跟着像董宇辉这样的头部主播去选书。

“文化体力”告急

要么造热点,要么蹭热点,否则,很多图书可能连曝光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观察来自百道网发布的《2023上半年图书影响力数据报告》。报告称:“至少有一条推荐源的图书仅占2023年上半年新书的10.9%,大量图书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也就是说,有89%的新书没法进入读者的视野,“二八原则”变成了“一九原则”。

为了增加图书的曝光率,出版机构的营销编辑们可谓招数百出。比如,能不能联系到歌手李健,让莱昂纳德·科恩的新书在他那里“适当地”露出?此时,头部直播间就成了图书宣发的重要渠道——像莫言,他有自己的直播间,2023年11月,他通过直播为新作《鳄鱼》举办了一场“云端发布会”,请来演员于和伟当嘉宾,累计吸引超过550万人次围观;董宇辉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先后为《人民文学》《收获》“带货”,并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对谈(顺便卖书)。

莫言、于和伟在抖音@莫言 的直播间展开对谈。

“董宇辉带货《人民文学》和《收获》两大文学巨头,是不是文学到了无法生存的现状?”有网友如此提问。界面文化的“编辑部聊天室”为此推出了一期讨论:“董宇辉直播间拯救文学出版?”该期讨论认为,将纯文学销售给大众,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结为金句,董宇辉的直播结合了教学、怀旧、亲密关系等多重元素。

编辑林子人有一个观点:“我们可能一直没有建立起一种重视精神生活、认为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并行不悖的文化氛围,阅读文学并没有能够成为普罗大众的生活习惯。”她的这一思考,源自《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一书。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陈欣言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1-8

该书作者苏珊·雅各比提出“中流文化”的说法,这是一种愿意为了自我教育投入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价值观——或许可以通过流行词“文化体力”去理解它。中流文化首先是一种阅读的文化,源于20世纪20年代廉价平装书的普及。1926年,“每月读书会”在美国成立。它推介过的许多书,比如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如今已成为美国文学经典。

雅各比认为,随着20世纪60年代电视的兴起,阅读文化开始消退。反观中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电视时代,2000年后互联网爆发,国人还来不及培养阅读习惯,就被电视及互联网分神。因此,对于直播带货能否推动大家读文学书,林子人的看法是存疑的。

如今的年轻人,经常感到“文化体力”告急,就像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的男主角那样,从一个爱书之人渐渐变成“读不了书的人”:“看了我也放松不了,我已经看不进去了,只能玩玩《智龙迷城》这种消除游戏。”

(图/《花束般的恋爱》)

AI时代的阅读

那么,沉迷于短视频,会不会像一些论者所担心的那样,会削弱我们的长阅读能力?

学者毛尖对此表示不认同。她把当下称为“多任务打开”的阅读新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胶囊,她不觉得会必然引发长注意力的涣散。

“再说了,长和短,已经需要被重新定义。AI时代的阅读,GPT整理给我们的阅读任务,都是巨无霸的,即便是整本书阅读,在AI时代,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的碎阅读。而从研究的角度看,我们也不能再用传统的视野去看短视频。相比长视频、长阅读来说,很多人会觉得短视频就是浅阅读,但实际上短视频带来的不一定就是浅阅读,《甄嬛传》里的某些经典台词,在短视频里不也被无数用户理解和创造出了几十种意思,‘甄学十级’,不也是在短视频里发生的吗?”毛尖写道。

网络上流传的《甄嬛传》试卷。

作家止庵在短视频平台讲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读书感受,目前拥有18.8万名粉丝。他置顶的几条视频中,讲“东野圭吾十佳作品”那条的点赞数有2.7万次,讲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条的点赞数则有2.4万次。

在受访时,止庵表示:“有一种观点说,短视频使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以至于很难长时间阅读了,我觉得并不是这么个逻辑。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看了短视频就不读书了。如果他不读书了,那是因为他原本就不想读书。但是如果不读书的人能够从短视频里获得一些本来写在书里的知识,不也是件好事吗?”

作家止庵时常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图/b站截图)

文字、声音、短视频,是内容的不同呈现形式。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今天我们读文字、听声音,还是观看短视频,甚至是未来通过脑机接口等形式获取知识和信息,都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所在。

进入电子阅读时代,读者对纸书的呈现方式也有了新需求。比如,平台电商、短视频电商已经取代实体书店,成为售书的主要渠道。读者多半是在手机屏幕上浏览封面,以判断要不要下单。封面设计是否具备冲击力、书名字号够不够大,都会影响眼缘。

以甲骨文的《百年战争》为例,有读者反映其第一卷的书名看不清。书名不够抢眼,这本来是装帧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是让人们在书店遇到这本书时,凑近前去端详,这样视线就能在封面上停留更长时间。不过,既然购书场景改变了,封面设计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设计师从善如流,在做第二卷封面时放大了书名字号,并使它从背景图中凸显。

谁来替我们选书?

