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百英里,如何成为中国路跑赛事的一个“现象”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8-12-03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本长跑之所以在亚洲强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箱根驿传”这些高校田径对抗赛所培养出的跑步人口。

如今,中国的高校跑步赛事也肩负起了这个使命。

上周末,作为今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亮点,步入第三个年头的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2018年度总决赛(以下简称“高百”)鸣枪起跑。经过近一年五个分站赛的角逐,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7支队伍从百余支参赛队中突围,晋级总决赛。

最终,清华大学在高校对抗中摘得年度总冠军。

“跑步热”这些年来席卷大江南北,而这个以“高校”为核心的原创路跑IP能脱颖而出,远不止是“跟风”而已。

一场比赛让清华学子“拼命”

“终于,清华拿回了去年失去的东西!今天的‘高百’总决赛场上,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响彻天空。”成绩单刚公布,清华大学马拉松协会的官方公号第一时间推送了这条喜讯。

去年总决赛上,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实力最强的两支队伍一路胶着,原本已领先的清华,因一位选手意外受伤,遗憾地目送复旦实现卫冕。        

“咱们队里都憋着一股劲,加倍努力全为今天!”队员尹西明告诉记者,总决赛前,清华大学20多位备选队员集训一个多月,校方全力支持派最好的教练带训,前后进行三轮选拔,为的就是优中选优,稳中求稳。

每周一、三、五进行强度训练,周末两天跑距离,几位读博的队员学业压力再大,就算连续通宵达旦,一堂训练课也不曾落下;早已毕业成家的“老学姐”崔敬杰,每天下班花一个小时赶到清华大学的操场,和男队员们一起练到天黑⋯⋯

了解到这些艰辛的备战故事,肯定有人会纳闷——又不是专业运动员,这些高材生为一场比赛倾注如此多心血图个啥?

原因都藏在“高百”的赛事里。

“高百”的比赛采用长跑接力的形式,赛制为10人乘10英里(约16公里)接力,总距离100英里(约160公里)。整场比赛要长达7小左右,最终所有队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团队总成绩。连接所有队友的,是一根被汗水浸湿的绶带。

“高百”主打热血学子、主打母校情结、主打一个个校友小集体的故事。它的参与群体必须是非专业运动员,有过专业经历的选手一经查实会被取消资格,对引进外援也有严格的限制,某种层面上是“保护”了高校里的普通跑步爱好者。

并且“高百”允许已经毕业的校友参与,采取男女混编,在它诞生之前,国内真正能够让普通的在校大学生、校友,代表自己母校参赛的国家级赛事,几乎是一个空白。

高校对抗在中国靠什么成功

日前召开的2018全国田径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11月2日,中国2018年已举办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赛共计1072场,参加人次530万。

赛事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不同的路跑赛事IP唯有找准定位、体现出差异化才能存活。而“高百”不但活了,而且越活跃精彩。

“高百”的思路其实有迹可循:学习美国和日本,走一条“高校体育”的路。

美国大学向来崇尚体育,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火爆程度绝不逊于NBA,从普通民众到美国总统,几乎人人都会关注。

因体育而著名的学校也非常多,往往实力相近、地理位置也相近的学校,会成为出了名的“死对头”。衍生出无数历史典故,爱恨情仇。比如伯克利和斯坦福之间著名的“斯坦福之斧”;再比如哈佛和耶鲁之间赛艇比赛也已持续150多年。

日本的大学也有一个足以媲美的赛事——箱根驿传,每年年初举行的大学校际接力赛。

而在中国,“高百”在做的事情像极了当年的箱根驿传,它顺应了大学学子们的需求,读懂了他们的内心,与之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提供符合其调性的赛事产品和服务,同时填补了中国高校领域,普通学生爱好者没有“体育舞台”的这一空白。

这使得“高百”极为低调地实现了快速“扩张”——每年的分赛站站点不断增加,参与的学校从最初的30多所扩展到百余所,组委会透露,未来国外高校的队伍也将加入进来,让竞争和交流更有“火花”。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解放日报等成为赛事的主办方,看中的就是“高百”的精准服务高校的属性。京东少东家等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在他们看来,高校学生正是他们的目标人群,基数和未来增长空间足够巨大。

“高百”在中国高校中被认可,无论是在社会影响力、赛事运作方式还是在商业价值开发方面,都给中国的路跑赛事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对路跑赛事的需求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这就要求赛事组织者更多地去了解人们的真实需求,创造符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内容和IP。谁能找准方向,并且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出有足够黏性和足够品牌效应的赛事。

    责任编辑:蒲垚磊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