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学着做一个异装癖!?
弗兰克·拜尔德(Frank Baird)曾经有一个疯狂的想法。
弗兰克·拜尔德在加利福尼亚做社工和家庭治疗师时,主要负责一些因为家庭暴力(尤其是女性为受害者)而致使家庭 破裂的咨询工作,他想找到一个新的方法来剖析和探讨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在这个人人都在“抢眼球”的时代,弗兰克需要做一些能够引起大众关注,并让他们产生同理心的事情。
于是,弗兰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定期组织小规模游行,名为“穿上高跟鞋,走一英里路”。在游行中,受邀的男士们需要穿着鲜艳的红色高跟鞋,走一英里(约 1600 米)的路。 他想通过这个游行吸引大众的眼球,并引起所有人对家庭暴力及其背后原因的关注。截至 2017 年,美国各社区已经组织了1700 余次这样的活动。

异装癖的神话
男性穿高跟鞋走路的确有助于激发同理心。这也是异装癖的表现方式之一。而异装癖这个术语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含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时代:贾登·史密斯(Jaden Smith) 穿上传统女性服装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当代言人,在注册脸书(Facebook)、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的时候,性别一栏已经从以前的 71 个选项,发展到现在没有任何选项的限制,大家可以随意填写。
可见,对于性别认知的改变提升了大众的包容度,除了传统意义上对性别的区分外,个体被赋予更多的权利,他们可以自由地自己做选择、判断。而 VR(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普及也对性别认知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虚拟共情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现在我们可以体验作为一名罪犯在监狱里生活,或是作为一名年轻人在贫民窟生活,甚至可以体验作为一头奶牛被牵往 屠宰场的感觉。这些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人身处困境时的 深刻绝望。因此,我们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共情。这与弗兰克组织的“穿上高跟鞋,走一英里路”游行活动,在目的和效果上是一致的。
无论是通过穿高跟鞋走路,还是戴上 VR 眼镜,都是让你产生共情的方式,它能让你从另一个视角看世界,给你带来意想不到但很暖心的结果。正如一位名叫马克·西格勒(Mark Siegler)的医生所言,共情甚至可以改变你的职业生涯。
4200 万美元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卡洛琳·巴克斯鲍姆(Carolyn Bucksbaum)的女人,有一天,她感觉自己身体不适,心中产生疑惑,却没有正当理由说服医生考虑她的想法,以便做进一步检查。这虽让人遗憾,但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这种失衡的医患关系十分常见。
当每一位患者从医院走出来,手里拿着医院提供的各种打印材料,从未经证实的罕见病症的诊断结果,到让人难以置信 的奇迹般的康复证明,无所不有。在专业的医护人员看来,除了感慨患者的无知,却很难产生出对他们的同理心来!
因此,巴克斯鲍姆的经历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并不是因为她第一次消极的就诊经历,而是因为她去看的第二个医生——马克·西格勒——认真地、不厌其烦地听取她的种种疑问和想法,进而确认卡洛琳的自我诊断是正确的。
这让卡洛琳非常感动,她和丈夫一致认为,西格勒医生所使用的“共情方式”应该得到推广,应该有更多的医生去学习如何将这种方式应用到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中。

于是,巴克斯鲍姆夫妇决定为推广共情方式贡献自己的一 分力量,他们经营的购物中心赚了一些钱,为了回馈社会,他决定捐出42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个新的临床培训中心,专注于医疗专业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共情培训。巴克斯鲍姆夫妇只有一个要求,马克·西格勒医生必须在这个临床培训中心担任负责人。
想象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背景故事
由于专业背景或个人背景的差异,你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 行为,通常是因为你自己不会以这种方式行事。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必须试着去想象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他们的行为是完全可以解释的。你会理解有人给你打了一通非常无理的电话,仅仅是因为他刚把一杯满满的咖啡洒在桌子上了吗? 这还真有可能。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正在跟你交流的人, 在彼时彼刻到底经历了什么。你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模拟一个场景,即使它完全是虚构的,这能够帮助你排除个人偏见,也能让你对那些平常难以理解的行为产生更多的共情。
谨防无意激励
人们的许多行为常常是由周围环境决定的。比如,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想尽量减少与一个客户的单次电话沟通时间。可预见的结果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粗鲁,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不耐烦,并且想尽快接入下一个客户,而不是花时间解决这次投诉的问题。
如果你的新工作要求你在某个复杂的系统中,记录每一个小时自己都干了什么工作,那么你将很难去帮助你的同事做不是同一个系统的项目,因为你没办法记录你帮你的同事做了些什么。
在工作中,往往是因为激励方式的问题导致我们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合作。如果这样的激励方式不改变,那么从根本改变那些欠妥当的行为就无从谈起。
询问他人的感受
当我们和另一个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总喜欢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最近你去哪儿了?你都做了什么?却很少询问:你怎么看上去很难受?你生气了吗?
这些关于悲伤和生气的问题可以反射出对方的情绪,或是印证你根据捕捉到的面部表情所猜测的对方的情绪。但是, 大部分时候,我们总觉得这类问题有些越界,或者会给你带来一个你根本不想要的答案,因此我们通常就选择不问这些 问题了。特别是在工作场合,这听起来有点涉及个人隐私。但是,如果你注意到他们的情绪,小声询问一下,就是鼓励 他们分享内心真实感受的好方法。当你询问他人的感受时,你会立刻产生同理心,这也是仅仅询问“你去哪里了”等一般问题所达不到的效果。
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且让自己看上去有些无助是快速建立信任、获得对方反馈的最佳方式。你分享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让人们跟你分享。如果你得到了答案,尽量带着共情去倾听, 这样可以帮助你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更深入、更可信的关系—— 因为你花时间向他们询问了更为重要的事情,并花时间倾听了他们的回答。