尼尔森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英国图书市场销量同比下降4%,但买书的年轻人比以往多,14—25岁人群的购书量增加了1%,推动了言情小说、奇幻小说、青少年小说和图像小说等类目的销量。

46%的受访者认为,一本书被如何描述是决定自己是否购书的重要因素,只有14%的受访者会根据图书所获奖项来做判断。报告还显示,媒体、书店和KOL的推荐,对18—25岁女性受访者的购书决策影响最大,其他群体则更有赖于朋友和家人的推荐。

从看见一本书到买下它,人们的购书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图/视觉中国)

说到书店的新功能,开了一家小书店的作家张丰对此深有体会。他在一篇介绍成都独立书店的文章中,引用了建筑师王亥对一家理想书店的描述:“我不卖书,甚至可以把书白送给你;我要卖的是其他东西。”

“其他东西”可以是咖啡、茶,或者是一种氛围、一个梦想。在张丰看来,“开一个小书店”这件事本身就具备真正的价值——“它不再兜售那种宏大、壮观的美,而是为孤独的人提供一个场所,在都市中构建新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些小书店经营者不喜欢被称为“老板”,而是更喜欢“主理人”这个称谓。他们精心挑选能体现自身主张和价值观的图书,甚至会不客气地“轰走”那些他们看不上的读者。如何判断一家书店是你的“梦中情店”?那就是你每去一次,都能发现你先前没注意到,但一看到就想买的书,因为主理人已经替你进行了筛选。

(图/《书店》)

同样道理,媒体也扮演着“主理人”式的角色。这是一个书写和阅读都无限开阔的年代,如果把一切表达都归入书写,把一些浏览都视作阅读,那么我们“25小时”、无时无刻不在读与写。无数声音汇聚,传播向更多的人,媒体是关键的节点。

今年,《新周刊》主办的刀锋图书奖来到第三届,以图书奖、沙龙、展映,共同演绎全新的刀锋文化季,用锐利破除钝感,让更多有价值的好书和作者被读者看见,共同抵达浮光中的永恒。同时,我们也收纳了奖项内外的许多写作者、阅读者的所思所想,他们中有学者、有作家、有歌手,我们渴望共同沿着文字拾级而上,眺望更开阔的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说过,这个世界如今像被分成了无数个气泡,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气泡里,人们再也没有共同的故事与寓言,这令她焦虑、恐慌。那么,让我们从气泡里走出来吧,像蚂蚁那样碰碰头,确信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图/《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

巴别塔之后,交流是连接人类的线索。手稿遗失的年代,对谈是最真挚的信笺。

这个春天,新周刊2024刀锋文化季准备了三场“刀锋沙龙”。它们有的关乎平凡的书写,在小小的车窗前,透视大大的上海;有的关乎无尽的风物山川,让我们以更细腻的方式凝视世界;还有的关乎女性创作者的思考,在嘈杂的世界里,看她们如何用声音、文字和纸页,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希望我们的对话能透过生活的迷雾,留下最明亮的声音。

2024刀锋文化季开启

关于阅读和生活

请和我们一起明亮地对话

今年,《新周刊》主办的刀锋图书奖来到第三届。我们欣赏低音,也在纷杂的时代中寻找保持棱角的方式。我们倾听涌动的众声,也为独白而驻足。

2024年,“刀锋”更进一步,延展出“刀锋文化季”,用更多元的内容和更丰富的议题,触摸书本之外的真实世界,用锐利破除钝感,共同抵达浮光中的永恒。本次刀锋文化季,将分为刀锋24帧、刀锋图书奖和刀锋沙龙三大部分,用更立体的方式,与文化产生交汇。

4月13日19:30-21:15,以“浮光与永恒”为主题,2023年度刀锋图书奖将在上海揭晓包括年度刀锋好书和年度诗人、年度译者、年度致敬等奖项。

届时,本届刀锋图书奖推委会成员(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毕飞宇、陈鲁豫、陈英、李彬彬、陆大鹏、杨庆祥、张莉、止庵、周濂、祝羽捷等,将在上海CMG融媒影城,和热爱阅读的你们一起见证这一刻。

新周刊官方微博、新周刊视频号同步直播。

运营:嘻嘻;排版:段枚妤

原标题:《你的书单,怎么跟热搜榜越来越像》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