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爱上枯燥爬楼梯:它总是向上的,能让人积极

澎湃新闻记者 滕飞 发自香港
2018-12-03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每个人从小都会背诵的诗句,但是践行起来,有时却是一件考验意志的事。

当我们迷失在都市的办公桌,或瘫坐在家里沙发饕餮奶茶薯片时,你的身边其实就有运动伙伴——楼梯。

而有的人,已经将爬楼梯作为了自己挚爱不渝的事业。当然它也有了一个更加洋气的名字:垂直马拉松。

“新地公益垂直跑-勇闯香港ICC”起跑。

“它总是向上的,能让人积极”

第一次见到何亮亮,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和身材不相匹配的发达腿部肌肉。

何亮亮所在的位置,则是中国香港西九龙。高楼环伺、水泥森林是这座城市最好的注脚,而这片“森林”,就是他的战场。

12月2日,由新鸿基地产主办的第七届“新地公益垂直跑-勇闯香港ICC”举行,这场垂直马拉松比赛,何亮亮是唯一一个中国内地精英选手,赛前他自信地对澎湃新闻记者说,“100层,我应该在9点18前能到终点了。”

的确,在9点开始的比赛中,何亮亮其实只用了13分50秒,就征服了393米的楼梯跑道,拿到了男子组第七名。

而比赛结束后,他的脸上甚至看不出一丝疲惫,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侃侃而谈。

34岁的何亮亮来自江苏泰州,他的职业是一名初中体育老师,兴趣就是在中国各地“爬楼梯”。

“我已经在中国30多个城市夺冠了”,何亮亮自豪地说,“我上周就参加了3场比赛,在深圳和上海拿了男子第二,在广州拿下了男子组第一。”

但算算参与垂直马拉松的年头,何亮亮其实并不长。他在2015年10月偶然看到了上海“勇闯IFC”的报名,觉得好玩就参赛了,没想到自己还拿了名次,颁奖时都是主办方通过电话才联系到他的。

何亮亮说,自己其实也很意外,意外的和垂直马拉松结缘了。

“我老家泰州周围100公里都没有山,之前也不像外国选手有过系统训练。”

但由于体育老师的职业关系,何亮亮拥有良好的体能训练基础,以前也尝试过路跑马拉松,但是他总觉得在路上跑步“太枯燥”,直到他遇到了登楼,遇到了垂直马拉松。

“垂直马拉松虽然是高强度运动,但是它总是向上的,能让人更加积极。人生就是不断攀登呗。”

参赛者何亮亮

垂马究竟有多火?

在一众外国选手的包围中,何亮亮的确是与众不同的那个。不仅是肤色身材,更是——何亮亮爬楼梯不戴手套。

在垂直马拉松比赛中,手臂也要担当重要角色,你要借助楼梯扶手,帮助提升身体向上,以减少大腿的负担。所以,很多高水平选手都会给自己挑选一副手套。但何亮亮没有。

谈到这个问题,何亮亮只是憨厚地笑笑,“个人习惯不同,有时候的确扶手上有汗会滑,但我想的是尽可能轻装上阵。”

对于何亮亮来说,垂直马拉松和爬楼梯就是最简单的事。而谈到外人闻之色变的“伤膝盖”,他直接用了“谣言”这个词。

“上楼梯对于膝盖损伤只有下楼梯的1/6。在我们平时登楼梯时,当向上迈的腿踏在台阶上时,后腿应随之用力蹬,而不是简单地起到支撑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参与垂马,你甚至可以用走的方式,这就对膝盖更没什么影响了。”

何亮亮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垂马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运动,而对于垂马如今的火热,何亮亮也看到眼里。

“现在中国每个城市高楼几乎都有类似的比赛,虽然我们和国外选手整体有差距,但是距离是在一步步缩小的。我们才发展了多少年?”

而此前据懒熊体育报道,中国的垂直马拉松室内赛事每年的增量70%左右,赛事数量在下一个5年周期可以保持每年300-400场之间。

另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子选手乐青华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国内顶尖的女选手和世界最高水平可能就差距10秒了,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追赶空间。

参赛选手合影

垂马选手有赞助了

对于何亮亮来说,垂直马拉松的确改变了他的生活。

虽然他说自己很少和自己的学生们交流过爬楼的故事,但是身上的赞助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整场比赛,何亮亮都穿着赞助商指定服装,荧光绿尤其显眼。“我在2017年开始有了赞助,参加各地的垂直马拉松比赛。有时候是赞助报名费和差旅,而如果能拿到名次,还有奖金。”

何亮亮说,中国80%的高水平垂马选手都有了赞助,而女选手乐青华也身着合作品牌的服装参赛。在体育产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垂马这片新兴市场,是赞助商露出以及开拓的新蓝海之一。

当然,垂马改变的不仅仅是何亮亮的生活,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勇闯香港ICC”云集了1900名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与,包括视障、听障人士,亦有自闭症人士。而活动全数收益将不扣除任何开支拨作慈善捐款,连同额外捐款,为面对家庭危机和逆境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与支援。

新鸿基执行董事郭基泓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活动踏入第七年,学生队际接力赛的参赛队伍数目创新高,我们很高兴看到垂直跑运动愈来愈受年轻人欢迎,身体力行支持‘运动行善’。”

的确,“燃烧你的卡路里”,不仅是句歌词,更应是一种理念。

    责任编辑:蒲垚磊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