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对话之——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护理

2024-04-02 15:04
上海

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0.7%,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千万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帮助家长学习并获得有效的干预资源和技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小明的爸爸最近很苦恼,因为自从小明上幼儿园后,他频繁被老师约谈。说孩子在班里经常揪女同学头发、拍打其他同学,每次上厕所必须把所有衣服都脱掉,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一直抬头看屋顶的电扇,在学校也不听老师的指令。

以前爸爸只是觉得孩子很内向,除了不善与人交流,做事有点固执外,没什么大的问题,长大就好了。现在听说了一个新的名词——“孤独症”,好像小明好多表现跟这种病很相似。于是爸爸带小明去了儿童精神科门诊,确诊后,医生告诉小明的爸爸,家庭康复对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

那爸爸在家能做些什么呢?

复习一下,孤独症有哪些表现呢?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起病于生长发育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俗称为孤独症、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症状对患者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1. 社会交往障碍

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关注也不理解别人的表情、情绪,不会分享欢乐,缺少眼神交流,难以融入集体活动;或者缺少恰当的交往方式,可能通过打人或者咬人表示友好。

2. 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说话晚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差。如问孩子“你几岁啦?”,孤独症的孩子可能难以理解问题,或者只是重复问题“你几岁啦?”。

3.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

只对少数东西感兴趣,甚至是“非常痴迷”的程度。如有些孤独症孩子喜欢看旋转的物体,会盯着空调机的风扇、霓虹灯看很久;有的孩子会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比如走路必须走固定的路线、上厕所必须把所有衣服都脱掉,有些孩子表现为饮食种类的刻板,如极度挑食或者只吃某种食物等。

孤独症孩子几岁可以接受训练呢?

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改善孤独症预后十分重要。不论是否确诊孤独症,只要怀疑存在发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开始干预。

不同年龄阶段,干预的关注点可以有所侧重:两三岁的孩子要重点关注的是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认知的发展;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要特别关注自主能力训练,让孩子们不仅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还能做一些很简单的家务,这样等成年以后,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如果症状较轻,家长们还要培养孩子购物、使用交通工具、与人沟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对以后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在家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父母与孩子们相处时间最长,所以家庭护理干预在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

1. 学习生活技能

提供生活技能训练,如洗漱、穿衣、洗碗、做饭等。利用自然场景实施教学,制定日常生活计划,从早到晚罗列出生活项目,逐一完成,每天实施,形成规律。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2. 减少重复行为

提供感官刺激,建立稳定的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细沙、冰凉的雪花、坚硬的积木等增加触觉刺激,带孩子分辨香甜的花香、臭臭的榴莲,增强嗅觉刺激等等。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感觉,让体验丰富起来。同时,在家中建立一个规律的日常生活例行程序,规定的时间起床、洗漱、运动等,充实生活,建立稳定的环境。

3. 提升沟通技能

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果语言沟通有困难,也可以引导孩子利用辅助沟通的工具,如文字、图片、绘画等,让孩子自己对生活有更多控制感。

4. 促进社会交往

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包括学习如何主动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参加聚会等社交活动,带孩子去购物、修车、旅游,去火车站机场接人等等,丰富孩子的社交生活体验。

5. 改善情绪管理

建立安全稳定的支持性环境,创造和谐、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一起减少压力和焦虑,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当孩子学会新的技能,及时给予奖励和认可,调动积极性。

家庭干预有哪些技巧?

家庭干预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沟通交流等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训练强调,家属要在生活环境中,孩子游戏或日常活动的背景下,引导和实施行为干预;基于我们希望获得的心理特点,在适应性或非适应性行为发生后,给予正确关注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 正强化,指奖励恰当的行为或技能,经常、及时地奖励,旨在塑造孩子具体的良好行为(例如用言语表达需求,主动沟通,自己穿衣、洗漱等)。

● 负强化,指通过减少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或后果,来增强孩子某种适应性行为或增加适应性行为的频率。

● 惩罚,指通过撤消奖励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其中暂时隔离是最常用的一种惩罚策略,在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攻击行为时,将孩子置于安全但单调无趣的空间,以减少此类问题行为的出现。

● 消退,指通过撤消既往已使用的正强化物,而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故意忽视”是一种简单常用的消退策略,对学龄前孩子为获取关注或不合理需求没被满足时出现的哭闹、发脾气、倒地等行为是有效的方法。

教育训练的一些小场景

正强化

(1)贪吃的爸爸

妈妈拿出蛋糕,爸爸立刻凑上去,妈妈要给宝宝蛋糕,但是爸爸不同意,说“我要吃”。妈妈就很无奈地问“给谁吃呢”,爸爸说“我吃”,妈妈就做出给爸爸吃的样子,鼓励孩子说出“我要吃”,并给他一块蛋糕。

(2)狠心的妈妈

当孩子想要吃馒头时,他的妈妈并不马上递给他。而是引导孩子重复说几次“馒头”后才给他。

负强化

(1)活动障碍法

孩子在骑玩具车,爸爸伸出手阻止,诱导孩子说出“请让我过去”,之后爸爸立刻抬起手放行。过一会儿,爸爸又用一个小板凳当路障,孩子又说出“请让我过去”爸爸再次放行。

(2)开始刷牙

今天早晨爸爸想让孩子试着自己刷牙,孩子不是很配合,爸爸说如果你能好好刷牙,今天就不吃你不喜欢的胡萝卜了,孩子就尝试自己刷牙。

惩罚

(1)不按规矩的球

孩子喜欢和爸爸一起丢皮球,孩子丢出皮球,爸爸接球。玩了几次,孩子总是把球砸在爸爸身上,或砸在行人身上,爸爸做出不开心的表情,让孩子把球捡起来,跟行人和爸爸道歉,并停止游戏。

(2)爸爸突然摔倒

孩子喜欢吃香蕉,但总乱扔香蕉皮,在孩子扔香蕉皮的时候,爸爸在客厅走着走着,突然故意摔倒,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并惩罚孩子一周不吃香蕉。

消退

(1)分指手套

孩子喜欢吸吮手指来获得满足,爸爸给孩子戴上分指手套,吮手指时不再有之前的感觉,孩子吮手指的行为就会减少。

(2)戴墨镜

孩子每天晚上都喜欢开关灯,感受灯光明暗带来的刺激,爸爸给孩子戴了一副可爱的墨镜,孩子对光的刺激感受减弱了,开关灯的频次也减少了。

父母是家庭干预实施的主体,家长懂得怎么帮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证干预疗效的关键。家庭干预的实施需要结合自然情境和日常养育的过程,在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更大程度恢复社会功能。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小明的爸爸意识到,原来以前自己认为的“内向”其实是孤独症的一些症状。从现在开始要积极开展教育训练,充实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培养尽可能多的兴趣爱好。家长与专业人士通力合作,保持星际对话,帮助星际迷航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KolaskiK .Ar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s Effective for Minimally Verbal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Cochrane Review Summary with Commentary[J].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tion, 2020, 23(8):557-559.

[2] Wiggins L D, Robins D L, Yeargin-Allsopp M. Improving record–review surveilla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Autism, 2013, 17(5): 623-629.

[3] Little L M, Wallisch A, Salley B, et al. Do early caregiver concerns differ for gir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Autism, 2017, 21(6): 728-732.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国低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家庭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5):6.

[5]石碧君,曹牧青,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重复刻板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 2020, 58(3):4.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陈丽娜 李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赵梦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