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话民俗,赏春天,不妨游衍自然间

2024-04-04 18:13
湖南

文旅长沙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先祖、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重内涵,具有上千年的历史。

又至清明时节,在祭祖追念的同时不要忘了从清明的传统习俗中发现生活美好,重拾前行勇气,这也是清明延续千年的重要意义。

祭祀先祖,遥寄相思

清明节究竟起源于哪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各类说法中,祭祀是不变的主题。

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中,齐人城东墓地乞食供品,“不足,又顾而之他”,反映了人们祭祀扫墓的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河南郡严延年准备处置囚徒时,正好赶上母亲前来探望他,母亲觉得大开杀戮不会有好下场,气愤告别并留话,“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意思是自己先回去,准备为儿子扫墓,这说明汉代扫墓已经盛行。

其后,本是民俗的春祭扫墓活动成为规范。《旧唐书·玄宗纪》记载,鉴于“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浸以成俗”,所以“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玄宗诏定将寒食祭祖列入“五礼”,使得祭祖节俗广为流传、普及天下。

当下,我们依然遵循清明祭祀的传统风俗,只是祭祀方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以献花、放千纸鹤等为代表的绿色祭祀被更多人接受并采用,网络祭扫、时空信箱等搭乘高新技术的祭祀方式也不断涌现,比传统的祭祀方式更为便捷、环保。

无论哪种祭祀方式,都是我们未曾忘却的证明。

踏青郊游,惬意赏春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人们外出接触自然、释放天性的大好时光,踏青郊游也就成为备受人们推崇的一大活动。

清明踏青也有其自己的发展历史。踏青本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清明时节的踏青活动,也曾在历朝历代盛行,并有史料予以说明。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船、车、轿与数百游人涌于画面之上,描绘了汴京清明时节人们出行踏青的热闹情景。

明清时期,各地府志对当地的踏青活动记录得更为细致。《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金华府志》:“清明日,人家门户插柳枝,长行赏郊外名曰踏青,前后十余日祭扫先坟。”

季节总是如期而至的,对于盎然春意,我们如同千百年前的古人一般,敏锐感知其到来并为之欣喜。出门赏花、露营、放风筝,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付自然,惬意赏春,邂逅美好。

清明插柳,清净明洁

清明时节插柳是一大习俗之一,其与清明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都有关系。

春日万物萌动,蚊虫活动频繁,古人认为在踏青、祭祀时头戴柳枝或在家门口插柳能避免虫疫。

民间也将清明节视为三大鬼节之一,认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相信柳可以驱鬼辟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有言,“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时节正是柳树生发繁茂之时,人们纷纷取柳枝插于门上辟邪。

无论是出自自然属性还是人文属性,清明插柳这一行为都是人们希冀美好生活的反映,祈愿万事清净明洁。

食在清明,好味尝鲜

四季有别,按季节选择食物,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清明时节,食客们的味蕾也跃跃欲试,试图尝取春天的鲜味。

古时,人们会备上冷食供以日常食用、祭祀祖先。青团就是其中的一种冷食,其有上千年的流传历史。

青团,又叫清明果,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用艾草汁混合糯米粉制成的青团碧青油绿,清香爽口,色彩和口感皆是春天的具象化,令人尝过便念念不忘。

在部分南方地区,食用蒿子粑粑也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蒿子粑粑以生长于低岗野地的蒿草为料,捣碎后与糯米粉混合,可蒸可煎,清香扑鼻,味道绵长。

各地习俗的不同,在清明时节或有自己的传统美食,但好味尝鲜的主题不变,那些来源于自然的原材料自带鲜味,是具有时令性的“限定”美味。

话民俗,赏春天,不妨游衍自然间。在祭祀祖先的同时,借着假期去体验清明时节的传统民俗吧,在走近自然、尝取鲜味中放松身心,拥抱一整个春天。

原标题:《清明 | 话民俗,赏春天,不妨游衍自然间》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